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版必修一):《铸剑》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语文版必修一):《铸剑》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26 08:3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铸剑》学案
晨读广场
真善美
如果你想独占真理,真理就是要嘲笑你了。——罗曼 罗兰《哥拉 布勒尼翁》
不管是多么值得尊敬的人,我也决不会为他而颠倒黑白,把好说成坏。——泰戈尔《一个女人的信》
恶往往是昙花一现的,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
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罗曼 罗兰《弥盖朗琪罗传》
人们是为着美而生活在真理和自由之中,谁能更虚怀若谷地拥抱世界,谁更深切地热爱世界,谁说是最优秀的;谁是最自由的,谁也就是最优秀的,在他们身上,才会有最大的美。——高尔基《母亲》
朴素、平凡、善于在危险中看到同危险迥不相同的东西,这一切构成了士兵的美质和优点。——《托尔斯泰传》
一切美好的品质,都是从太阳的光线和母亲的奶汁中生长出来的。——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崇高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的狂风暴雨之中。——《泰戈尔评传》
【抚摸经典】  
绝句二首选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少暖睡鸳鸯。  
【品评】  
  先唐以五绝写景,有所谓“一时而四景皆列”的手法,这种手法写景,工致如画,杜甫比较偏爱。作于广德二年成都草堂的“迟日江山丽”一首绝句,即运用此法。它四句皆对,工整自然。  
  “迟日江山丽”。《诗经·豳风·七月》云:“春日迟迟”, 是说仲春的日子,白昼一天比一天长。这时风和日丽,山河尤为秀美可爱。“迟日”二字笼罩全篇,给人以温暖明媚之感。  
  “春风花草香”。前句描绘春光明媚,此句则表现春的气息。前句偏于触觉,此句偏于嗅觉。因“日”见“丽”,凭“风”传“香”,用字工对,又表现出景物间的联系。  
  前两句着力表现春天给人的总体感受,较为宏观,如同画图的阔大背景。后二句则着力刻划一二细节,较具体而微,它写的是小径与溪边的景物。“泥融”、“沙暖”都承“迟日”句来。“飞燕子”、“睡鸳鸯”  
  则描摹两种鸟儿,一动一静,它们分别与“泥融”、“沙暖”搭配, 意蕴更加丰富。描摹燕子春来忙做窠,春来土湿,它们啄泥芳径,又复飞去。鸳鸯成双作对,因春水犹寒而日照沙暖,它们便交颈而眠,贪享春天的温暖。通过两种鸟儿的动静刻画,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全诗既从大处着眼,又从细处落墨,有联系又有对照,虽一句一景,但不零乱、单调。“丽”、“香”、“融”、“暖”等形容词,下得准确,堪称诗眼。通过美好春光的描绘,所表达出饱经离乱漂泊之苦的诗人在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中的喜悦心情。  
【时文选萃】  
责任的缺席  
作者:魏剑美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接触过不少令人难以乐观的现实:有的大学生在举家负债、弟妹弃学的情况下放弃到手的工作,“继续追求上进”,考研读博;有的花着父母的血汗钱,在外面花天酒地,甚至一掷千金地帮女朋友买手机和高档化妆品;还有的逼着父母变卖家产为他准备出国留学的费用。几年前,曾经有某刊物报道,一对孤苦的农民夫妇卖血送儿子上大学,结果儿子在学校充阔气,大手大脚花钱不算,还完全无心学习,最终因成绩太差被学校除名。   
  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向我借了200元钱,时间过了两年他一直没提还钱的事。一天我问他什么时候还钱,他居然很吃惊地反问我:“还要还的啊?”借债还钱这种最基本的社会契约在他看来居然是一件怪事。一些老师出于帮助学生的善意,借钱之后没要学生还,但作为学生自己应该有起码的践约意识,不能滥用他人的信任和善意。   
  曾经被中华民族引为骄傲的责任意识,正在某些大学生那里日益流失。中国读书人历来有着强烈的“济世”情结,所谓“精忠报国”、“兼济天下”、“铁肩担道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事实上,无论报国也好,济世也罢,最基本的前提是先承担自我责任,也即承担一个具体家庭角色、社会个体、社区成员的基本责任。很难想象一个对家庭缺乏爱心和责任感的人能够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受教育者永远是没有错的,有错的是教育者。在今天,很多家长盲目地认为为孩子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从来没期待也不要求他们的回报,所以一些家长即便倾家荡产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学校教育也缺乏系统连贯的责任教育,类似学生借钱不还的情况,不少老师都碰到过,但他们认为这是对学生的宽容。事实上,一个人今天可以滥用家人、老师的宽容和善意,明天他就可能无视最基本的社会约束。   
  我尊重那些即便面临巨大困难但仍然含辛茹苦不畏艰难地供孩子考学的家长,但我以为在为孩子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更要明确地要求孩子,让他与家庭成员一起来分担苦难和责任。必须让他明白没有人可以无条件地、心安理得地接受他人的付出,无论这付出是来自毫无关联的他人还是最亲近的父母。   
  做自己该做的事,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一点必须始终明确无误地告诉孩子们。家长无条件地呵护子女,教育者无条件地宽容学生,事实上是在纵容他们,使他们淡忘责任。   
素材存盘
我竭尽全力
一天,戴尔·泰勒牧师向教会学校的一个班宣布:谁要是能背出《马太福音》中的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他们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那是许多孩子做梦都想去的地方。但是,《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有几万字,而且不押韵,要背诵有相当大的难度。
  但是有一天,一位11岁的学生竟然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把原文背诵了下来,没出一点差错。泰勒牧师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要知道最虔诚的信徒能背诵的也很少有,更何况是一个孩子。牧师在惊叹他有惊人记忆力的同时,不禁好奇地问:“你是如何背下这么长的文字的呢?”这个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尽全力。”
  16年后,这个孩子成了一家知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名叫比尔·盖茨。
  分析:人们在做事之前,往往总是强调困难的因素,而不愿动手,其实,这只不过是为自己的惰性找一个借口。大多数时候,不成功仅仅是因为努力得还不够罢了。
  话题:“立志与成功”“人生的奋斗”
学习目的
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学习过程:
一、 题解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二、初读文章,理清结构
本文共四节,按情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小说故事的缘起。写眉间尺听母亲讲父亲为大王铸剑反而被害的深仇大恨,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部分(第2、3节):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是“复仇”的完成。其中第2节写眉间尺与黑色人的相遇。第3节写黑色人杀死大王。
第三部分(第4节):复仇后的情景。作者重在讽刺臣子们的可笑与昏庸无能。
三、再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一)眉间尺形象分析
1?眉间尺的母亲最初为什么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讨论,明确:因为母亲认为眉间尺的“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
2?从这一节里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眉间尺的性情究竟是什么样的。
讨论,明确:在眉间尺的性情中,既有疾恶如仇的一面,又有软弱优柔的一面,而且他还缺少彻底惩恶的决心。
比如:作者写他憎恶老鼠,所以当听到老鼠落水的声音时,他心里非常高兴,而且抱着一种赏玩的态度在看落入水瓮中的老鼠,可是当他看到水中的老鼠快要被淹死的时候,“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于是伸出芦柴去救老鼠,但当他看见老鼠的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于是“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可是当那老鼠“已经不能动弹,不过沉浮在水中间,有时还向水面微微一跳”的时候,眉间尺又觉得很可怜,随即“折断芦柴,好容易将它夹了出来,放在地面上”。当老鼠“四只脚运动了,一翻身,似乎要站起来逃走”时,他却“不觉提起左脚,一脚踏下去”,踩死了老鼠。
眉间尺在对待老鼠的事情上表现出一系列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他内心充满了矛盾,而且他还只是一个刚刚十六岁的少年,正因为如此,他的母亲才会感到忧虑,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3?眉间尺的性格是否就是这样一直持续下去?是什么使他发生了改变?
讨论,明确:随着情节的展开,眉间尺的性格开始发生了变化,促使他产生如此变化的,有母亲对他优柔性情的失望,也有父亲被大王杀害的悲壮。
母亲的失望“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这是眉间尺为不能替母亲分忧而产生的自责。父亲被大王杀害时的凛然与慷慨,更使眉间尺被深深地打动了,“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他的双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响。”
这时的眉间尺,“复仇”二字已经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这是眉间尺性格的一次重大转变。
4?性情改变后的眉间尺是否足以担当替父报仇的重任?
讨论,明确:作者笔下的眉间尺,“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情;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般,倒头便睡,清晨醒来,毫不改变常态,从容地去寻他不共戴天的仇雠”,“但他醒着。他翻来复去,总想坐起来”。作者借这段描写暗示:眉间尺虽然性情上有了改变,但仍有许多东西需要他去学习。
从后面的情节来看,当眉间尺在城里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他虽然勇气十足,但显得有些莽撞,特别是当他与那些围观的闲人发生冲突的时候,眉间尺显得缺少与“看客”打交道的经验,有些手足无措。
但无论如何,眉间尺为父报仇的信念却越来越坚定。
5?眉间尺为什么会相信黑色人的话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
讨论,明确:眉间尺与黑色人的对话,是眉间尺性情的又一次重大转变。他在对话中接受了黑色人的“复仇”理论,那就是坚决、彻底地“复仇”,要对一切罪恶进行审判,而这样的复仇是不需要任何名义与借口的。所以眉间尺相信了黑色人的话,然后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
(二)黑色人形象分析
1?黑色人为眉间尺出谋划策是为了什么?
表面上看黑色人为眉间尺出谋划策,是因为“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正如黑色人自己所说:“……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他的出发点就是纯粹的“复仇”,而不是什么私心。
2?黑色人为什么找眉间尺要他的头和剑?
讨论、明确:这正是黑色人的精明所在,因为他要借此来使大王丧失警惕,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寻找机会刺死大王。
3?黑色人在刺死大王之后,为什么也要自刎?
讨论、明确:黑色人的自刎并不是一种绝望的表现,而是为了更坚决、彻底地战斗。他对暴虐的大王作了毫不留情的殊死战斗,“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不但“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离开王头,沿鼎壁游了一匝,看他可是装死还是真死。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气”,才“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三)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性格比较
讨论、明确:二人最主要的是内在精神方面的相似。
眉间尺与王有杀父之仇,但他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幼稚青年,不知世道的险恶和敌人的残忍,性格怯懦脆弱。几度“可怜”为害甚多的落水老鼠,报仇之前紧张地睡不着觉,一有动静便“出了一身汗”。但他经过了一番磨炼,最终也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复仇者。
黑色人与眉间尺并无私交,素无来往,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大敌——“王”。他富有斗争经验,了解告密者和仇人的动向;他对敌人毫无幻想,他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他绝望于专制统治下的黑暗世界,默默地但却坚定地向“王”复仇;他出发时便胸有成竹,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他善于斗争,一入鼎便给了“王”致命一击。
可以说,眉间尺是一个现实中复仇者的形象,他有自身的性格弱点,但在复仇的道路上他逐渐成熟起来。黑色人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理想化人物。他始终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冷静的头脑,最重要的是他的复仇是那么彻底,他的复仇精神是那么强烈。
四、品读文章,讨论探究
(一)眉间尺在进城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与一个少年发生争执,这个少年及周围的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讨论、明确:“干瘪脸的少年还扭住了眉间尺的衣领,不肯放手,说被他压坏了贵重的丹田,必须保险,倘若不到八十岁便死掉了,就得抵命。闲人们又即刻围上来,呆看着,但谁也不开口;后来有人从旁笑骂了几句,却全是附和干瘪脸少年的。眉间尺遇到了这样的敌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这样地经过了煮熟一锅小米的时光,眉间尺早已焦躁得浑身发火,看的人却仍不见减,还是津津有味似的。”
从作者的描绘中可以看出,这些人是一些无聊的看客、闲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十分愿意欣赏别人的难处与尴尬,以此排遣自己内心的空虚与无聊。
(二)作者在这时写出这样一些人,有什么用意?
讨论、明确:作者一方面以此表现眉间尺涉世不深,不会机智处理问题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眉间尺——一个就要去完成复仇大业只有十六岁的少年,是孤独的,没有什么人能理解他的举动。
(三)本文的主题是十分冷峻与严肃的,但在文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些滑稽的人和事,他们的出现与本文的主题是否矛盾?
讨论、明确:这种情节表面上似乎与文章主题无关,但鲁迅所描绘的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其他作品中并不少见。正是这些闲人,使“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却是对他一式的点头。他知道这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的战士都在此灭亡,中了炮弹一样,使猛士无所用其力”。那正是这些愚昧麻木的国民,深受重压而至死不悟。不仅残害自己还束缚别人;正是这些麻木的灵魂使夏瑜(鲁迅小说《药》中的革命者)的血白流。今天又使眉间尺掉进了“无物之阵”而无所用其力。
文中写道,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全城很热闹,城里的人民,都奔来瞻仰国王的“大出丧”,“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这就是鲁迅曾在“幻灯片”中见到过的民众,是作者深爱着但又憎恶的“路人”。他们与为“复仇”而献身的眉间尺和黑色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强烈的反差。
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作品中多次出现的一个主题,那就是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改造国民性的必要与艰巨。
(四)、分析文章主题
讨论、明确:在回顾自己的半生经历时,鲁迅曾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怀疑什么?怀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杀害了多少无辜而天真的革命者。他深切感到:“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坟·娜拉走后怎样》)。辛亥革命果实之被篡夺,秋瑾、徐锡麟等的壮烈牺牲,袁世凯的大杀革命者,“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到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这些“血的游戏”把鲁迅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的反抗的、复仇的怒火。《铸剑》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构思的。作者就是要通过本文,来表达出自己强烈的“复仇”精神。
五、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段多样,请举例加以说明。
讨论、明确:
1?简洁的外貌描写
例如:“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他并不言语,只向眉间尺冷冷地一笑,一面举手轻轻地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并且看定了他的脸。”这个句子写出了黑色人的特点,强调了他的“瘦”,给人一种坚毅、冷酷、严峻的印象。
2?精练的语言描写
例如:“你不要悲哀。这是无法逃避的。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我可是早已有准备在这里了!”眉间尺的父亲带着凛然与坚定在向自己的妻子冷静地交待后事,“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一句,写出了人物的性格。
3?细腻的心理描写
例如:“他看见他的母亲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仿佛身体都在颤动;低微的声音里,含着无限的悲哀,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而一转眼间,又觉得热血在全身中忽然腾沸。”写出了眉间尺面对母亲时的复杂心态,既有内心的愧疚,又有为父报仇的激动。
4?生动的细节描写
例如:“一个最有谋略的老臣独又上前,伸手向鼎边一摸,然而浑身一抖,立刻缩了回来,伸出两个指头,放在口边吹个不住。”活化出老大臣的丑态,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基础知识强化
一、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说到阿Q被静修庵的狗追着时,这样写道:“追赶的是一匹肥大的狗”,按量词搭配,狗宜用“只”,这里却用“匹”,同样,课文也有量词搭配异样的地方:
①一匹很大的老鼠落在那里面了
②最先头的那一匹大狼就向黑色人扑过来
谈谈你的理解。
答:
二、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胫自 焦躁 午膳 瞬息
B、绞洁 黄钺 颧骨 瞻仰
C、菲红 干瘪 窥探 龙准
D、韭叶 起粟 澎湃 仓惶
三、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是呵……”老臣们都面面相觑。
B、上自王后,下至弄臣,也都恍然大悟,仓皇散开,急得手舞足蹈,各自转了四五个圈子。
C、上自王后,下至弄臣,骇得凝结着的神色也应声活动起来,似乎感到暗无天日的悲哀。
D、仇人相见,本来格外眼明,况且相逢狭路。
课内阅读探究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人迹绝了许久之后,忽然从城里闪出那一个黑色的人来。
“走罢,眉间尺!国王在捉你了!”他说,声音好像鸱鸮。
眉间尺浑身一颤,中了魔似的,立即跟着他走;后来是飞奔。他站定了喘息许多时,才明白已经到了杉树林边。后面远处有银白的条纹,是月亮已经从那边出现;前面却仅有两点磷火一般的那黑色人的眼光。
“你怎么认识我 ……”他极其惶骇地问。
“哈哈!我一向认识你。”那人的声音说。“我知道你背着雄剑,要给你的父亲报仇.我也知道你报不成。岂但报不成;今天已经有人告密,你的仇人早从东门还宫,下令捕拿你了。”
眉间尺不觉伤心起来。
“唉唉,母亲的叹息是无怪的。”他低声说。
“但她只知道一半。她不知道我要给你报仇。”
“你么 你肯给我报仇么,义士 ”
“阿.你不要用这称呼来冤枉我。”
“那么,你同情于我们孤儿寡妇 ……”
“唉,孩子,你再不要提这些受了污辱的名称。”他严冷地说,“仗义,同情,那些
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
“好。但你怎么给我报仇呢 ”
“只要你给我两件东西。”两粒磷火下的声音说。“那两件么 你听着:一是你的剑,二是你的头!”
眉间尺虽然觉得奇怪,有些狐疑,却并不吃惊。他一时开不得口。
“你不要疑心我将骗取你的性命和宝贝。”暗中的声音又严冷地说。“这事全由你。你信我,我便去;你不信,我便住。”
“但你为什么给我去报仇的呢 你认识我的父亲么 ”
“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暗中的声音刚刚停止,眉间尺便举手向肩头抽取青色的剑,顺手从后项窝向前一削,头颅坠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将剑交给黑色人。
“呵呵!”他一手接剑,一手捏着头发,提起眉间尺的头来,对着那热的死掉的嘴唇,接吻两次,并且冷冷地尖利地笑。
1.黑衣人说“知道你报不成”的依据是什么?对此眉间尺的反映怎样(用文中的句子)?
答:
2.“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①文中加点的“他”是指
②谈谈你对“人我所加的伤”的理解。
答:
③依据这段话,你认为黑色人助眉间尺复仇的动机是什么?
答:
3. 简析眉间尺、宴之敖者形象及其意义。
答: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合城很热闹。城里的人民,远处的人民,都奔来瞻仰国王的“大出丧”。天一亮,道上已经挤满了男男女女;中间还夹着许多祭桌。待到上午,清道的骑士才缓辔而来。又过了不少工夫,才看见仪仗,什么旌旗,木棍,戈戟,弓弩,黄钺之类;此后是四辆鼓吹车。再后面是黄盖随着路的不平而起伏着,并且渐渐近来了,于是现出灵车,上载金棺,棺里面藏着三个头和一个身体。
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
此后是王后和许多王妃的车。百姓看她们,她们也看百姓,但哭着。此后是大臣,太监,侏儒等辈,都装着哀戚的颜色。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
①小说为什么强调“三个头和一个身体”?
答:
②“大出丧”讽刺了什么?
答:
  
【拓展延伸】
语言运用训练
一、下列词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咻咻:形容喘气的声音。
B、雉堞:城上排列如齿的矮墙,俗称城垛。
C、丹田:道家把人身脐下三寸的地方称为丹田。据说这个部位受伤,可以致命。
D、莠民:不听官府话的老百姓。
二、《铸剑》写眉间尺戏鼠时,写那老鼠“单露出一点尖尖的通红的小鼻子,咻咻地急促地喘气。”北大教授曹文轩评点“咻咻”说:“传神”。小说这类象声词还有很多,你能试着找一些出来吗?
课外拓展阅读
关于眉间尺复仇的传说,《列异传》中有如下的记载:
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及至君觉,杀干将。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据鲁迅辑《古小说钩沉》本)
又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一也有内容大致相同的记载,而叙述较为细致,如眉间尺山中遇客一段 :
(楚)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我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在《铸剑》中鲁迅已经对传说的内容进行了改造。请对照小说《铸剑》和《搜神记》、《列异传》中的记载,将二者不同的地方加以归纳,写一篇分析文章。
参考答案
【基础学习】
基础知识强化
一、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鼠和狼的肥大。(从语法和修辞两个角度,综合起来加以理解。)
二、D粟——栗 惶——皇(A.胫——径 B.绞——胶)
三、B.手舞足蹈——手足无措
课内阅读探究
一、1.眉间尺性格软弱,敌人强大,而且他复仇的举动已经被发现。 “眉间尺不觉伤心起来”知道复仇无望,承认了自己性格的弱点,说“母亲的叹息是无怪的”。2. ①眉间尺的父亲 ②我这个人灵魂里边已受过许许多多的伤,有的是人家加害的,也有的是我自己伤害到自己的。③黑色人帮助眉间尺是一种纯粹的原侠行为,因为他是一个锄强扶弱、舍生取义的侠士。从中可以看出黑色人为了助眉间尺复仇可以牺牲自己的决心,也促使眉间尺坚定地信任他。3.眉间尺、宴之敖者是两个复仇者形象。眉间尺是十六岁少年,开始性情柔弱,后听母说仇变坚决。宴之敖者是复仇精神化身,冷峻似铁,刚毅机智,为眉间尺、自己、一切被残害者,不吝割头与眉间尺一起向暴君讨还血债。通过着两个形象,表现了对暴虐黑暗势力,“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的反抗复仇思想。
二、①任凭宫廷等级制度如何森严,防卫制度如何严密,眉间尺的大仇终究得报,至尊者终究难逃和反抗者同样埋葬的命运。②运用漫画式夸张手法,一是讽刺了王公大臣王后王妃的愚蠢;二是讽刺了正统的“义民”的愚昧、麻木;三是讽刺了顺民,他们以得见国王为荣耀,以磕头低眉而自豪的奴才
性。这是鲁迅改造国民性主张在历史小说中的体现。
【拓展延伸】
语言运用训练
1、 D
1、 ①格支格支地径自咬
②同时听到沙沙地响,是爪子抓着瓦器的声音。
③那剑嘶嘶地吼着,慢慢转成青色了
④听到咻咻的饿狼的喘息
⑤只听得扑通一声,坠入水中去了
⑥坠入鼎中,嘣的一声,雪白的水花向着空中同时四射。
课外拓展阅读
参考范例
小说与原来的传说的差异有:
①干将铸剑成功而遭到楚王杀害的情节,在小说里被虚化,写得不那么实,而是仅仅作为背景,由眉间尺的母亲复述出来。干将、莫邪的名字没有出现,国王也没有明说就是楚王,而是泛称王,这些都没有具体地交待,小说和原来的传说是有所分离的。
②在复仇的过程中,原来主要强调干将、莫邪的儿子眉间尺为父复仇,他是复仇的主角。但是,在小说里,复仇的一号主角已经是一名叫宴之敖者的黑色人,眉间尺已经降为二号主角。为此,小说虚构了许多细节,如,眉间尺遇到了一个干瘪脸少年,他被这个少年扭住不放,说自己的丹田被眉间尺撞坏了,叫他赔偿。正在纠缠不休的时候,宴之敖者出场了。他只有很简单的一个动作,就是用手轻轻地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两个眼睛瞪着他看,看得这个有些流氓气的干瘪脸少年害怕了,知道形势不妙,就转身溜之大吉。宴之敖者一出场的第一个动作,就表明他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他的干练、机警和沉着都显示了出来。
③《搜神记》“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询问之后决定为之报仇。鲁迅塑造的这个黑衣人是主动为之报仇的,并且显得神秘而怪异,说话的声音像鸱鸮,射出的眼光像磷火,气质里透露出一股严峻、寒冷的气息。黑色人代眉间尺向暴君复仇,牺牲自己,不图酬报。《铸剑》中的大部分篇幅,写的就是这个黑色人在眉间尺没办法复仇的情况下,主动地挑起担子,用剑和头实现了向暴君复仇的使命。鲁迅把原先传说里边所缺少的或者不太明显的这些思想,大大向前推进了,大大地加以突出了。
④《铸剑》不但写出了发生在宫中的这场惊心动魄、既荒诞又庄严的复仇正剧,还写了血仇得报以后宫廷内外延续下来的一场无可奈何的殡葬闹剧——大出丧,使小说节奏从连续搏斗的紧张气氛得到调节,转向松弛,并在调侃嘲弄声中作结,尽情尽兴地表现了作者鲁迅独特的审美旨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