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6 18:1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大自然的语言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品味事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过程与方法:筛选、概括、整合信息,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难点 把握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准确性、生动性。
教与学互动设计 教学札记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第 一 课 时【预习-导入】1、人类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自然万物会说些什么呢?会以怎样的方式说“话”呢?请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展示一)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老。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庄家老汉把田犁。引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的诗词或谚语,让学生猜测分析其中的自然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追问:人们是怎么知道的?引出“物候学”一词(但不做解释),过渡到课文。2、作者简介(展示二)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3、文体复习(展示三)事理说明文 定义:事理说明文就是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二、【交流-提升】(一)【预习检查】(展示五,请有可能会写错的同学到黑板上板书字词)1、读准注音,记准字形,给加粗的字注音。簌簌(sù sù)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榆(yú)海棠(hǎi táng)物候(wù hòu)萌发(méng fā) 翩然(piān rán)连翘(lián qiáo) 载途(zài tú)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次第:依次。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课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草长莺飞:绿草茂盛,黄鹂飞翔,形容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整体感知。(展示六、七,要求展示的学生逻辑思维清晰)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引导学生逐步思考)明确: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三、【思考探究】1.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单,容易掌握。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1)纬度的差异;2)经度的差异;3)高下的差异;4)古今的差异。四、【交流—提升】(展示二、三、四,要求展示的学生逻辑思维清晰)1、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你能找出来并说说表达效果吗 明确: a、下定义。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b、分类别。第七、八、九自然段。从纬度、经度、高度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物候现象的来临的决定因素。c、举例子。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又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d、作比较。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e、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赶快种谷子”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2、分析课文内容,说说第一自然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效果。明确:a、“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是拟人的手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大地“苏醒”时的样子,一片春色扑面而来。b、燕子是“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用“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而秋的标志是“果实成熟”,是“叶子渐渐变黄”。c、作者在描写叶子变黄的状态时,用“簌簌”描写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有声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这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旅途的艰难,可谓一词写尽整个冬景。d、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有力的铺垫。教师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 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明确: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明确: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明确: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归纳】常见的表程度的词:几乎、比较、相当、更、最;常见的表估计的词:大约、可能、左右;常见的表数量、范围的词:多、绝大多数、大都;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三、【梳理—总结】中心思想: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检测-反馈】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 (结合实际,畅所欲言。)附:板书设计 描述对象 现象大自然的语言 做出解释 逻辑顺序 推究原因 阐明意义 本质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 语言特点——生动形象、准确严谨
教学反思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