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唐诗五首---望岳》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杜甫青年时期创作的诗歌,感受杜甫诗歌美。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重难点
重点:
1、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品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掌握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表达效果。
教法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播法。
教学过程:
导入:(泰山属于名胜古迹,从旅游文化的角度导入)
唐代白居易有诗曰“所憩九清外,所游五岳巅。”
那五岳之首是?——泰山。
它在哪里?——山东省中部。其实泰山不仅仅是座名山,它也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历代文人墨客都在这个地方留下了经典名篇。唐代的大诗人杜甫也不例外。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杜甫去看一看泰山吧——《望岳》。
教学目标(据课标和学生的学情制定)
1.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杜甫青年时期创作的诗歌,感受杜甫诗歌美。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课前导读
1.了解作者、作品(学习诗歌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 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风沉郁,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检查预习(字音的掌握)
岱( dài ) 夫( fú) 了( liǎo ) 眦( zì )
朗读诗歌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节奏、感情,在诵读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学生自由朗读、师范读、点名读(找出优缺点)、齐读,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致。要求读出激昂豪壮的气势。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品析诗文
(首先通过重点词语的把握来掌握文句意思,进而整体理解诗歌大意。)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横跨齐鲁大地,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秀丽的美景都汇集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隔成明亮昏暗两个不同的境界。层层白云生起,使人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都快瞪裂了。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变小,豪情满怀。
(进一步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品析诗歌)
1.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前后四人一组讨论探究)明确:首联写泰山山脉绵延高峻;颔联写泰山雄伟磅礴;颈联是仔细望去,见群峰云生,归鸟入谷,神奇缥缈。尾联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2.诗题叫《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探究每联“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同桌讨论)
明确:首联远望,说泰山横跨齐鲁大地,绵延辽阔。颔联近望泰山雄奇秀丽,巍然耸立的形象;颈联细看泰山,表现在泰山迷人景色面前为之震撼和陶醉的感情;尾联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
(前三联实写,尾联虚写。)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以“望”字贯穿全诗,在望岳中表现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看图片配诗句,诵读理解
(体会作者感情——惊叹、赞美、陶醉)
感悟诗情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哪一联最能传达作者的感情?诗歌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
(反复读,体会气势豪情)写作背景(通过背景了解加深对作者情感的认识)公元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才华出众。从小就有做官理想的杜甫,希望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此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满腔壮志和不凡才气。整诗再读,要读出赞叹之情,读出期盼之情(二遍)。
课堂练习
(通过练习检查学生对文意及感情的把握,并进一步巩固本堂课所学知识)
1.诗歌哪一联体现了泰山的连绵高峻
2.颔联是以来衬托山势的高大的
3.点明题旨的是哪一句?拓展延伸“旭日东升”“晚霞西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为泰山四大奇观,而登泰山观日出,是古今游人最感兴趣的事。学习这首诗,你有怎样的收获?
作业(通过作业 1达到背诵积累的目的,通过课外阅读另外两首《望岳》诗歌,加深对杜甫诗作轨迹的了解及对其生平的认识)
1.默写这首诗。
2.杜甫一共写了三首《望岳》:青年之咏泰山,中年之咏华山,晚年之咏衡山,课外读一读另外两首。
板书设计
《望岳》测评练习
(一)请回答:
1.诗歌哪一联体现了泰山的连绵高峻
2.颔联是以 来衬托山势的高大的
3.点明题旨的是哪一句?
(二)学习这首诗,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望岳》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会读,会思考,并会想象,读出诗的韵味、诗的节奏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诵读中品析诗歌,并教给学生赏析诗歌的技巧,从而水到渠成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基本按计划完成任务,但课下教研的时候,我认真反思自己的设计,古诗的教学,应该说并没有定式,但诵读是必要的手段,一定不能少,而且还要强化,这点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另外关于杜甫的资料和本诗的写作背景,什么时候交待恰到好处,一直还有待于商榷。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感觉老师还是讲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