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统一开明
疆域扩大
繁荣开放
中外交往
民族融合
印象中的隋唐
隋及初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在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时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学习目标】
运用时空定位,了解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变化。
通过史料分析,比较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制度的特点,指出隋唐制度的创新之处,理解制度的变化和创新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并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历史理解的能力。
通过感受古代的政治智慧对后世的借鉴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央官制的创新
赋税制度的创新
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
壹
贰
叁
隋唐制度的
变化与创新
壹
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
——从九品中正到科举
选官制度
朝代
封诸侯 享血缘
父有官 子承袭
励耕战 招贤能
立军功 赏爵禄
征名士 举孝廉
读太学 兴考选
论人才 问中正
重家世 认门第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西周
战国至秦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应科举 登龙门
历朝用 影响深
隋唐至清
材料: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选拔标准:由家世、德才兼备变为唯重家世
积极:一度加强中央集权
弊端:维护士族特权,威胁专制皇权
依据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依据是什么?有何影响?
背景:士族腐朽, 庶族地主兴起,参与政权。
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
隋文帝
采用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唐玄宗
高管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经举荐,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
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给中下层读书人相对公平竞争的机会。
消极:
束缚人思想、阻碍个性自由发展和近代自然科技的进步。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的影响?想一想科举制局限性是什么?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提高了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比较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说明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拔形式)
材料:(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选拔标准:由注重门第家世到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严格执行考试选拔,而不是中正品评
选拔形式:更为制度化、公平、公正
贰
中央官制的创新
—从九卿制到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
三公
九卿
皇帝
东汉
皇帝
尚书台
三公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皇帝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曹魏】
【西晋】
西汉
秦朝
皇帝
三公
九卿
【决策】
【执行】
中朝
皇帝
中书省
吏
工
刑
兵
礼
户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
提交上奏
同意后交予审议
封驳
审议
通过
执行
【官吏任免】
【户籍、财政】
【军事】
【刑狱】
【营造、
水利】
【礼仪】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政事堂
相权三分,
职权分明,
互相牵制。
新在哪?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A.礼部
B.户部
C.工部
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1.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评价:这一政治制度一方面分散和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另一方面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
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沿袭。
叁
赋税制度的创新
——从租调制到两税法
1.旧制
2.新规
唐前期:租庸调制
魏晋:均田制
租调制
租:粮食(粟)
基础
调:帛或布
庸:纳绢代役
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内容: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②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结合课本40页史料阅读,理清两税法实施的背景以及内容?
背景:
①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②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控制的土地减少。③纳税人口减少。
唐玄宗天宝年间,人口不过891万户,免税的有350万户。安史之乱后,人口只剩下天宝年间的1/3,而免税户达到总户数的2/3。皇帝规定了更加高昂的税额,但这些税一部分要留在州政府,一部分交给了节度使。 ——据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征税
标准
人身
控制
税收
种类
征税
内容
(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
(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
(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
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③税收种类简化
④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
尝试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3)影响:
积极:①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②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国家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吏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重赋》
官吏盘剥
国家
“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山中寡妇》
增加税目
消极: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
1.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2.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A. 废分封,置郡县 B. 建立法律体系
C.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实行科举制
课堂练习
D
C
3.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4.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5.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 )
①庸 ②调 ③徭役 ④两税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④
C
C
D
选官制度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公平开放
【课堂总结】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
科学规范
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两税法
放松控制
隋唐制度的
变化与创新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习近平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制度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多元时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大发展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尊崇儒术
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在统治者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接纳吸收
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三教归儒
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儒学复兴
用儒家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1.多元共生:三教源流
(1)儒学危机
一、思想:多元共生,融合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衰微
②隋唐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理论。
③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韩愈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韩愈——批判佛教,回归孔孟,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自己以继道统自任,而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发起“文以明道”的古文运动,启发后来的儒者以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成为宋明理学的先声。
材料: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
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
——据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思考
为什么儒学独尊的地位会受到挑战?
①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渴求寻求精神安慰;
②朝代更替频繁,儒家的传统理论受到挑战;
③传统民族文化影响,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的解释;
(2)佛教盛行
①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盛行,并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唐朝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影响最大。
佛教是心灵的宗教,关注灵魂的安顿和寄托
公元67年,汉明帝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
“菩萨皇帝”梁武帝四次出家
统治者灭佛:“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 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民间反佛:代表人物是范缜,著有《神灭论》。
原 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不事生产; 损害政府利益
影 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 本上受到遏制。
灭佛
三武一宗
灭佛运动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
②唐朝统治者(武则天除外)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3)道教流行
◆产生: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一般都以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教人张道陵为中国道教的创立者,称为“张天师”。
◆区别道教与道家
道家创始人是老子,道家是先秦时代的
思想派,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教是宗教流派,道教内容包罗万象,
它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
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
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它劝人通
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长生成仙,
最终解脱死亡,求得永恒。
道教是关于生命的宗教,希望人活着就能过上神仙般的日子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趋向融合
道教
佛教
儒学
道教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渐趋融合
但并未合为一体
也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2.融合发展:三教合一
(2)隋朝时期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3)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魏晋玄学
就思想言,其特色是易、老、庄的三玄之学代替了汉代的经学。
就行为言,其特色是突破传统礼教的藩篱而形成一种“任诞”的风气。 ——余英时《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
番外——玄学
背景:经济: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政治:世代沿袭的门阀政治
思想:走向崩溃的两汉经学
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变局
特点:崇尚老庄,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
代表: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不营营于利
——不汲汲于名
——不困囿于礼
——不留恋于生
二、文艺科技:辉煌灿烂,取得突出成就。
★自主学习:根据图片,猜一首能体现图片意境的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
建安
文学
南朝
骈文
南北朝
民歌
田园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以曹操父子为代表
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的气概交织融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归田园居》
以陶渊明为代表
逃避现实,探寻个体的理想人格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因利乘便。 庾信《哀江南赋序》
注重韵律与对仗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
语言质朴,风格豪迈
(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盛唐
晚唐
中唐
①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
代表:李白、杜甫
②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代表:白居易
③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代表:杜牧、李商隐
盛唐
中唐
晚唐
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这时的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诗风平实浅进,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
思考
社会变迁对唐诗的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1)书法艺术
时期 特点 代表
东汉末年 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
魏晋 南北朝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隋唐时期 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颜真卿:颜体,气势雄浑
柳公权:柳体,骨力遒劲
并称“颜筋柳骨”
2.艺术
二、文学艺术
(2)绘画艺术
时期 特点 代表
东晋 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 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画圣”吴道子
吴带当风
(3)雕塑艺术: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的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很多,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王羲之·兰亭集序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东魏·敬使君碑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颜真卿·多宝塔碑
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顾恺之·洛神赋图
东晋开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以形写神”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吴道子“吴带当风”
莫高窟
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的佛教石窟众多
莫高窟·《观无量寿经变》
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的佛教石窟众多
莫高窟·《五台山全图》
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的佛教石窟众多
领域 时期 人物 主要成就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 西晋 裴秀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制图六体”
建筑 隋朝 李春 设计建造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术 唐朝 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 书籍中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天文学 唐朝 僧一行 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药学 唐朝 孙思邈 《千金方》
唐高宗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方法:总结为主,探索为辅
内容:应用性强;以农、医、天文地理为主
成就:内容丰富,领先世界
基本特征:
西晋《禹贡地域图》
南朝圆周率
北朝齐民要术
200年
300年
400年
500年
600年
700年
800年
900年
隋朝赵州桥
唐医书
盛唐子午线
唐末火箭
唐朝雕版印刷
中唐火药
领域广泛、实用性强、世界领先、唐朝高峰
裴秀绘制
1424年,波斯的天文学家吉亚斯丁·阿尔-卡西学会了这个公式,把精度推到了16位,达到了现代航天所需的最高精度。
祖冲之精确计算
贾思勰著述
世界现存最早的
完整农书。
前者系统总结唐以
前的医学成就;后者是世界第一部药典
孙思邈《千金方》
唐官修《唐本草》
世界现存最早、有确切题款纪年的雕版印刷品。
留存《金刚经》
李春设计
这是世界第一次对地球子午线的科学实测
僧一行主持
世界现存最古
老、跨度最大
的石拱桥。
道教记录
史籍记载
开始适用于战争,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先长度的创始人
三、科技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时期文学艺术与科学取得突破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井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太宗雄才大略,固不囿于琐微……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①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雄厚基础。
②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③国内各族交往密切,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活力。
④中国和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
⑤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3)唐朝的玄奘,前往天竺取经,又到周边国家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公元3世纪,为求取真经,65岁高龄的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4人,从长安启程,踏上了西行求法的漫漫长路。历时14年,转近30个国家,行程5万里,先后到达北天竺,中天竺等五天竺国,游历了包括斯里兰卡在内的诸多佛教圣地,共取回真经10部,近百万言的梵文写本。
——摘编自成建华《法显在中斯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与影响》
1、佛教传入中国
三、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产生了深远影响。
(1)唐朝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2)日本的空海来长安求法。
2、中国佛教影响周边
鉴真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频经炎热”,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创建的,它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该寺至今还收藏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纪念物。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佛法交流
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搜集大批梵文经典。
玄奘在贞观初年前往天竺取经,在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
鉴真东渡
派遣学问僧
(1)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经济文化联系频繁。
(2)唐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3)唐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3、丝绸之路畅通
唐朝的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开明,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吸引了波斯、阿拉伯商人前来贸易,“丝绸之路” 上的贸易往来非常繁,中国商人的足迹也远达非洲和欧洲许多地区。—— 摘自杨晓瑞《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综述》
4.3 其他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民族自信
4、中华文化圈
(1)新罗和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
(2)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3)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实行“推古朝改革” 。唐帝国建立后,从630年起,日本共派出18次遣唐使,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大化改新”,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代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探究隋唐时期中外交流日益频繁的原因及深远影响。
1、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高度繁荣。
(2)制度先进,文化发达,成为周边国家学习的对象。
(3)政策开明,文化开放,设有专门机构掌管对外交往。
(4)丝绸之路畅通,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
2、影响
(1)唐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密切了唐朝同各国的联系。
(2)唐朝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3)促进了周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亚洲中华文化圈形成。
(4)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结合表格中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文化的发展历程思考,从观音相由男相到女相,三教交流融汇,南北艺术风格从相异到相融,胡旋舞的传入以及科技的发展中,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哪些特点?
开放性:民族交融、南北交流、中外交流
多元性:兼容并蓄,繁荣多元
调试性:佛教本土化、世俗化,儒家三教合一
科技:实用性强,领域广泛,世界领先
思想——融合与发展
文艺科技——灿烂与辉煌
中外交流——频繁与深远
【课堂小结】
多元共生
全面繁荣
兼收并蓄
领先世界
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
政策开明
交通便利
特点
原因
立足时代认识文化发展,
透过文化品味时代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