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难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
1917年3月
1917年11月
1918年11月
1921年3月
1922年12月
1924年1月
1925年12月
1927年12月
1937年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列宁逝世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农业集体化决议
革命阶段
建设阶段
俄国历史大事记(1917-1937)
工业产量世界第二
结合图片与教材分析:
1、列宁是在何种局面之下回到俄国?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1917 俄国爆发二月革命
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罕见局面
一、列宁主义
背景:
国际: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失利。
国内:国内危机加剧,阶级矛盾尖锐。
时间地点:
1917年3月(俄历二月)
彼得格勒
参与人员:工人和市民
结果:沙皇政府结束,形成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罕见局面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结合图片与教材分析:
2、列宁受到谁的欢迎,为什么受到他们的欢迎?
列宁
具体: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四月提纲)
总:代表俄国无产阶级利益的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俄国革命实际=列宁主义
一、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俄国革命实际=列宁主义
经济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组织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
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成立
思想 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俄国革命实际=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确立: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一、列宁主义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意义
(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结合图片与教材分析:3、革命为何要攻打冬宫?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二、十月革命
冬宫:领临时政府所在地
1、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七月流血事件)。
2、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并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了。绝大多数苏维埃都派出代表参加这次代表大会。很多农民苏维埃的代表也出席了代表大会。妥协派把持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权力结束了。根据绝大多数工人、士兵和农民的意志,依靠彼得格勒工人和卫戍部队所举行的胜利起义,代表大会已经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1)“二月革命倒沙皇”
(2)“四月提纲指方向”
(3)“七月流血抛幻想”
(4)“十月革命现曙光”
(5)苏维埃俄国建立
二、十月革命
过程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破 立
社会主义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 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资本主义 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意义
俄国
世界
二、十月革命
请在此输入标题
【拓展提升】多角度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理论角度 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在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革命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革命道路 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革命性质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革命方式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结合图片与教材分析:4、结合教材如何理解材料中“战争和经济破坏”“功劳”“真正限度”?
战争和经济破坏: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对俄国经济造成巨大打击。
“功劳”: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真正限度:余粮收集制后期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三、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结合图片与教材分析:
5、结合教材和材料如何理解“新经济政策”转变“急剧”的实质及其内容?
利用商品、市场机制
行政命令经济
内容:农业: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三、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最初只有4个加盟共和国,到1940年最终形成了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大国,1991年12月25日解体。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沙俄
1547年—1917年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1917年—1922年
1922年—1991年
1991年以后
三、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2)农业: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三、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的对照。
苏联模式
长期来看
三、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经济体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
政治体制 权力高度集中的一党专制
苏联模式
三、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重工业
农业、轻工业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积极作用:
1、在较短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工业化,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对比;
2、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
消极作用:
1、苏联的发展模式排斥市场经济
2、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评价
三、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时间
目的
措施
评价
总结提升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经济和政治危机
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威胁,国内落后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
1918年
1921年
1924年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解决国内经济
和政治危机
增强国防,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余粮征集制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