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立在地球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沁园春长沙》群文(课件4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立在地球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沁园春长沙》群文(课件47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5 19:5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意象 象征意义
白云怒涌
海涛汹涌
立在地球边上发出呐喊的巨人形象
青春的生命力、民主科学的时代力量、新兴生产力......
怎么形容这个力量的?
力的绘画,
力的舞蹈,
力的音乐,
力的诗歌,
力的律吕哟!
色彩
形态
节奏
神韵
音律
手法特色
直抒胸臆的表达
意象的选择
浪漫主义手法
“峨日朵” 是现在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而“峨日朵”则应该是当地老百姓“峨堡”的发语词。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1936年6月27日-2000年3月23日),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
1949年参军,被湘西军政干校录取。因胆小怕鬼,不敢起夜尿床被家人领回。
第二年又去参军,1950年4月录为师文工团文工队员,仅13岁。
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
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头部负伤后回国治疗,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
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
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
1957年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一“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
1962年陷入冷寂和沉闷,由此,他得以以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
1979年得以平反,中国作协青海分会专业作家。
2000年3月,身患骨癌的昌耀在西宁跳楼自杀。
昌 耀
时代背景
抗战胜利、解放胜利、新中国成立,各大改造相继展开的民族狂热时代。
经济上:1958~1960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三年困难时期)
政治上:1957年 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
1959年 “反右倾”斗争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开始被迫倒向欧美国家
军事上:1959年平息了西藏叛乱,粉碎了达赖的阴谋
1960年11月5日,中国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初读诗歌,作者在雪峰的哪个位置?
高度:①峨日朵雪峰的高度
②与主流对抗的高度
③精神高度
......
在这个高度看到了哪些景、物?
石砾
诗中的反讽手法
坚守
冷静
真实
理智
山海
太阳
深渊
雄鹰
雪豹
蜘蛛
呐喊
默享




峨日朵雪峰之侧
狂热
虚浮
伟岸高大
喧嚣
狂热的时代
理智的自己
艰难攀登、默默坚守的登山勇士形象
致云雀
雪莱
背景
“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让物价上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罢工,游行请愿,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
1820年夏季的一个黄昏,雪莱在郊外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发。
云雀的形象特点
第①节:快乐、神圣
第②节:向上飞翔,边飞边唱
第③节: 沐浴明光飞行
第④~⑦节:用欢乐强音送走夕阳,
歌声像明月的清辉、像彩霞降下的雨
第⑧~ 节:像诗人唤醒普天下的同情
像高贵的少女唱着爱的歌曲
像萤火虫传播流光
像玫瑰遭受摧残后仍吐露芬芳
第二十节:鄙弃尘土
总括特点
欢乐的形象
动听的歌声
传播爱与光明
再读第十三到二十节,找出作者探寻云雀快乐的源泉是什么?
自由、对同伴的爱、与痛苦绝缘
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
对死的理解深刻真切
不瞻前顾后、不庸人自扰
摒弃憎恨、傲慢、恐惧
......
比较云雀和作者的异同
同: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鄙视尘土、向往理想世界。可以说云雀是诗人的理想形象。
异:诗人痛苦地感受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理想虽遥远,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
原创诗歌《杀死一只蚊子》
蚊帐外伏着一只蚊子想吸我的血,
我杀死它。
为什么?
因为它想要的东西很近,
而我思念的人却很远。
我很嫉妒。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毛泽东
长沙
沁园春 长沙
抒情要有依托——借景抒情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党派对革命领导权进行激烈的争夺。国民党右派势力了想篡夺立功难道权利,而党内,陈独秀又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国民党”的错误主张。毛泽东等同志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军阀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了韶山,前往广东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在途经长沙时重游了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毛泽东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写 作 背 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句内停顿
较快
《沁园春 · 长沙》朗读技巧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意象群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意象群
万类霜天竞自由
诗人对自然与社会的壮志豪情与乐观态度。
以壮景抒豪情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包含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叫 做意象。
意境
通过各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如何由意象到意境?
‖“意象”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2、黑云、铠甲寒光、号角声、寒霜、鼓声
《雁门太守行》
3.山顶、群山、云气、鸟 《望岳》
4、深院、梧桐、残月
5、山、雨、清泉、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枯藤老树,落木萧萧;秋江瑟瑟,舸舰迷津。孤猿哀啼,归鸟徘徊,一抹斜阳冷风急。怅寥廓,问万里秋风,_________?
家在何方
通过意象群营造不同的意境表达不同的情感
青春迷茫:
青春奋进:
青春坚毅:
青春快乐:
......
课堂练习
仿照沁园春的上阙,选择意象群营造一个意境,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抒发青春情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怅寥廓,问______,_________?
作者笔下的“同学少年”是怎样的形象?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忆(借人物形象抒发情感)
青春年少
热情奔放、敢想敢做
针砭时弊,关心国家命运
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
还可以回忆哪些人表达青春情怀?

在下阕中找出对“谁主沉浮?”的回答,并进行简要分析。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课堂练习
仿照沁园春长沙的下阙,用借人物形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表达你的青春情怀。
沁园春 长沙
上阕
下阕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远眺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视
俯瞰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
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
答——同学少年!
英雄气概
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
独立寒秋图







万类霜天竞自由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艺术特点
政治与艺术的统一
情与景的交融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 征)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象征) 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象征) 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象征) 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
(景)
革命的政治内容和
完美的艺术统一
(情)
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