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 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 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5 15:2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及中国现实进行联系,发展知识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利用历史音频、图片和材料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果,经历从感性材料到理性认知的学习过程;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探究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初步学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通过对比新旧中国的外交,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使中国逐步富强。
二、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解是本课重点;而本节课的难点则是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三、教学方法:
本课在第一板块主要采用史料分析法,学生通过阅读文字、识读地图,了解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以及表现;第二板块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法,学生自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时事新闻加深认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第三板块通过情景剧表演、史料教学,引导学生得出“求同存异”方针的历史意义。最后通过对比 1901年与 2021两个辛丑年的外交对比,得出中国共产党带领民族走向复兴的结论。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起朗读,《论语》:礼之用,和为贵。《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学生欣赏、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和”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厚,互相关心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团结、互助、友爱、求同存异,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下面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第 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本节课,我们将分为三个环节来进行。
第一部分:中国声音:独立自主;
第二部分:中国方案:和平共处:
第三部分:中国智慧:求同存异。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文化典籍入手,结合中国传统的“和”文化。这一导入意在引起学生兴趣,自然地引出主题“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强调“和”在中国外交政策的特征,也是本节课的主线,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第一篇章中国声音说起中国声音,咱们一起来听听看,“近代呻吟”和“开国之声”。
情景一:播放孙中山对旧中国的描述。
情景二:播放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音频。
【教师讲述】
同为中国的声音,一则展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痛苦呻吟,确实不堪回首;一则展示了现代中国的开国之声,激动人心。
【教师提问】
再结合历史材料,材料表现了中国将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呢?为什么?学生回答,由屈辱的外交政策转向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因为中国吸取了近代历史的经验教训,弱国无外交,要发展强大必须先独立自主。
【设计意图】契合本环节中国声音的主题,同时让学生对比新旧中国的地位不同,联系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形成知识迁移,结合历史材料,很容易得出新中国外交政策。
【教师过渡】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能否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顺利打开外交局面呢?
出示《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争霸和世界形势示意图》,美苏对华分别是什么态度?
第一组材料:《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封锁示意图》《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
第二组材料:苏联对华友好历史材料学生回答,美国敌视中国,苏联对华友好
【教师提问】为什么美苏对华持有不同的态度?学生回答,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教师提问】美苏冷战时期,新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开展了怎样的外交活动?学生回答,为了维护和平发展的环境,中国坚持独立自主。
【教师总结】面临严峻的外交形势,新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打破了美国的封锁,践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在外交方面发出的中国声音是什么?学生回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设计意图】采用史料、地图、历史图片教学,让学生感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总体上把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领域确立的国策,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们的外交指明了方向。随着新中国外交实践和经验的不断积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始走向成熟,中国又提出了中国方案。第二篇章中国方案教师讲述麦克马洪线的历史背景。出示历史材料。教师提问,尼赫鲁对此持什么态度?周总理对此又是什么态度?哪一种态度有利于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课本 82页内容自主学习,2分钟后展示学习成果。
2分钟后,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予以评价。
【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归纳的能力。
教师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小组合作讨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小组讨论后,教师予以点拨,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尊重、平等、和平,维护双方的独立自主,体现了当代社会的主流和人类对美好的追求。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了意识形态的限制,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部分,这一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史料分析的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师提问】经历了 60多年的外交历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否依然适用呢?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点拨,面对当前的国际局势,中国方案依然是良药,并展示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在外交方面提出的中国方案是什么?学生回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之后,逐渐得到认可,但是要进一步打开外交局面,我们的重点应该发展与哪些国家的外交关系呢?有没有同时与各国交往的机会?周总理又对世界和平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第三篇章中国智慧
【教师讲述】到 50年代中期,在亚非两大洲己涌现出 30个独立国家。这是几百年来国际关系史上一个空前未有的变化,它为亚非国家独立自主地召开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创造了条件。亚非会议在这种情况下具备了召开的条件。
【教师提问】中国派出的代表是谁?中国为什么非常重视这次会议?学生回答,亚非 29国代表,周恩来,以及中国非常重视这个广交朋友、扩大区域和平的舞台。观看历史小剧场《周总理舌战群儒》。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历史情景剧。其生动的形式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它的特点是趣味性强,且需要学生做充分的前期准备,这就决定了历史情景剧的生存空间应该兼具课堂与课外。学生在历史情景剧的准备过程中能深入教材知识点,把握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景剧的相关课外活动中,又能感受历史的魅力,增加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巧妙运用情景剧延伸历史课堂,能使历史教学事半功倍。
【教师提问】你知道周恩来是如何改变会议航向的吗?
学生回答,求同存异。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求同存异”方针中,“异”和“同”分别指的是什么?
材料一 亚非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过程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争取和巩固各自的自由和独立的意志是一致的。不管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如何不同,我们大多数国家都需要克服殖民主义统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我们都应该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按照我们各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各自的国家获得独立的发展。
材料二 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之间显然是存在的。......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学生回答,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同:
①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②面临问题相同:发展国家经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
【教师提问】结合图片(亚非各国代表请周总理签名的照片)和材料,该方针的提出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学生思考后回答。
【设计意图】丰富的图文和视频资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思考空间,更加直观的让学生了解了当时万隆会议的紧张气氛。
【过渡】在万隆会议,周总理为了坚持独立自主,敢于亮剑,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用中国智慧弥合了各国分歧,引起了与会各国的共鸣,纷纷与中国建交,成为“和而不同”的朋友。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答,在万隆会议上,我们展现的中国智慧是什么?学生回答,求同存异。
【教师提问】那么,求同存异是怎样展现我们的“和”文化的呢?给大家一点提示:孔子的名言。学生回答,君子和而不同。
【过渡】同学们,我们了解了新中国初期,我们以“和”为主旨的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和”文化理念也在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外交,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新华网也曾经发表文章《习近平用“和”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和”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播放视频《温暖聆听·弘扬伙伴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设计意图】以“和”来印证本节课的主线和外交理念是完全正确的,有首尾呼应之感。践行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阐释了中国的“和”文化,不仅有和平、和谐的意思,也有“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正是和本课阐释的主题一致。
【合作探究】同学们,我们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之后,结合本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请大家: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合作探究,学生加深了对外交的认识,对于深化本节课的知识点有重要作用。学生可以感受到新中国外交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追求和平,造福于全国人民的坚持和决心。
【情感升华】同学们,今年是农历辛丑年,120年前的农历辛丑年,你们知道我们中国签订了什么条约吗?出示《辛丑条约》的签订图片和今年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请问你的感想是什么?请同学们畅谈
学生畅谈感受。教师予以引导:中国之所以有今天的国际地位,正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取得的。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我们应该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
【教师发表感想】:1901农历辛丑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代表与十一国代表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彻底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此时,中国人民的奋斗道路真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是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的革命道路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同学们,希望你们刻苦读书,热爱伟大的祖国,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明天必然会乘风破浪会有时!
五、板书设计
六、拓展作业
列出五十年代中国政治、经济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