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6 精准答好主观题概述(讲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6 精准答好主观题概述(讲义)(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5 16:5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深层阅读,精要概括,精准答好主观题
[导语]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部分分值高,难度相对不大,而且考查的题型相对集中,主要有比较材料异同题、原因分析题、方法措施题。只要我们做好深度阅读,精要概括,掌握审答规范,获得满分应该不成问题。
答非连续实用类文本主观题,大致要经过“认真审题——筛选整合——规范作答”三步。这“三步”不只是个答题程序问题,其实,在每一步中都隐藏着深层能力——阅读能力、审题能力、筛选整合能力等,我们需要的是认真走好每一步,在每一步中努力培养这些深层能力。
“三步走”的前提——四层阅读能力
第一层:归纳阅读,准确概括材料内涵。
围绕文本的中心话题,明确各材料的内涵及表现的侧重点,并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作出简要、精准的概括。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明晰文本结构,又为解答问题做好准备,便于在解题时快捷、高效地找准答题区间,抓住对应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二层:比较阅读,统览信息,洞悉各材料的异同点。
特别要对图表材料中的数据进行仔细审读和比较,分析数据变化相关因素和原因,弄清数据背后的内在逻辑。文字材料相对独立,但有时异中有同,要善于求同存异,精准比对,领会意蕴。
第三层:定向阅读,提取碎片化信息。
阅读时目的性、方向感要明确。非连续性文本的信息常以碎片化形式存在于标题、图表、数据、文字及出处等各种要素中。阅读时要对这些要素作定向阅读,理清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迅速对文本碎片化信息进行提取,把握文本要点。
第四层:深度阅读,整合要点,培养反思品质。
倘若不深入思考、探究材料背后潜藏的问题本质,就会造成外在表象与内在意义之间的断裂,从而导致对文本的误读。只有进行质疑、探究、发现的深度阅读,才能对文本进行正确的整合、推理、判断,最终挖掘文本的隐含意义,精准把握精髓。
第一步:加强审题意识,明晰答题要求
从非连续实用类文本主观题的表述可以看出,该类题题干基本分为两部分:一是答题内容的方向范围;二是答题要求方式,如“分析”“概括”“比较”“说明”等。我们在审题时应区分题干内容,理清答题重点,明确答题要求。例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6题: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简要分析”就是答题要求,“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的关系”就是答题内容的方向。
还要会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具体要求。若题干问材料的“侧重点是什么”,则答题以“对象+特征”为佳;若题干问“哪些作用(影响)”,则答题以“举措+结果”为佳;若题干问“哪些相关方面”,则答题以“概括分类+举例分析”为佳。
题干后的赋分也是审题的一部分。从总分为6分的分值来看,答题内容有3~4个要点,且是不交叉的3~4个要点。有些考生心存侥幸,认为只要把自己能找到的信息统统抄上去,要点越多越好。其实不然,分值已经说明应该归纳的要点个数了。
审题要使用好物理方法:用笔尖牵引思维,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加以揣摩,防止“眼睛看过、大致如此、所以应该”的审题陋习。
即时小练
请用圈点勾画法审题,勾画出答题内容方向和要求的关键词,并思考其意义。
(1)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2020年全国卷Ⅱ第6题)
(2)梁思成先生文物修复的理念影响深远,九层神庙修复工程中哪些做法体现了他的主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某贫困县地处大山山脚,竹林漫山遍野,景色秀美。当地居民“人人能把山歌唱,家家会把竹器编”,但一直无法摘掉贫困的帽子。参考以上四则材料和当地情况,你认为当地应有哪些精准扶贫措施?(6分)
答案 略。
第二步:掌握筛选方法,学会归纳整合
审准题后,下一步就进入筛选整合环节。这其中又分两小步:
第一,筛选信息。方法是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关键词是信息筛选的核心对象),如主语对象、动词等,再回到材料文本中寻找相应的词句信息。在此要注意两点:
(1)避免陷入“答案限于明显位置的一则材料中”的认知误区。应先把整个实用类文本的多则材料都视为答题区域,再根据关键词逐渐缩小范围,进行信息筛选。尤其是图画、数据表格、符号、图解文字等多种方式呈现的材料,也要经过思考提炼出其内在联系和相关信息。
(2)注意构建联系。文与题联系——隐性信息勾连题目;文本间联系——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之间的相同、相反、反证、互补等。
第二,归纳整合。在根据关键词梳理全文信息的时候,就可以同步进行归纳整合了。一是从不同信息的核心概念内容出发,将表达相同或意思相近的语句放在一起,合并同类项信息,区分出不同要点。这样,就可以避免机械抄录、要点重点交叉问题。二是从逻辑思维的层面,对表述主语对象的转变、角度的变化、语境的转换、正反方面等进行思考,还要从抽象到具体、概括到分析、普遍到特殊、个体到整体等逻辑方面,把握信息的关联,从而达到把信息归类重组的目的。这样,就可以挖掘到隐含信息,避免信息遗漏等问题。试以下例加以说明:
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2019年全国卷Ⅰ第6题)
主语对象很清晰,关键词能锁定“受损原因”。但是三则材料表面上看都是从“保护修复”层面来谈的,没有直接出现“受损”的关键词语。因此在筛选信息上,考生需要进行反向思考,保护和修复必然是从受损情况入手的。我们可以分别从三则材料中提炼其内容要点和关于“保护和修复”的相关信息:材料一中有“预防”“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信息;材料二则有“温度、湿度、纸张的寿命”等信息;材料三信息很多,能找到根据毛里求斯气候环境和纸张质地而提出的“去酸方案”和“修复方案”。
从圈点的上述信息可以看到,材料一的环境条件与材料二提到的温度、湿度以及材料三对毛里求斯的介绍,能合并归纳出答案的第一个要点:气候原因,毛里求斯气候湿热多雨,湿度大,温度高,纸张寿命短。材料三重点谈如何“保护修复”,第一段介绍了纸张的质地,在“去酸方案”里又提及要避免酸性对纸张的损害,且最后又强调了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提高,则能合并归纳出答案的第二个要点:纸张原因,档案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柔韧性极差。至于答案的第三个要点“用笔原因,使用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使得纸张易脆化,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是这道题提炼的难点。不少考生恐怕会将材料三中“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这一点与第二点答案纸张原因放在一起,只有分类意识强且细心的考生才能提炼出这并列的第三个要点。
第三,强化“上位”意识。归纳与概括,就是把一些散见的信息放在一起,用一个能涵盖这些信息的词语概括出来,这个词语叫“上位词”,概括就是学会使用上位词。请看2015年江苏卷第17题的答案:
①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
②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
③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
加点的三个短语就是上位词。需要答出上位词的题,题干一般会出现“角度”“方面”等词语。如何确定上位词呢?一是从文中找,文中有时会出现这个词;二是靠自己思考、推敲来确定。
第三步:加强“角度”意识,提升规范水平
非连续实用类文本主观题答案都有清晰的答题角度,或从不同对象,或从不同侧重点,或从不同措施等角度展开。答题就是善于找这样的“角度”。如果没有“角度”意识,很可能要点重复、角度单一。请看下例:
结合材料,谈谈高中生该如何做好新高考背景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答案:①学生应该认真了解新高考改革方案,积极主动应对新高考变化。(新高考角度)②学生应该了解自己,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倾向,明确职业发展方向。(自身角度)③学生应该提前了解大学专业课程设置及就业方向,高校专业录取对科目的要求,做好恰当地选科。(大学角度)④学生在规划确定及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应向学校、教师寻求指导。(学校、教师角度)
答点重复、角度单一的答案:①高中生应提前考虑自己的专业,按照自己的兴趣与实际确定职业方向。②高中生应了解高校对自己选择的专业选考要求与限制。③高中生还要了解各个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④高中生还要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内容、就业机会等。
非连续实用类文本主观题对答案的规范程度要求很高,表现在:
(1)表达规范。每条答案都要按照“观点+陈述”(或“概括观点+举例分析”)的形式呈现。
(2)逻辑规范。众多答案要点要条分缕析,合乎思维习惯和事理顺序,更重要的是各要点之间不能重复,不能包含,不能交叉。
(3)书写规范。一是每个要点之前要用数字标出序号,做到条理清晰;二是书写工整,字迹清晰,美观大方。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我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7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稳住“三农”基本盘,保障粮食安全,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要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考核,加强粮食市场价格监测和监管,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在优化农产品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推进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
(摘编自《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人民日报》2020年7月26日)
材料二: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格局中,粮食安全举世关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预计,受多种因素影响,今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可能由1.35亿增至2.65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全球不到10%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基于这些资源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
复杂严峻形势和历史经验教训警示我们,粮食关乎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要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做到“手中有粮”,才能确保“心中不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摘编自张务锋《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学习时报》2020年7月27日)
材料三: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对于一个像我们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更是有着深刻的意义。今年新冠疫情特殊时期,周边各国竞相发布暂缓粮食出口的消息,让我们意识到“粮食安全”并不像字面上的这样简单。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但是粮食安全依然存在着问题,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和污染、粮农收入过低制约种粮积极性、外资并购、落后粮食加工方式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等等问题。夏季多省份洪水自然灾害等无可抗拒因素,也影响了粮食产量。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很多人不再为食不果腹犯愁,于是便将节约意识抛在脑后。有的人在餐饮消费中片面追求“上档次”,用餐往往“只点贵的,不选对的”;一些婚丧嫁娶等聚餐活动中,“点得多、吃得少”依然大量存在;在部分单位、学校的食堂,食物浪费现象触目惊心……把糟蹋劳动者的汗水、浪费国家的粮食当成“有面子”,这种吃相,实在难看!
民以食为天,食以俭养德。餐饮浪费现象存在着巨大危害,全社会必须深刻认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当务之急,各地各部门、各餐饮机构、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采取加强立法、强化监管、加强宣传教育等举措,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进一步营造勤俭节约之风。
(摘编自马若虎《勤俭节约的传统永远不能丢》,“新华网”2020年9月9日)
我国新闻媒体倡导“坚守‘粮’心,践行节约”理念,是基于哪些现实因素考虑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粮食生产与安全的重视。②耕地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安全。③粮食关乎国运民生,但在生活中粮食浪费现象严重。(意思相近即可)
备练试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要保障粮食的安全,就要稳固“三农”这个基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构建好粮食的安全保障体系。
B.在农村,我们要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建设一同设计和推进,深化各项改革,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C.受各种因素的影响,2020年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也发出了世界粮食危机预警,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D.要形成勤俭节约的好风尚,政府应加强立法、监管和宣传,餐饮企业也应积极行动,个人更应从我做起。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二中“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格局中,粮食安全举世关注”可知,受到全世界关注的是“粮食安全”,而非“粮食危机预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耕地资源、淡水资源与人口数量严重不匹配,粮食安全对我国来说依然是一个永恒的民生课题。
B.中国自古推崇“谷为民命”“民以食为天”,粮食事关“三农”改革,因此粮食安全对中国尤为重要。
C.今天,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但生活中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这主要与部分消费者“好面子”有关。
D.要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还需要科研技术的支持,更需要倡导勤俭节约的风气。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粮食安全对中国尤为重要”的原因,没有“粮食事关‘三农’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