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古诗词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修辞方法:
借景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描写类
使用典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 拟物、对比、排比、对写……等等
记叙、描写、议论、
抒情、
叙事抒情
创作方法
侧面烘托,细节描写,动静,虚实,白描,乐景衬哀情 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抑扬,赋比兴,对比,联想,衬托(正、 反衬)
抒情类
间接抒情
商纣王自高自大,—意孤行,最终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进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唐太宗广纳贤才,开创 “贞观盛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重视人才!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就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建立魏国,三分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观”。
短 歌 行
学习目标:
1、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诗中运用的典故及其它手法。
3、体会诗人所流露的人生情感态度,正确的评价历
史人物。
古体诗
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
乐府: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
绝句(四句)
五绝
七绝
律诗(八句)
五律
七律
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
唐朝以前的所有诗都是古体诗,唐朝及其以后的律诗和绝句外的都是古体诗。
1、关于“歌行”
乐府的别称:
歌:《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陇上歌》
行:《兵车行》《丽人行》《东门行》《十五从军行》
吟:《秦中吟》《白头吟》
引:《李凭箜篌引》
曲:《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
此外还有:谣、辞等别称
“短歌行”与“长歌行”的区别:指歌词音节长短而言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
2、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职业成就
A政治家(丞相):北方屯田,兴修水利 ,用人唯才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风骨的领袖,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
曹操的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两类:
①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表现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又如《短歌行》。
3、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4、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歌此《短歌行》。
思考问题:
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忧
本诗诗眼是哪一个字?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诗人因何而忧?
诗人如何写忧?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并没有软弱消沉,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前四句比喻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后四句先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呼应第二节,是想象贤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
1、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人生苦短 求贤不得 功业未就
因此,本诗主题为:抒发作者因时光易逝、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
2、诗歌运用了那些意象来营造忧愁的情绪?
“酒” “朝露” “鹿” “明月” “乌雀”
3、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呢?
比兴、用典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
喻人生短促。
比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喻用人要“多多益善”等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
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抒发自己的情感。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就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势解》
海不排斥水,所以能够成为大海;山不排斥土石,所以能成为高山;明君不厌恶人民,所以能实现人口众多;士不厌学,所以能成为圣人。
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
深深地萦回在我的心里。
虽然我不能去找你,
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回音?
姑娘思念爱人
曹操思念贤才
“周公吐哺”—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表现天子宴请群臣佳宾的盛况,后来也用于贵族宴请宾客。
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达到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在这首诗里,曹操是如何看待生命现象的?(2分)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历来为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3分)
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着清醒的认识,生命终将结束,但是一个人只要有远大的志向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就可以让短暂的生命有意义。
诗人以老了的千里马自比,表现了自己豁达乐观的精神状态,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人的寿命有限但壮志无穷,人的作为不能由天而定,要靠自己努力。
借代
含义: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者事,而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种类:
1.用特征代本体。eg: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用具体代抽象。eg:举酒欲饮无管弦。
3.用专名代泛称。eg: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用形象代本体。eg: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长袍。
5.用部分代整体。eg: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6.用结果代原因。eg: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7.用材料代本体。eg: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