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国古代第一次社会大转型
大动荡
大融合
大发展
大变革
大繁荣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华夏认同
铁犁牛耕水利兴修
百家争鸣
商鞅变法为代表诸国变法运动
BC1046年
BC771年
BC476年
BC256年
BC221年
西周
春秋
战国
东
周
本课知识结构总览
一 、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思考:与西周相比,东周王室势力如何?与诸侯关系有何变化?
西周:天子地位最高,诸侯臣服;
东周:天子成为傀儡,依靠有实力的诸侯
◎春秋列国形势图
1、春秋
起止时间:
起始标志:
时代特点:
春秋五霸:
BC770—BC476
平王东迁
争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形势图
2、战国
起止时间:
起始标志:
时代特点:
战国七雄:
BC475—BC221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兼并
齐、楚、秦、燕、赵、魏、韩
春秋大国争霸战争旷日持久,中小国以及广大人民深受其苦。但也正是争霸战争沉重打击了西周以来的贵族统治体系,小国的被兼并换来了区域性的统一;竞争促使各国开始内政改革,重用出身庶民的贤能;时代也造就了齐桓、晋文、楚庄、秦穆、夫差、勾践等一大批富于开拓进取精神的领袖人物。
——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战国时代,政治和战争的目的从争霸转而成为兼并。军队数量扩张,军事行动范围扩大,由步骑兵的野战包围战代替了车阵作战。战争的惨烈程度大大增加。春秋时代战争“文质彬彬”的色彩荡然无存。
——《孟子》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大变动
3 、 政治特征 :
诸侯纷争,政治秩序动荡;兼并战争,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华夏本义: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4 . 华夏认同 :
春秋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二 、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 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2.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3. 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4.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二) 变法运动 :
1.目的: 富国强兵。 2.各国改革:(1)春秋:①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 ②鲁国:初税亩。二者的实质都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2)战国:①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增加收入);②楚国吴起:削弱贵族特权,精简冗官。③商鞅变法
③商鞅变法: (公元前 356)
a.背景
Ⅰ经济: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胡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Ⅱ政治: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Ⅲ军事:为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③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⑤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b.内容:
Ⅰ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作用:军队战斗力增强
④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⑧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⑨平斗桶权衡丈尺。
②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⑥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Ⅱ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 ,授田于百姓;
统一度量衡 ;
大家庭拆为个体小家庭;
作用:农业发展,国力增强
⑦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Ⅲ政治:
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Ⅳ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思想文化专制)
c.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作用:政权巩固;效率提高
小结:
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三、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兴起(根本原因);
(2)阶级上:奴隶主阶级衰落,地主阶级兴起;
(3)政治上:宗法制、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兴起;
(4)思想上:礼乐制度崩溃,私学兴起;
(5)形势上:争霸兼并不断,各国需要招揽人才。
孔子曰:“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譬
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克己复礼
为仁” “有教无类” (积极意义:有利
于保障人民利益,维护社会道德秩序。
局限性:主张复古,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2、代表人物及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及主张
孟子曰:“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
薄税敛……” “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
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曰:“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及主张
(2)道家老子及其思想
世界观:“道”是万物的本原,要顺应自然;
人生观: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政治观: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哲学观: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万物和社会都在运动,有无、贵贱、祸福不断转换。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形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具有不同的意涵。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因而,同是谈“道”,而意涵却不尽同。意涵虽不同,却又可以贯通起来。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3)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责之尊,则人孰不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
——《韩非子 五蠹》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物权》
法:以法治国(法治思想)
术:君主以权术驾驭大臣(君主专制)
势:君主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中央集权)
主张社会变革(“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4)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思想
人生关系
国家治理
战乱纷争
齐物论
(4)春秋战国思想文化的特征
内容上:学派众多;关系上:各种思想之间有关联;多元到统一趋势。
3、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思想解放运动。
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思考:战国时期哪家思想受到重用?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单元小结:
C
C
2.
课堂练习
3、顾炎武说: “ 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 ” 与此对应的变法措施是( )
A .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C .实行强制分户,改变旧有社会习俗
D.改革户籍,加强对乡里人口的管理
C
4、《战国策.秦策》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A
5、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大黄金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 )
A .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
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 .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
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
D
6、商鞅变法中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
①军功授爵制 ②重农抑商 ③废除井田制
④废分封行县制 ⑤实行连坐
A. 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A
7、西周春秋时期,讲究、学习礼仪,从事国家治理活动是贵族世袭的特权。孔子突破了 “ 礼不下庶人 ” 的限制,将周礼中用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礼延伸到老百姓,将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资格学习的礼传授给普通老百姓。这( )
A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B .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
C .巩固了分封宗法制 D.有助于突破世卿世禄制度
D
8、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C
9、《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 “ 恶劳而好逸 ” ,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 )
A .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
B .主张统治阶级实施 “ 仁政 ”
C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
10、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D
B
11、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孔子到孟子、荀子的思想,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从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D.通过实行法治,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C
1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D
1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C
14、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 座大型魏墓, 1 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
B
15、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16、战国时期,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道: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 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A.秦国的四位国君都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A
C
17、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18、战国时期,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B
A
19、《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20、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已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C
C
B
2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23、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C
B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
(1)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