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版(2017秋)四年级上册科学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科版(2017秋)四年级上册科学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2-05 13:4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授课教师 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知识点来源 □学科:小学科学 □年级:四年级 □教材版本:教育科学版 □所属章节:第一单元第二节
设计思路 四年级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课程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性较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观察和研讨的深度仍不够,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仔细观察的习惯和创造性思维,并学会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升思考问题的广度。 本课的核心知识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的产生原因及振动的概念,方能为《声音》单元后面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大部分四年级学生对声音的观察和认识还停留在听觉层面,认识声音的产生需要从多感官层面进行观察,因此,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和思考进行探究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线上课堂参与感,课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实景拍摄,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教师注重与身边学生、与屏幕前学生的互动,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和探究氛围,增强吸引力。实景与PPT画面相结合,丰富教学形式,使教学更为生动有趣。 本课在构筑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以“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研讨分析—得出结论—拓展联系”为活动线索,开展“用不同方式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和“探究不同物体发声时的特点”两个主要实验,在观察、描述、记录、思考和研讨中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生活中一些声音的产生为例进行拓展延伸。通过完整的探究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形成主动、深入、多角度、生活化的探究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新课导入、探索新知、拓展、课堂练习和总结组成。 1.新课导入:构筑以音乐会为主题的交流情景,引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做出假设。 2.探索新知:①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用不同方式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引导学生先后观察按压、拉伸和弹拨橡皮筋时橡皮筋的状态和发声情况,使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认识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一定能发出声音,并思考与比较橡皮筋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②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探究不同物体发声时的特点”,先引导学生观察直尺的状态,在比较橡皮筋与直尺的发声状态中,引出振动的概念,让学生将声音与振动联系起来;再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和鼓的发声状态,引出进一步判断音叉和鼓是否振动的方法,使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认识到音叉和鼓在发声时振动;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拓展:以吹奏竖笛为例,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也可以产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并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以“音响发声时是什么在振动”和“振动停止,发声是否会停止”为例,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开展探究活动。 4.课堂练习:以敲锣发声为例,巩固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 5.总结:回忆和强调核心知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提醒学生温习知识点。
教学目的 1. 科学知识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 (2)能够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3. 科学态度目标 (1)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对物体发声的发现。 (2)在观察物体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简单的生活现象背后蕴含着有趣的科学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难点:能够通过多种方法观察到物体发声时振动的证据。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情境】教师与两位学生交流,引出音乐会。 【提问】音乐会上你们听到什么呢? 【提问】你们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测) 【小结】同学们,你们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吗?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回忆】拉小提琴的声音,敲击大鼓的声音,弹拨古筝的声音,吹奏笛子的声音。 【预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预设】我猜测声音是物品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 通过构筑以音乐会为主题的情景对话,设置问题情境,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
二、探索新知 1.用不同的方式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提问】你们有几种方式能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说明】探究按压、拉伸和弹拨这三种方式能否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实验中,注意观察橡皮筋的状态和发声情况,填写实验探究表。如果你有橡皮筋,一起试一试。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 【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出示实验探究表) 【小结】你们观察得很仔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一定能发出声音,这位同学一开始的猜测是不准确的。橡皮筋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状态有什么区别呢?这好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接下来我们用其它物品做一做实验。 2.探究不同物体发声时的特点 【出示】直尺、鼓和音叉。 【讲解】音叉是一种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准的发声仪器。 【说明】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让这三种物体发出声音,仔细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特点,填写实验探究表。如果你们有这些物品,一起来做一做这个实验。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 【提问】你们发现直尺和橡皮筋在发声时的共同点吗? 【讲解】这种动作可以描述为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在科学上叫做振动。 【小结】声音的产生和振动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再来试试让鼓和音叉发出声音。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 【追问】你们有没有观察到鼓面和音叉在振动呢? 【讲解】是不是能够说明声音的产生和振动无关呢?不要那么快下定论,事实上,我们用肉眼是很难观察出音叉和鼓面是否在振动的。 【提问】如果要进一步来判断鼓面和音叉在发声时是否振动,你们有什么方法吗? 【说明】课后试一试用手触摸振动的物体是什么感觉,现在利用泡沫小球来判断,用敲击后的音叉慢慢接触悬挂的小球,仔细观察。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 【追问】为什么小球会被反复弹起呢? 【提问】现在你们知道怎么利用泡沫小球来确定鼓面是否振动了吗? 【说明】在鼓面上放一些泡沫小球,敲击鼓面,仔细观察。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 【讲解】这也能说明鼓面在发出声音的时候振动了。 【讲解】现在,来看看填写的实验探究表,拨动直尺,直尺上下振动,敲击鼓面,鼓面发生振动,敲击音叉,音叉发生振动。(出示实验探究表) 【提问】现在,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了吗?说一说你们的结论。 【小结】同学们,你们同意他们的结论吗?他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我们这节课最重要的知识。你们记住了吗? 【预设】按压、拉伸、弹拨。 【实验】先后按压、拉伸和弹拨橡皮筋,观察和描述橡皮筋的状态和发声情况,思考实验现象。 【预设】①按压:橡皮筋移动,没有发出声音。②拉伸:橡皮筋伸缩变化,没有发出声音。③弹拨:橡皮筋反复晃动,发出声音。 【预设】①我发现按压和拉伸没有使橡皮筋发出声音,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一定能发出声音。②我发现橡皮筋的发声和橡皮筋的晃动有关。 【实验】将直尺一端按紧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大约一半的长度,用手拨动直尺,观察和描述直尺的状态。 【预设】直尺上下晃动。 【预设】它们都有一种反复晃动的动作。 【实验】敲击鼓面和音叉。 【预设】鼓面和音叉发出声音。 【预设】看不出来。 【预设】①用手触摸。②利用泡沫小球接触来确定。 【实验】用敲击后的音叉慢慢接触悬挂的泡沫小球。 【预设】小球被反复弹起。 【预设】因为音叉在振动,泡沫小球受到音叉的振动后被弹起。 【预设】在鼓面上放一些泡沫小球。 【实验】在鼓面上放一些泡沫小球,敲击鼓面。 【预设】每次敲击时,小球都发生了跳动。 【预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让学生按压、拉伸和弹拨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使学生直观认识到在力的作用下不一定会发出声音。 研讨中得出第一个实验的重要发现。 推翻受力发声的假设,引导学生思考橡皮筋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状态有什么区别,为第二个实验活动作铺垫。 大部分学生不认识音叉,需要对音叉作简要介绍。 通过让学生拨动直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比较直尺和橡皮筋发声时的状态,引出振动的概念,让学生将振动和声音联系起来。 通过让学生敲击鼓面和音叉,引出学生的观察误区“鼓面和音叉看起来没有振动”,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确定鼓膜和音叉发声时是否振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手触摸感受振动难以直观体现,因此让学生课后亲手体验。通过让学生用敲击后的音叉触碰泡沫小球,可以使学生直观认识到音叉发声时发生振动。由于学生实际做实验时容易触碰过快而导致小球弹起原因是受力撞击,因此需注意提醒学生慢慢触碰。 通过让学生敲击放有泡沫小球的鼓面,使学生直观认识到鼓面发声时振动。 通过回忆三种物体的发声状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拓展 【提问】你们有没有吹过竖笛呢?(出示竖笛) 【说明】试一试让竖笛发出声音。 【提问】想一想吹竖笛发声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讲解】竖笛内部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小结】你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老师希望你们在课后可以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预设】吹过。 【吹响竖笛】 【预设】空气在振动。 【预设】①我想知道音响发出声音时是什么在振动?②如果物体停止振动,物体还会发出声音吗? 以吹奏竖笛发声为例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也可以产生振动,并鼓励学生拓展思考,比如对生活中其它物体的发声(是什么在振动)进行探索,对结论进行逆向思维探索(振动停止对发声的影响),以此为例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进行思考与探究,收获更多知识。
四、课堂练习 【提问】最后老师再用一道题来巩固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请用30秒钟的时间思考这道题。 【选择】小智敲击锣面听到了锣声,当他停止敲锣后,一段时间内还能听到锣声,这是因为( C ) A.耳朵产生的错觉 B.声音传到人耳需要一段时间 C.停止敲击后锣还会振动一段时间 【讲解】停止敲击后锣在一段时间内还在振动,因此在一段时间内还能听到锣发出声音。 【思考题目】 以敲锣为例,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核心知识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掌握。
五、总结 【强调】还记得我们今天学到的重要知识吗?一起说一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你掌握了吗?不要忘了温故而知新,感谢同学们的观看,再见! 【齐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最后强调本课的核心知识点,提醒学生温习本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