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其相关概念。
2、简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
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地图说出世界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4、掌握灾害发生时的一些求生技能。
。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基本措施。
01 地质灾害 02 滑坡和泥石流
1
地震
1、概念: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聚集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岩层倾斜或弯曲
岩层断裂或错位
能量急剧释放
地震波传播
地面震动
一、地震
1.地应力是指当物体(岩石)受到外力作用,其内部会产生一种抵抗力。
地应力
超限
地应力
地震构造示意
地震波
震源
震中
震源深度
震中距
等震线
地面上任何一点
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
相连起来的曲线。
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2.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一、地震
地震
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
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②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①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②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此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5 12”汶川大地震烈度分布示意图
案例分析:汶川地震造成的最大烈度达11级,试简要分析汶川地震烈度大的原因。
震级大;
地处大断裂带上;
建筑物防震能力差。
1、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2、诱发其他灾害
地震发出的能量会间接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疫病蔓延等灾害。
地震的危害
3、破坏环境
地震会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地震的危害
地震过后的九寨沟
4、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地震后造成的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会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其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蔽性,持续时间是长久的。
世界地震分布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大、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中国地震分布
2
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滑坡多发生于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比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二、滑坡和泥石流
1. 滑坡
分布及条件:
1. 滑坡
◆岩体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破坏道路
掩埋人员
摧毁房屋
滑坡的危害
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多发生于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方。
发生区
流动区
堆积区
2. 泥石流
泥石流的成因:
泥石流的多发季节:
丰富的堆积物。
充分的水分。
足够的坡度。
每年防汛期来临,即泥石流容易发生的时间。
梅雨季:5~6月
台风级:7~11月
发生区
流动区
堆积区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
水流增加并带有流木,水质变浊。
有异常山鸣,动物有大量异常行为。
地表有震动,有土壤的腐臭味。
2. 泥石流
3. 危害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3. 危害
二、滑坡和泥石流
(2)泥石流:
3. 危害
二、滑坡和泥石流
(3)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2010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泥石流灾害,截至发稿时,遇难人数已上升至127人,2000多人失踪。
2017年,哥伦比亚大规模泥石流造成200多人死亡
2010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州连降暴雨并引发洪水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此次灾害造成212人死亡,161人受伤,另有100多人失踪。
4.分布
二、滑坡和泥石流
泥石流有明显的季节性,
与集中降水的时间相一致
滑坡四季都可发生。
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
(2)空间分布特点
(1)时间分布特点
主要发生在山区。
西南地区是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泥石流
地壳强烈运动
地震
滑坡
山体断裂发育
岩石破碎
破坏植被
径流水量和
流速加大
气象灾害
火山喷发
碎屑、气体改变大气成分
工程活动
干湿季节分明,多暴雨
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