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京版必修2第一单元教案汇编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北京版必修2第一单元教案汇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26 08: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语文北京版必修2第一单元教案汇编
一、把握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魏晋、唐、宋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作品及文学流派。围绕诗歌的基本体裁特点及主要表现手法,反复加强语文积累,感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的不同风格,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大致脉络。
2、通过反复品味诗歌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景物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并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3、采取多种方式拓展学生朗诵和背诵诗歌的范围,培养学生阅读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让学生根据各自不同兴趣深入研究一篇作品、一个作家或一个流派,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在多样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5、通过体会古代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获得审美感受,加深对古代诗歌的了解,增强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实施本单元教学的几点建议
1、本单元每篇课文中的篇目较多,具体处理可以灵活机动。例如重点赏析一首诗歌,其它几首自主学习的形式;或采取分类比较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分组研讨再进行总结交流。
2、积累方面要求的层面较多,应注意以下几点: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古典诗歌常运用的艺术手法;名句、名篇的积累与背诵;对古代诗歌的感受等。在积累的过程中应注重诵读,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不断强化对诗歌的认识。例如:课前自读,课上聆听范读、齐读、分组朗读、及时背诵,或者提供各种平台组织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诗歌的诵读兴趣。可以在单元教学完成后,举办中国古典诗歌朗诵比赛,篇目在本单元范围的基础上有所扩展。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个知识点的学习,但是学习完班本单元后应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对于古代诗歌发展的完整印象,梳理出清晰的知识脉络。
3、在感受鉴赏和思考领悟方面,可以从名句入手,揣摩语言,含英咀华,感受诗歌中描绘的事物以及景色描写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古典诗词的表现力,从中领会诗歌一些常见的写作技巧,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要素。
4、在应用拓展与发现创新方面,可以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给学生以创新的空间。例如在学习《琵琶行》时让学生为琵琶女写一篇小传;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让学生描绘李白笔下的神仙洞府,也可以由此拓展对作者或诗歌中的人物进行研究。
5、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作者赋予其作品的人文精神,为学生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学会用现代观念去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先秦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1、了解《诗经》《楚辞》和屈原。阅读《诗经》《楚辞》中的经典篇章,使学生初步感受《诗经》《楚辞》的思想艺术 魅力并了解他们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2、阅读文本,理解三篇作品,把握《诗经》赋比兴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
3、背诵这三首诗并拓展其它诗篇,要求学生自由选择背诵喜爱篇目,增进学生对《诗经》《楚辞》的了解和喜爱。
二、教学过程
预习
1我所了解的《诗经》《楚辞》屈原。(查阅相关资料,写成小短文。要求:条理清楚重点明确突出,300字左右)
2通过注释和字典读懂三首诗歌。
课堂教学活动
1、完成预习第1题
教师归纳总结文学常识重点,诵读《诗经》中的经典篇章(少量,如《关雎》、《桃妖》、《木瓜》、《黍离》、《蒹葭》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诵读《伐檀》
学生朗读或教师范读
从思想内容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技巧三方面进行讨论。
教师点拨。重点在重章叠句的形式和对比的手法。
熟读成诵并根据情况补充《硕鼠》等篇章。(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3、诵读《氓》
请学生陈述故事情节并说说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和发展(结合诵读)。教师归纳内容结构特点。
讨论:诗人在《氓》中是用怎样的方法来表现主题的?
教师总结归纳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结合拓展篇目)
4、自读《国殇》回答:
(1)《国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初步体会《楚辞》的语言格式及效果。
(3)教师补充《离骚》(片断)及《橘颂》,加强学生对楚辞的体会对屈原的了解,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节操。
5、教师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如何进行诗歌鉴赏(一)诗歌可从哪些方面展开鉴赏。
布置作业
1、背诵《伐檀》、《国殇》、《氓》第三四章
2、课后练习二、三、四3题任选一题
3、课外阅读教师推荐篇目或自选篇目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的方式并写作阅读鉴赏文章。或做《诗经》研究性学习(例如:《诗经》是我国文学创作的源头,就其中的某些诗篇谈谈它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请结合具体诗篇谈《诗经》如何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你对《诗经》所用表现手法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谈谈你的体会。……)
《汉魏六朝诗三首》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古诗十九首(选一)》:
(1)整体把握诗中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浪漫气息。
(2)感受理解诗中叠音词的使用效果。
2、《归园田居(其一)》:
(1)领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
(2)把握陶渊明淳朴、自然的田园诗风。
3、《白马篇》:全面把握诗中游侠儿勇武、爱国的英雄形象。
二、课时安排设想:本课共用三课时,其中《古诗十九首(选一)》略讲,《归园田居(其一)》和《白马篇》详讲。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阶段
1、让学生熟读三首诗。
2、让学生通过注释和词典疏通三首诗的内容,并针对其中疑难问题提出质疑。
3、让学生查找关于三首诗的背景材料及其作者简介。
(二)课堂教学活动
1、让学生诵读《古诗十九首(选一)》,并讨论回答:
(1)本诗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2)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明确:一个饱含离愁别苦的思妇形象。)
(3)你认为这首诗美在哪里?本诗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本诗十六句中用到了六处叠词。“迢迢”形容距离之遥,“皎皎”形容星光之明亮皎洁,“纤纤”形容手指之纤细,“札札”形容织机之声,“盈盈”形容水之清浅,“脉脉”刻画凝神远眺的神情。这些叠词的运用自然贴切,形象生动,且富于变化,声律上也呈现一种回环抑扬之美。)
(4)让学生反复朗读,至于背诵。
2、诵读《归园田居(其一)》,并讨论。
(1)让学生简单谈谈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了解。
(2)让学生阅读本诗前面六句,并回答陶渊明归隐的原因是什么,哪些词最能表现他的归隐心愿,用到了哪种修辞手法。(明确:开头两句明志,说明作者是因为鄙视世俗,喜欢大自然,才决定归隐田园。“误落”和“一去”两个词用得很好,准确表达了诗人对参与官场生活的悔悟,说明官场生活与他的本性相违,蹉跎了他很多美好的时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指导学生阅读“开荒南野际”到“鸡鸣桑树颠”几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
(4)提问:本首诗最后几句写出了作者田园生活怎样的心态。(明确:闲适、自由、愉悦。)
(5)教师总结:从表现手法上说,本诗以抒情为基调,兼有农村景物的描写,情景交融,语言朴实无华,对仗自然,读者不仅能从诗中看到乡村中田园、房舍、榆柳、桃李、闻到狗吠和鸡啼,而且能听到一位洒脱诗人伫立在这宁静的田园里抒发“久在樊笼里,适得返自然”的心声。
(6)让学生齐读、自由朗读、背诵。
3、讲解《白马篇》
(1)指导阅读,要求学生读出韵律感、节奏感;提倡个性化阅读,通过阅读体会、鉴赏、感悟。
(2)弄清词句大意:以学生自读为主,相互讨论交流,教师只做些点拨,“点透”的主角不一定是老师,力求多一些学生出任主角。
(3)本篇诗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明确:一位游侠向西北疾驰而去的形象)具体谈谈这位游侠的形象特点?(明确:A他身怀绝技,“扬声沙漠垂”。表现他身怀绝技的句子是“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矫捷过猴猿,勇彪若豹螭。”B、他驰骋疆场,保家卫国。句子有“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C、他不是游侠,而是一位具有巨大感人力量的爱国英雄,为了解除国家的危难,不顾一切,视死如归,崇高的精神境界。句子有“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4、简介作者:曹植,字子建,被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三国魏文学家。“三曹”,即曹操、曹丕、 曹植,曹氏父子诗文成就很高,有“三曹”之称。
5、布置作业
背诵;从“白马篇”最后几句写英雄思想的语句中,谈谈看法或体会。
《唐诗八首》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①王维、王昌龄、杜甫、李白、白居易5位唐代大诗人的一般情况。
②积累本课的一些重点词语及名句,并梳理分类掌握。
③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比较自如地驾驭唐诗语言。
2、感受鉴赏:①品味唐诗的语言,读出唐诗的韵律,感受其音乐美。
②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画面性语言特点。
3、思考领悟:赏析一首诗,体会一个诗人的思想性格。
4、应用拓展:将所学诗歌中的一些诗句应用于实际的语言表达中。
5、发现创新:选择一个诗人,通过作品探究诗人的诗风。
二、教学安排
本课选取了8首唐诗,前6首近体诗比较简短,重在背诵,后两首篇幅较长,重在感受。需安排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整体朗读八首诗歌
1、初读:此环节为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初步了解,结合注释,大致疏通诗句,疑难字词学生查字典自行解决。
2、查读:选择几名学生朗读,前6首各抽查一名学生,后两首可安排多人,各读一段。
3、范读:可教师读,也可利用朗读资料,要求学生认真听读,体会自己朗读的差距。
4、齐读:在范读的基础上,全班学生齐读这八首诗。
(二)运用课件对5位诗人做一般介绍。
(三)分组各组选择其中一首诗,课下进一步诵读,背诵前6首,下一节课各组推荐代表进行展示。
第2课时
一、各组推荐代表进行展示,老师点评,评出最佳小组。
二、比较阅读,感受杜甫的《登高》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1、课前印发给学生教参中两篇名家赏析文章:陶道恕的《触景伤怀叹悲凉》,刘国正的《梦幻非梦,诗仙非仙》。
2、熟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篇名 《登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感受画面
思考感情
查找背景
探究诗风
就自己的某一感触点写一段鉴赏性的语言,300字左右
提示:同为人生失意之作,老杜通过写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心系家国的复杂感情;李白则通过梦游天姥的幻境,抒发了自己无拘无束,任意驰骋,对现实强烈的不满情怀。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动人心弦;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一个是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一个是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两人的生活时代,人生追求,人生际遇,决定了其不同的诗风特点。
感触点问题提示:
①《登高》一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悲”?怎样体现的?
②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改写成一幅画面。
③“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8层意思,你能看出几层,试作具体分析。
④《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有几个层次,诗中的梦给你什么感觉?
⑤诗人怎样醒来,为何梦入仙境既醒?
⑥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中感受李白的内心情怀。
第3课时
一、选读学生赏析文章中的佳作,教师做适当点评。
二、感受白居易的《琵琶行》
1、教师介绍背景及这首诗的影响,激发学生感受的兴趣。
2、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3、开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交代了哪些要素?将这一诗句改写成一段散文语言。
4、填写下表,感受诗中诗人和琵琶女两个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诗人 琵琶女
过去生活
现在遭遇
人生经历
所处境遇 同是天涯沦落人
通过比较,理解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受,走进白居易的情感世界。
5、体会诗歌中音乐的描写:
(1)①一闻琵琶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间接突出琵琶声极为美妙。
②再闻琵琶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直接描写,重点从乐曲的变化过程,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人物的情感变化加以体会。
③三闻琵琶声:“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用意: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青衫湿。
(2)课外拓展:
提供林嗣环的《口技》,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刘鹗的《明湖居听书》等诗文进行比较阅读。
(3)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曲的魅力,试着用文字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唐诗八首》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1、了解王维、王昌龄、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课文所选作品,背诵相关篇目。
2、增进对近体诗的了解,体会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过程
1、预习内容
(1)阅读泛读导引相关内容,力争对唐诗发展有一大体了解。
(2)熟读8首诗歌,查找工具书或相关资料,结合课下注释,读懂内容;不懂或搞不清楚的地方,要质疑提出问题。
(3)针对不同篇目,布置相关预习作业
①配乐朗读前四首诗歌,注意所选音乐与所选诗歌的意蕴、风格相协调。
②找出这四首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色彩基调如何,在此基础上,比较王维和王昌龄诗歌在审美境界方面的不同,体会绝句短小精炼的特点。
③查找相关资料,熟悉杜甫生平及《登高》创作背景,结合《登高》,分析作者当时的心情,并谈谈你如何理解作者当时心境。
④查找相关资料,熟悉李白生平及《梦游天姥吟留别》创作背景,结合《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他得出什么样的人生结论,你如何理解。
⑤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白居易生平及《琵琶行》的写作背景,了解诗歌的内容并初步感知作者的感情。
⑥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课外阅读刘禹锡的《泰娘歌》,并比较其与《琵琶行》的异同。
2、课堂活动
第一课时
(1)诵读
①检查是否能把字音读对,把句子读得“上口”。
② 要求读出一点韵律感,节奏感,教师做相应指导。
(2)赏析探究
①解决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解答或生生互答的方式)
②找学生谈预习②中的问题,教师再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鹿柴》中“但闻”二字有何作用?(有转折作用,用人语“响”反衬林深山静)
《辛夷坞》中有两个动词前后照应,,体会一下这么写的作用。(发、落;写出寂寥环境中孤独的生命历程。表明诗人心态:失落、寂寞)
《从军行》首句的“日色昏”,致使交待了出战时间吗?为什么?(还渲染风沙遮天蔽日的恶劣环境,暗示将士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与后两句的大获全胜有内在联系。“日色昏”,形象鲜明,气象雄浑等。)
③学生小结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歌在取景方面的特点,体会绝句短小精悍的特点。
(3)诵读
让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配乐朗读,小组比赛选出优胜小组。
第二课时
(1)检查预习情况
①找同学诵读者三首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并能读出一些韵律和节奏。
②找同学介绍杜甫、李白,并介绍《登高》和《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写作背景。
(2)鉴赏探究
①结合背景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高》一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让学生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②学生仿照《登高》分析方法,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而比较李白、杜甫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不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律诗/古体)
③布置作业
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境部分用现代汉语描述出来,并与杜甫诗做比较,体会李白想象力的大胆奇特,将其整理到笔记本上。
分析《春夜细雨》中“喜”在四联中是如何体现的,用了什么方法。
第三课时
(1)检查作业情况,将优秀篇目当堂朗读。
(2)检查预习情况,请同学介绍白居易及《琵琶行》的相关资料。
(3)诵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情感。
(4)鉴赏学习
①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体会作者的情感。
② 启发提问:
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有何不同?(第一次,独守空船,寂寞难言,自我排遣;第二次,应邀演出,面对听众,似乎面对知音,倾情演出,融入了复杂的身世之感,感人至深;第三次,与诗人沟通后,共鸣之叹,感人尤深。)
《琵琶行》通过哪些手法来写琵琶女的精彩演奏?(先后用了比喻、对偶、比拟、夸张等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从各种感觉上调动多种形象,变现音乐之美;前有铺垫,后有渲染。)
(5)布置作业
①教师发放刘禹锡《泰娘歌》的诗文,要求学生比较两者的异同,将体会写在笔记本上。(可从主题,作者情感,叙述人称等角度)
②背诵前六首诗歌,熟读后两首诗歌并背诵其中名句。
《宋词五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宋代主要词人及其作品风格
2、品味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怀
3、通过与前三课的比较,探究诗与词在表现形式上的异同
4、通过拓展学习,提高学生对词的分析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体味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以《苏幕遮》、《念奴娇 赤壁怀古》《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为重点
三、课时安排
苏轼、辛弃疾——2课时
其余三首——2课时
探究交流——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学生预习
①搜集了解五位作者情况
②了解五首词的内容、词的一般知识
③了解宋词以及五首词的相关的资料
2、首先学习苏轼、辛弃疾的两首词(2课时)
①由学生介绍苏轼、辛弃疾及作品背景介绍
②诵读作品(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或利用多媒体)
③学生谈对作品的分析和感受
④教师适当地在学生预习情况、对内容的理解、对写作特点、自我体会等方面作点评
《念奴娇》
①找出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
②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试加以评析。
③词的结尾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你怎样看待?从苏轼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
④作者塑造周瑜这个人物形象,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谈起,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菩萨蛮》
①词中都写了些什么景物?又是怎样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②《念奴矫》和《菩萨蛮》都有写景状物和借景抒情,试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③试比较《念奴矫》和《菩萨蛮》在艺术手法上各有什么特色。
④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两首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不同写法。
背诵、默写
3、学习《苏幕遮》《钗头凤》《声声慢》(2课时)
⑴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与背景资料。
⑵泛读简析《苏幕遮》《钗头凤》,体会借景抒情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⑶ 重点品味《声声慢》
①上片写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心境?怎样写的?读后有什么感受?
(写了孤寂凄凉的心境。分别用七组表示冷清凄惨的叠字,气温的变化,无可御寒和旧时相识的大雁来表达同样的心境。这种多角度描写使读者深感苦极深心极冷,引发强烈的震撼。)
②下片在内容上和上片有什么不同?
(上片主要侧重心境,下片更多侧重由景生情,情景交融。上片写出了一种状况,下片说明了原因。)
③试分析下片景和情的交融关系。
(满地黄花,谁堪摘;独守窗到黑;黄昏、梧桐、,细雨点滴,情景相依相生,由景生情,自然贴切,动人心魄。)
④试将下片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借景抒情进行比较,谈谈你的体会。
(《声声慢》下片-通过形象易懂能引起共鸣的景象,传递出自己的心境,表现得直白。
《菩萨蛮》下片-景象与情感的连带要通过语言这个媒介,更含蓄委婉,要读者更进一步地体会。)
4、探究交流(一课时)
①根据己掌握的资料及学习过程中的体会,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感触最深的内容准备交流的材料。(借鉴一两篇名家赏析文章)
②组内交流,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内容的材料进一步修改准备交流。
③教师参与交流,筛选发言稿,作好点评准备。特别注意不同观点或有所创意的文章,激发学生大胆发表看法,善于发现问题的精神)
④多种交流方式(课上,板报,网络平台等)
探究题目:(仅供参考)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声声慢》写景抒情的异同
赏析
谈      的人格魅力
学习    浅谈     的语言风格
从《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看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