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件(39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件(39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6 15:4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课程标准 认识两宋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新儒学——贯通古今的思辨性
◆传统儒学的困境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天理几乎灭矣。
—欧阳修《新五代史》
今之学者有三弊:一溺于文章,二牵于训诂,三惑于异端—《二程遗书》
困境三:传统儒学日益僵化,缺乏创新与活力。
困境二:佛道盛行,冲击儒家地位。
困境一:社会动荡,冲击儒家构建的统治秩序。
一、儒学的复兴——形成程朱理学
1、背景
②唐末五代以来,社会失序、道德败坏
①从三国到五代,儒学地位受到佛、道的冲击
“敬鬼神而远之”
成仁、成君子
“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安重荣(唐末军阀)
世界的本原是空
终极目标是成佛
世界的本原是道
终极目标是成仙
精神栖息地
于“乱世”无补
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是宋代、明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2、代表人物:程颐、程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理学的集大成者)


佛教
道教
儒家
目的
一、儒学的复兴——形成程朱理学
理者,……本也 ——程颢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朱熹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万物中包含“理”
“理”是三纲五常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
程朱理学
问题1:“理”是什么?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 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故目则欲色,耳则欲声,鼻则欲香,体则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 ——《二程集·遗书卷二十五》
朱熹:“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生目标:存天理,灭人欲
如何得到“理”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格物致知”
(即探究万物,得到“理”)
3、内容:
怎样得到“理”:“格物致知”,即深刻探究万物,得到“理”。
①“理”是什么: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
“天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三纲五常。
②人生目标:“存天理,灭人欲”,从而达到“圣人”的
精神境界。
一、儒学的复兴——形成程朱理学
世界的本原是空
终极目标是成佛
世界的本原是道
终极目标是成仙
世界的本原是
终极目标是成


“但求一方净土”
“治国平天下”
4、地位:从南宋后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明末清初·顾炎武
从这四个历史人物的诗句中,理学有哪些积极影响?
积极:理学重视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人问程颢,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饿做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贞节牌坊
结合以下材料,说说理学有哪些消极影响?
孔子创立
发展为显学
春秋
小结:儒学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
正统思想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秦朝
战国
宋明
面临挑战
隋唐
三教并存
明清之际
发展为理学
批判继承
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提出:“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他们以此倡导 ( )A.人性本善 B.人们自觉遵守儒家伦理
C.格物致知 D.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B
B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现,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 )
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凸显人性的尊严
B. 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使儒学哲理化和思辨化
C. 融合阴阳家、道家以及法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
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B
领域 表现 二、文艺 文学 宋词 元曲 话本
书法 绘画 三、科技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杰出人物
四、文字 辽 西夏 金 蒙元
婉约、豪放
散曲、杂剧
早期白话小说
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山水画为主,注重意境、笔墨情趣
雕版普及,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应用于航海
沈括
郭守敬
王祯
契丹大小字
西夏文
女真文字
女真科举
畏兀体蒙古文
八思巴文
说书演出盛行,底本为话本——早期白话小说
元曲(散曲+杂剧)
散曲,更加灵活、通俗,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杂剧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
代表: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冤》
元代杂剧演出壁画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特点: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宋四家”
瘦金体:宋徽宗
山水画:画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
三大发明的成熟
印刷术:雕版印刷普及,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火药:大量用于军事
甲令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宋]朱彧《萍洲可谈》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精神发明创造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其他科技成就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科技成就
鄜、延境内有石油……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沈括《梦溪笔谈》
少数民族文字
创制八思巴字拼写各族语言
小结: 文学艺术:与宋代城市生活密切相关
科技:三大发明影响世界
少数民族文字:吸收汉字等各民族文字风格
探究1:根据材料,指出宋词得以兴盛的社会条件有哪些?
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集中体现为宋词,它是中国汉语言文学的一朵奇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宋代的俗文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宋词数量剧增,依托城市娱乐中心而起的说话和戏曲艺术空前繁荣,话本小说流传甚广,开启了元明清俗文学发展的先河。
——改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探究2:宋元文化繁荣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①科技:科学技术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②思想文化:理学产生、宋词元曲繁荣,世俗文化盛行。 ③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进一步交融,又各具特色。
(2)原因:
①宋元经济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为其奠定物质基础。
②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出现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 ③统治者重视文化建设。
④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⑤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⑥隋唐文化的繁荣为其奠定基础。
(2018江苏单科,4,3分)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日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A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
A.汉赋和唐诗 B.风俗画和文人画
C.话本和小说 D.元曲和傩(nuó驱鬼逐疫)戏
在朱熹等人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 B.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D.读书重学风尚的形成
B
A
尽管程朱理学在其初始阶段连遭厄运,屡被排斥,但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理学的价值愈来愈被封建专制主义者所认识和采纳,逐渐受到尊崇,直至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哲学。理学几经坎坷终能实现正统的原因是( )
A.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B.首倡“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
C.“君权神授”思想符合民众需要
D.顺应了社会转型对文化的内在需要
A
从北宋起,人们谈起曹操就非常痛恨。后来的《三国演义》里,曹操更是被看作奸臣,而刘备一直以正面人物为人们所认可。这说明( )
A.历史上曹操确实奸诈而又狡猾 B.正统观念的影响深远
C.《三国演义》的宣传深入人心 D.刘备的才能胜过曹操
B
作者所创作的都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此古代论著是( )
A.《资治通鉴》 B.《梦溪笔谈》
C.《四库全书》 D.《几何原本》
B
“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C
C
右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 )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A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依据材料,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 29000 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
占 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 1500 种,该五路即占 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 103 人,而所印之书只有 2 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依据材料,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