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1)
1.下列文化常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2.下列文化常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度实行分级考试,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B.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C.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校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为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C.“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睿宗,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高祖、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如“永乐”“康熙”。
D.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4.下列文学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5.下面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编户,官府把民户的详细信息登记在册,并据此征收赋税和摊派徭役。
B.符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如虎符、符节。
C.“迁秩”指“官员被贬黜”,其中,“秩”是“根据功过确定官员俸禄、评定官员品级”。
D.六龙,古代天子车驾为六匹马,古人认为马八尺以上为龙,所以称天子车驾为六龙。
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氏”在夏商周时用来区别贵贱,贵者有名有氏,贱者无名无氏。氏可用国名、邑名、官名、职业名、住地名等。
B.“闾里”可以指乡里或城里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在汉代也是对城市居民实行监管、宵禁、征役的基本单位。
C.“西域”是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其广义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
D.“谥”分为官谥和私谥、褒谥和恶谥等。君主的谥号一般由礼官确定后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B.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激愤,羽声声调悲凉。
C.“四书”,宋代理学家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前四史” 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
D.《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会试”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举行,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C.“编年体”是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D.《张衡传》中“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15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带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古代女子成年称为“豆蔻”。
B.古代的兄弟排行顺序是:伯、仲、叔、季。其中“季”就是指排行第四的人。
C.“趋”指礼貌性小步快走,表示尊敬。《论语》中有孔子之子伯鱼“趋而过庭”受到孔子诗、礼教诲之事的记载。
D.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因为在秋天举行,又叫“秋闱”。考后被录取的人称为“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10.下列对相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父,指最小的叔叔。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B.百贾,指各种行业的商人。在古代,“商”就是开店铺有固定地址卖东西的人,“贾”就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所以称“行贾坐商”。
C.督邮,官名,始置于西汉中期,郡守属吏,汉时拥有重权。《三国演义》中,曾经有位督邮向刘备索贿不成,想要陷害刘备,被张飞痛打。
D.论弃仲孙市,意思是将许仲孙在街市上处决。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示众,称“弃市”,后以“弃市”专指死刑。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B.“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中的“土地、户籍等职事”错误。礼部,不负责土地、户籍。礼部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之政令。
2.答案:C
解析: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错,是《尚书》、《诗经》、《礼记》、《易经》、《乐经》、《春秋》。
3.答案:C
解析:本题C项,“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睿宗,而不称庙号”错误,其中唐睿宗是庙号,不是谥号。
4.答案:C
解析:C.“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说法错误。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没有司马光。
5.答案:C
解析:C.“‘迁秩’指‘官员被贬黜’”说法错误。“迁秩”指“官员晋级”。
6.答案:A
解析:题中A项,“贱者无名无氏”应为有名无氏。
7.答案:B
解析:B项,“变徵之声声调激愤,羽声声调悲凉”错,以变徵为主调的歌曲,凄怆悲凉,以羽为主调的歌曲,慷慨激愤,应为“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慷慨”。
8.答案:C
解析:C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资治通鉴》是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9.答案:C
解析:A项,“古代男子15岁称弱冠”错,男子20岁称弱冠。
B项,““季”就是指排行第四的人”错,仲、伯、季、叔在古代兄弟排行中,伯表示老大,仲表示老二,叔表示老三、季排最小。
D项,“考后被录取的人称为‘进士’,第一名叫‘会元’”错。考后发布正、副榜,被正榜录取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10.答案:B
解析:B项,“‘商’就是开店铺有固定地址卖东西的人,‘贾’就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错,依据文化常识“商贾,是古代对商人的称呼,释为行商坐贾,行走贩卖货物为商,坐着出售货物为贾,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判断,“贾”是开店铺有固定地址卖东西的人,“商”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所以称“坐贾行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