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2课时)共55张PPT+教案+课时作业+课文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2课时)共55张PPT+教案+课时作业+课文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5 19:13:2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都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崛、范、魏”等9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晰、振”等11个生字,正确理解“严肃、疑惑不解、清晰、”等词语。
2.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激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5.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点】
1.学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理清几件事情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读文释题
1.同学们,你为什么而读书?
2.引入新课。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读书的目的。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跟大家一样年纪的时候,也提出了他的学习目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理解题目的意思。
“崛起”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呢?(兴盛、繁荣、富强)
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把“中华”“之”“崛起”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预设:为了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4.请学生大声地齐读题目。
5.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6.简介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 ,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毕业于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等地,自1949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76年逝世。
二、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出示生字,请学生观察,自主识记,提示:可以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可以利用形近字来记住字音,区分字义;可以在语境中识字并理解意思;还可以组词识记。
崛  范  魏  晰  效  淮  惑  惩  斥
3.学生当小老师,分享识字方法,老师相机指导、梳理。
(1)利用形近字来记住字音,区分字义。
掘——崛    校——效   难、准——淮
(2)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委+鬼=魏   日+析=晰   或+心=惑   征+心=惩
4.开火车读词语。
5.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请学生按结构分类,观察字的左右、上下所占比例。
肃  晰  振  胸  怀  赞
效  凡  顾  训  斥
6.重点指导以下汉字的书写。
(1)独体字作部件后字形的变化。
“赞”上半部的第一个“先”变竖弯钩为竖提,“效”左半部的“交”变捺为点,“疑”中“矢”变捺为点,“惑”下边的“心”的最后一点写在斜钩的下面。
(2)“顾”是左右结构,“厂”里是横折钩加竖提,不是“巳”。最后是点。
(3)请学生观察“肃”的笔顺——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提醒学生下半部分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写,并请学生把这个字练写一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识记、当小老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在适宜的时候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科学地识字。对于难写字,首先教师示范,其次学生观察,最后总结、练习,教学扎实、有效,大大降低了学生写错别字的概率。)
三、练习归纳,说清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1)出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划分内容。
划分几件事的方法:①借助过渡段;②关注时间、地点的变化。
(2)学生交流,根据事件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
2.学生尝试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然后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等要素进行梳理,同时排除次要人物的干扰。在交流中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做什么)
第一件事 新学年开始了 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周恩来(回答)
第二件事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告诉)周恩来(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中国妇女(受欺负)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周恩来(看见、体会)
3.学生对照表格,尝试将三件事的内容分别说一说。
(1)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何而读书时,周恩来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周恩来难以忘怀。
(3)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得知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还训斥中国妇女,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4.再读课文,思考:这些事情中哪件事是结果?哪件事是原因?
引导发现:课文并不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
启发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来连接第一件事和第二、三件事。
5.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按照时间顺序说清楚课文中几件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将三件事按发生的时间排序,然后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将三件事连起来,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明确: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难以忘怀。一个星期天,他来到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得知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而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还训斥中国妇女,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所以,在新学年的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何而读书时,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小结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①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②先概括几件事,再把几件事的内容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因为这篇课文并不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所以,学生将几件事连起来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颇有难度。此环节,教师在学生充分活动、尝试的基础上,在学生感到最困难的地方适时加以点拨、指导,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同时,从划分事件,到归纳事件,再到理清关系,最后说清内容,教学层层递进,能力点的训练得到有效的落实。)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2.写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概括包含多件事的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借助课下搜集的相关资料,来探寻周恩来总理立下这样志向的原因,少年周恩来有与众不同的志向,当堂向全体师生表明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思考少年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
2.复习词语
崛起 模范 姓魏 清晰 仿效 淮安
严肃  惩处  振作  胸怀  赞叹  效仿  非凡 训斥 左顾右盼 
为之一振 疑惑不解 难以忘怀 左顾右盼
二、品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周恩来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1)聚焦“清晰而坚定”。“清晰”是清楚的意思,“坚定”是(意志等)不动摇的意思。少年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日复一日、认真充分的思考,所以志向坚定,绝不动摇。
(2)请几位学生朗读周恩来的话,读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感觉。
(3)魏校长听了周恩来说的话之后有什么反应。
预设:有振奋、惊喜之意。魏校长被这位同学的话震撼了。
(4)周恩来的志向与其他同学的志向有何本质区别?
其他同学:
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
周恩来:
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被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通过对比,突出周恩来的伟大抱负。
(5)师生分角色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件事,感悟“中华不振”。
(1)默读课文第11~17自然段,寻找原因。
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高远的志向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1~17自然段,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
(2)感受“中华不振”。
思考:从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用横线勾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朗读。
预设:
①课件出示句子: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a.引导学生抓住“叹了口气”,联系上文,猜一猜:伯父叹气的时候,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b.指名朗读:读出伯父沉重、无奈的心情。
②出示句子: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a.引导学生抓住“大不相同”思考:你读出了哪些看得见的“不同”?你又想到了哪些看不见的“不同”?
b.小结:贫穷的中国大地上有这么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哪!
③课件出示语段: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a.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b.猜想:那位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预设:亲人的无辜惨死;外国人的嚣张;巡警的欺软怕硬;正义得不到伸张。
c.小结:一个“不但……反而……”,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巡警趋炎附势,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中华不振哪!
d.指名朗读,指导读出愤懑之情。
e.引导:除了愤懑之情,你还读出了什么?
聚焦“群众的反应”——“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
指名读最后一句,指导读出围观群众敢怒不敢言的无奈之情。
f.引导齐读:是呀,这就是当时的中国!外国人在我们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中国巡警趋炎附势,对国人的生死置之不理;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面对不公敢怒不敢言!中华不振,中华不振哪!请同学们齐读这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默读、勾画、交流、指导、朗读、提升,老师一直致力于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一个放心表达的“场”,紧扣文本,让思维和情感的水波,一直在课堂上潋滟。)
④比较句子,看看哪个更好,为什么?
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预设:第一句好,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更强烈,感彩更鲜明。
三、查阅资料,加深感悟
1.引导质疑:听了同学们的交流,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预设:
(1)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却不能随便去玩,有事还要绕着走?
(2)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为中国人撑腰,反而要训斥中国人?
(3)为什么中国人看到同胞受欺,却敢怒不敢言?
(4)为什么外国人能在中国占据一块地方?
2.小结:在中国的土地上,看似不该发生的事情,却都发生了,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状况。让我们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一起走进中国那段灾难深重、饱受凌辱的岁月。
3.按照课前安排,分小组交流查阅的资料,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社会大事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日常生活组(衣、食、住、行……)
4.读到这里,你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了吗
“中华不振”就是:繁华的地方却不属于自己;围观的中国人敢怒却不敢言的愤慨……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贫穷落后,政府软弱无能,官僚卖国求荣。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巡警麻木不仁,奴颜媚骨,不为自己人撑腰却当洋人走狗的可悲。
“中华不振”就是:外国人可以在我们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租界里轧死中国人却得意洋洋的外国人的可恶嘴脸。
“中华不振”就是:衣衫褴褛的妇女在自己的土地上有冤无处诉的凄惨。
5.总结学法:通过搜集资料,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更全面地了解了一百多年前中国贫穷落后、饱受欺凌的社会状况,也更明白了“中华不振”背后的原因。
6.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揣摩周恩来的内心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目睹了“中华不振”的周恩来,回来之后心情怎样?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交流。
(3)引读课文题目,突出重音。
少年周恩来想到,我们的国家是如此积贫积弱,所以才会任人宰割。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中华一定要振兴起来!(齐读课文题目,突出“崛起”二字)
少年周恩来想到,怎么才能把祖国和民族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齐读课文题目,突出“读书”二字)
(设计意图:由于现在环境与课文所写的时代相差甚远,学生难以深刻地理解周恩来深沉的爱国之情,因此,在感受课文中描写的“中华不振”之后,通过“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给了学生一个提出疑惑的机会。同时,交流课前分组搜集的资料,缩短时空的距离,让在幸福中成长起来的新少年走进中国那段多灾多难的历史,让孩子们的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再回到课文,揣摩周恩来的内心感受,此时,学生才能忧文中人物之所忧,思文中人物之所思。)
四、结合诗歌,升华情感
1.教师引导:少年周恩来想到,怎么才能把祖国和民族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因此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的帮助下,筹到一笔赴日本留学的经费。出国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话别。他给同学写下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由天津乘船东渡日本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出示课件)
2.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讲解诗歌的大致意思。
3.学生思考、交流:周恩来去日本求学是为了什么?
4.小结:周恩来的志向之所以与其他同学不同,不仅仅是因为周恩来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因为周恩来认识到只有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处于苦难之中的旧中国的道路。“振兴中华”这个伟大志向,伴随了周恩来的整个求学生涯。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不仅仅是把教材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更是引导学生感受周恩来不但有报国之志,更有实现志向的计划和行动。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爱国。)
五、读写结合,书写志向
1.教师引导: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理解了读书的意义。面对新的国际竞争,新的世界形势,我们应该立下怎样的志向呢?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读书的目的,注意说清楚理由,师生评价,学生针对不足之处再作修正、补充。
3.请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把自己读书的目的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设计意图:从课本延伸到生活,学伟人以关照自身。小练笔的设计,既让学生直抒胸臆,达到提升读写能力的目的,又在老师适时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让爱国这种情怀不再虚无缥缈,从而落实爱国教育。)
4.阅读积累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每一个人要有做一代豪杰的雄心壮志!应当做个开创一代的人。
——周恩来
六、课堂总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铿锵有力的誓言,是周恩来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周恩来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了祖国,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启发我们思考读书的意义。让我们以伟大的周总理为榜样,沿着伟人的足迹走下去,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吧!
七、课后作业
1.写出自己的读书目的和理由吧。
2.读读《周恩来传》,了解我们的好总理奋斗的、光辉的一生。
3.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出来。
八、板书设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立志报国 爱国之心
耳闻“中华不振 ” 报国之志
(因) (果)
目睹“中华不振” 报国之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2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一、在加点字正确读音的括号里打“√”。
崛(jué qū)起 沈(shěn zhěn)阳
模范(fà fàn) 淮(hái huái)安
二、看拼音,写词语。
xiōng huái yí huò xùn chì zhōng huá bú zhèn
( ) ( ) ( ) ( )
sù xī fán rǔ zàn zū
严( ) 清( ) 非( ) 屈( ) ( )美 ( )界
三、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若有( )( ) 为之( )( ) ( )( )忘怀
( )( )不解 热闹( )( ) ( )( )右盼
1.小明上课没有养成好习惯,上课总是 。
2.对她莫名其妙的行为,我 。
四、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周恩来的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少年周恩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答案)
一、jué shěn fàn huái
二、胸怀 疑惑 训斥 中华不振 肃 晰 凡 辱 租 赞
三、所思 一振 难以 疑惑 非凡 左顾
1.左顾右盼
2.疑惑不解
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远大的理想和博大的胸怀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一、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答案。
1.“谁知中国刑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的意思是( )。
A.谁也不知道中国刑警为什么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
B.谁也想不到的是中国刑警不去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这个女人。
2.“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是( )。
A.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都敢怎么样。
B.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3.有志者当效周生的意思是( )。
A.有志气的人要效仿周恩来先生。 B.周恩来先生应当做一个有志气的人。
4.“中华不振”的意思是( )。
A.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只是敢怒不敢言。
B.中国人们很久都没有遇到过令人振奋人心的消息了。
二、课内阅读。
此时的周思来才真正体会到“ 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chóng zhòng)分量(liang liáng)。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nán nàn)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这个问题像一团(烈 列)火一直燃烧在周思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 题)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在正确的字音下面画上“ ”。
2.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这句话把 比作 ,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你是为什么而读书呢?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答案)
一、1.B 2. B 3.A 4.A
二、
1.zhòng liang nàn 烈 提
2.这个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思来心中。 问题 烈火 说明周总理一心为民的深切情怀。
3.我为中国的科研事业而读书,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6(共55张PPT)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
统编版 四年级 上
新知导入
同学们,你为什么而读书?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读书的目的。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跟大家一样年纪的时候,也提出了他的学习目的——
揭示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2
“崛起”在这里指什么呢?
兴盛
繁荣
富强
为了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课题是什么意思?
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新知讲解
周恩来(1898-1976) ,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毕业于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等地,自1949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76年逝世。
新知讲解
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完仔细观察,说说你有哪些好的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崛   范   魏   晰   效  
淮   惑   惩   斥
jué
fàn
wèi

xiào
huái
huò
chěnɡ
chì
新知讲解









识记生字

新知讲解
jué
fàn




wèi
姓魏
xiào

仿
huái


huò


chéng





chì


我会读
新知讲解
识记方法
1.利用形近字来记住字音,区分字义。
掘——崛
校——效
难、准——淮
2.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委+鬼=魏
日+析=晰
或+心=惑
征+心=惩
新知讲解







zhèn
xiōng
huái
zàn
xiào
fán

xùn
chì



怀


我会写
拼音开关


新知讲解
zàn
左边的“先”的弯钩要变成提。
“厂”里是横折钩加竖提,不是“巳”。最后是点。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下半边的笔顺为“先两边后中间”而非“从左到右”。
新知讲解
词语解释
连声赞叹 :
疑惑不解:
热闹非凡:
若有所思:
左顾右盼:
崛起:
指兴起。
一声接一声地赞扬。
因为有疑问而困惑不能理解。
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非凡”是出色的或突出的,不同于一般的意思。
顾、盼:看。向左右两边看。形容犹豫观望的神情。
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新知讲解
第15-17自然段
第11-14自然段
第1-10自然段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根据事件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请你在课文中找到相关段落,并试着将课文讲述的事件拟定小标题。
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初读课文
新知讲解
默读课文,尝试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等要素进行梳理,完成表格。
事件顺序 时间 地点 人物(做什么)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新学年开始
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
周恩来(回答)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告诉)
周恩来(疑惑不解)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中国妇女(受欺负)
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
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
周恩来(看见、体会)
新知讲解
对照表格,尝试将三件事的内容分别说一说。
(1)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何而读书时,周恩来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周恩来难以忘怀。
(3)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得知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还训斥中国妇女,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新知讲解
让我们用上“之所以……是因为……”将三件事连接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周恩来之所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因为十二岁那年,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难以忘怀。有一天,他来到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得知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而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还训斥中国妇女,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在新学年的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何而读书时所以,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新知讲解
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
①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
②先概括几件事,再把几件事的内容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概括包含多件事的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归纳多件事情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要弄清楚每一件事讲什么,再想清楚几件事情的关系,最后用恰当的词语将多件事情连起来,这样就能清楚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课堂练习
一、比一比,再组词。
崛( ) 租( ) 效( )
掘( ) 祖( ) 郊( )
崛起
发掘
出租
祖国
效果
郊外
课堂演练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疑( )不解 热闹( )( )
左( )右( ) 难以( )( )
( )有所( )






怀


课堂练习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 )和( )!
2.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 ):“好哇!为( ),( )当效此生!”
抱负
胸怀
中华之崛起
有志者
赞叹
四、课文题目的特点是______。
A.以人物的名字为题 B.以动物的名字为题
C.以人物的语言为题 D.以物体的名字为题
c
新知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概括包含多件事的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借助课下搜集的相关资料,来探寻周恩来总理立下这样志向的原因,少年周恩来有与众不同的志向,当堂向全体师生表明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思考少年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
第二课时
回顾复习
复习词语
崛起 模范 姓魏 清晰 仿效 淮安
严肃  惩处  振作  胸怀  赞叹  效仿  非凡 训斥 左顾右盼  为之一振
疑惑不解 难以忘怀 左顾右盼
新知讲解
品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周恩来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新知讲解
清晰:清楚
坚定:(意志等)不动摇
新知讲解
朗读周恩来的话,读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感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说这句话是出于一时冲动吗?
我们可以体会到少年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地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新知讲解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周恩来说的话之后有什么反应。
为之一振
有振奋、惊喜之意。
睁大
写出魏校长被这位同学的话震撼了。
你再说一遍
眼睛
新知讲解
周恩来的志向与其他同学的志向有何本质区别?
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
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被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其他同学:
周恩来:
为个人
为民族
新知讲解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
其他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读书。
对比
突出周恩来的伟大抱负。
新知讲解
默读课文第11~17自然段,思考: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高远的志向呢?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
中华不振
思考:从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用横线勾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
新知讲解
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不要随便去玩
有事绕着走
没有地方说理
新知讲解
租界:指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使用和管理的地区如:九龙租界地、天津租界地、上海租界地等。
资料补充
新知讲解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叹了口气
朗读指导:读出伯父沉重、无奈的心情。
“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联系上文,猜一猜:伯父叹气的时候,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以前政府腐败,国家不强盛,许多帝国主义国家和我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当时的国家不振作,软弱无能。
新知讲解
周恩来带着疑惑,背着大伯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他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和别处大不相同
热闹非凡
反衬:别处的冷清与萧条,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舒适、富足,而中国人自己却过得悲惨、贫穷。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新知讲解
亲人的无辜惨死;外国人的嚣张;巡警的欺软怕硬;正义得不到伸张。
小结:一个“不但……反而……”,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巡警趋炎附势,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
中华不振
新知讲解
朗读指导:读出愤懑之情。
除了愤懑之情,你还读出了什么?
朗读指导:指导读出围观群众敢怒不敢言的无奈之情。
新知讲解
比较句子,看看哪个更好,为什么?
1.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2.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第一句好,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更强烈,感彩更鲜明。
新知讲解
再次默读课文第11-17自然段,根据提示,搜集相关信息,填写表格吧。
体会“中华不振”,探寻立志原因 人物 表现 周恩来的想法
伯父
妇女
巡警
围观群众
为什么被占据
认为巡警肯定会帮忙
太气人了,为什么会这样
落后就要挨打
叹气、没再说了
哭诉,指望中国巡警帮忙反招训斥
(不帮忙)训斥妇女
握紧拳头,只能劝慰
新知讲解
读到这里,你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了吗
“中华不振”就是:繁华的地方却不属于自己;围观的中国人敢怒却不敢言的愤慨……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贫穷落后,政府软弱无能,官僚卖国求荣。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巡警麻木不仁,奴颜媚骨,不为自己人撑腰却当洋人走狗的可悲。
“中华不振”就是:外国人可以在我们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租界里轧死中国人却得意洋洋的外国人的可恶嘴脸。
“中华不振”就是:衣衫褴褛的妇女在自己的土地上有冤无处诉的凄惨。
新知讲解
目睹了“中华不振”的周恩来,回来之后心情怎样?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通过搜集资料,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更全面地了解了一百多年前中国贫穷落后、饱受欺凌的社会状况,也更明白了“中华不振”背后的原因。
新知讲解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比喻句,把“这个问题”比作“一团烈火”。
写出了周恩来忧国忧民,胸怀天下。
看到中国贫穷落后,政府软弱无能,12岁的周恩来有什么感受呢?
新知讲解
自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轰开我国国门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土大片沦丧,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
资料补充
资料补充
资料补充
新知讲解
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照应开头
新知讲解
“振”字贯穿全文,有什么作用?
层层叙述,使一个志向远大、心系祖国的少年周恩来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联系课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指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能像巨人一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读书、学习。
周恩来是一个胸怀大志、心系中华振兴的人。
拓展阅读
少年周恩来想到,怎么才能把祖国和民族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因此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的帮助下,筹到一笔赴日本留学的经费。出国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话别。他给同学写下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由天津乘船东渡日本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suì
chóu
译文: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拓展阅读
思考、交流:周恩来去日本求学是为了什么?
周恩来的志向之所以与其他同学不同,不仅仅是因为周恩来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因为周恩来认识到只有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处于苦难之中的旧中国的道路。“振兴中华”这个伟大志向,伴随了周恩来的整个求学生涯。
诗歌背景:
周恩来少年时立下志向读书救国,后来他想方设法要东渡日本求学,这首诗是他17岁去日本留学前写下的。
新知讲解
书写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面对新的国际竞争,新的世界形势,我们应该立下怎样的志向呢?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请你先说一说自己读书的目的,然后写下来,注意理由要清楚。
我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虽然我的祖国已经日益强大,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我要努力读书,掌握尖端科学知识,成为像钱学森、钱三强、竺可桢那样为国家科技发展作贡献的人。我要努力读书,报效祖国,让我的祖国更加富强,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早日实现中国梦。
新知讲解
课文写周恩来( )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 )”的含义,从而立志要( )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 )。
少年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
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主题概括
拓展延伸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每一个人要有做一代豪杰的雄心壮志!应当做个开创一代的人。
——周恩来
拓展延伸
课堂练习
1.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
2.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3.街道上热闹非凡,来往的大多是外国人。( )
一、下列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C
D
B
A.外貌   B.心理   C.神态   D.语言
课堂演练
二、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燃烧在周恩来的心中。这是运用(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
比喻
问题
一团火
课堂练习
三、按要求写句子。
(1)这是中国的土地。(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这个妇女的亲人。(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
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铿锵有力的誓言,是周恩来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周恩来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了祖国,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启发我们思考读书的意义。让我们以伟大的周总理为榜样,沿着伟人的足迹走下去,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吧!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立志报国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爱国之心
报国之志
振国之行
(因)
(果)
作业布置
1.写出自己的读书目的和理由吧。
2.读读《周恩来传》,了解我们的好总理奋斗的、光辉的一生。
3.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出来。
课后作业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