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程标准】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中国现代史分期(1949至今):
1、过渡时期
(1949—1956)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3、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4、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49—195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53—1956)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1949.9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决定——国名、国旗、国徽和代国歌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通过——《共同纲领》等文件
内 容
临时宪法
代行人大职权
计划执行任务的B24轰炸机
广东东山梅花村陈公馆现貌
1949年10月1日,寄居广东的蒋介石一直犹豫不决,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不断地电话请示何时执行原定的轰炸计划,目标:
北京!
周至柔
2、成立(1) (2)开国大典
典礼的背后
1、参阅飞机挂载实弹,随时准备空战;
2、典礼附近部署高射炮部队;
3、反复强调检阅部队不能慌乱;
4、典礼改到下午,迫使敌机考虑夜间返航
不想徒增骂名的蒋中正
周:“校长,再不起飞,我们就不能按时到达了。”
蒋:“算了,任务取消!”
毛主席走到麦克风跟前,庄严而兴奋地宣布: “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
连年战乱和天灾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1949年,全国1.2亿亩土地受灾,灾民达4000万;
相比1936年下降:重工业约70%,轻工业约30%,农业约25%。
“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
——《泰晤士报》1949.10.3.
仔细观察左图,分析新中国成立时面对的国内外压力有哪些?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追歼残敌
湘西剿匪
2、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依据: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结果: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
(4)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3、稳定物价
(1)背景:
材料一 1949年国民党逃跑时劫走的金银 材料二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材料三 新中国刚成立时,有些人怀着不同的心情。公开宣称:中国共产党人进得了城市,却管不了城市。他们打天下能得90分,而治理经济却要得0分。1949年4月—1950年2月,上海物价上涨20倍,不到一年里全国发生四次物价上涨。
品种 数量
黄金 277万两
白银 1520万元
美钞 1537万元
项目 全国总产量 平均每人占有量
国民收入 358亿元 66元
粮食 1.1亿吨 209公斤
钢 15万吨 0.29公斤
①国家财政困难。
②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2)举措:“银元”、“米棉”之战
(3)结果: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政府赢得人民信任。
4、统一财经
(1)目的:从根本上稳定物价
(2)措施: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
(3)结果: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5、抗美援朝(1950-1953)
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金日成致毛泽东的求援电报》
(1)背景: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②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③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中国:怎么办?
反对出兵
坚持出兵
1、容易引火烧身,再陷战争
2、多年困苦,急需休整
3、美国超强的综合实力
4、优先解决台湾问题
1、“唇亡齿寒”的历史经验
2、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
3、苏联出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和避免世界大战的考虑
or
抗美援朝上的美军伞兵
发起冲锋的志愿军战士
被美军炸断的大同江桥
1953年7月,板门店停战协定签署
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麦克阿瑟与李奇微将军一定具有同感。
——克拉克
(2)过程:①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党中央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 (3)影响: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三大方针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毛泽东
1、第一次建交高潮
社义国家:苏联、朝鲜、越南等11国
新兴独立国家:印度、缅甸、印尼
资义国家:瑞典、丹麦、瑞士
材料: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整理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 10 9 1 0 0
思考:你如何看待“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一边倒” 是一把双刃剑
是凸显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革命外交。
再思考:1953年,还有哪些需要外交调整的原因?
“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胆。” ——缅甸总理吴努
缅甸
朝鲜停战
印度
西藏
斯大林逝世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伤亡、失踪36万余人,消耗各种作战物资560余万吨,用于战争的经费为62亿元人民币。
“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胆。” ——缅甸总理吴努
缅甸
朝鲜停战
印度
西藏
斯大林逝世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伤亡、失踪36万余人,消耗各种作战物资560余万吨,用于战争的经费为62亿元人民币。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1953年12月,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2)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周恩来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平等
互利
和平共处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原则
互不干涉内政
互不
侵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意识形态浓厚
阶级、革命外交
封闭、半封闭
国家利益至上
和平、合作外交
走向开放
3、走向国际舞台
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场
周总理被代表围住索要签名
1955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万隆精神
时间:1955年 地点:万隆(印度尼西亚)
伊拉克代表:共产主义是“独裁”,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菲律宾代表: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泰国代表:中国没有宗教自由。
锡兰代表:(台湾)应当在我们中间取得一个独立国家的地位。
柬埔寨诺伦敦·西哈努克亲王:“周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小心。由于他过于吸引人,因此,他显得更加危险。”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周恩来
周总理被代表围住索要签名
万隆精神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周恩来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1952年国庆)
要发展重工业
要社义改造
过渡时期
总路线
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一五”时期的鞍山钢铁厂
沈飞制造的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
一五计划时期的重大成果
观察图片,了解“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建设取得的成就,并思考:“一五”计划重点发展哪一行业?为什么要优先发展这一行业?
重点发展了重工业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人民民主原则
社会主义原则
“54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初步建立
工业落后面貌
开始改变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初步构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课堂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人民政权的巩固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标志: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国大典
意义
土地改革:背景、过程、影响
稳定物价:原因、措施、结果
抗美援朝:背景、过程、影响
外交方针
参加日内瓦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经济领域——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
课堂检测
1.1949年9月,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此为重大事件,今后之立国原则与设施要点,俱在此中也。” “此”重大事件是指通过或发表了( )
A. 《新民主主义论》 B. 《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论十大关系》
B
课堂检测
2.新中国成立后直接起到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作用的措施是( )
A.发动“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B.发动抗美援朝运动
C.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D.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A
课堂检测
3.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
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A
课堂检测
4.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表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原则是( )
A.不结盟 B.和平共处 C.另起炉灶 D.独立自主
D
课堂检测
5.“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 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周恩来发表的这段讲话是在( )
A.1953年中印谈判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亚非会议 D.1971年会见基辛格
C
课堂检测
6.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在天津选民投票日,恰逢女青年蒋宝珍要举行婚礼,她为了参加选举,把婚礼推迟了两个小时。她说:“结婚是喜事,选举更是喜事!” 她所说的后一件喜事是指投票选举( )
A.国家主席 B.国务院总理 C.人大代表 D.政协委员
C
课堂检测
7.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