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5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5张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5 15:37:10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使学生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史实。
2.掌握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3.解读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东汉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南朝
北朝
建构时序
一.淝水之战
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分裂混战,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以及汉族先后建立了16个政权,史称“十六国”。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逐渐强盛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北方出现汉魏以来少有的安定。
1.前秦统一北方:
王 猛
苻 坚
2.淝水之战:
背景: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南方相对稳定。
382年10月,苻坚召集群臣,提出亲率百万大军一举灭晋。臣僚多不赞成,有的还极力谏阻,但他执意不从,甚至吹嘘自己有百万大军,只要把马鞭投入江中就足以阻断江水,这就是“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由来。383年苻坚下诏进攻,打算一举消灭东晋,10月,两军会战于淝水。
苻坚统兵与东晋对峙于淝水。东晋团结一致,发出八万精兵从容应对前秦的百万大军。主将谢玄等统帅指挥若定,并据敌情及时改变方略,适时决战,并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终获全胜。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撤,以便晋军过河交战。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撤。不料,当前秦军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兵被打败了!”前秦军顿时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
没有恰当处理好各民族间的矛盾是前秦失败的根本原因
战前:强征各族人民,拼凑士兵八十万。
战时:军队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战后:迅速土崩瓦解,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前秦战败的原因: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
噶仙洞—鲜卑拓跋部 先祖所居石室
1.北魏政权的建立: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方面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
北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499年,庙号“高祖”。
北魏孝文常即位时才5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地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①迁都洛阳
迁都意义: 对洛阳发展: 成为政经中心;城市规划影响大。对改革进行:
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对民族关系: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②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北魏文官俑
北朝穿汉服的
贵族妇女
鲜卑服饰
汉族服饰
③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④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背景
内容
影响
①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②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迁都洛阳
②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语)③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④改鲜卑姓为汉姓(改汉姓)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通汉婚)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学汉法)
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
穿汉族服饰的
少数民族贵族
1.背景:
2.表现:
生活生产、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
3.特点:
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4.出现: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5.影响: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犁地图》
汉人《放牧图》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胡床、方凳
生产方式 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
生活习俗 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文化生活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政治制度 沿用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心理 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时代的主流!
淝水之战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族交融
迁都洛阳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