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掌握平型关大捷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影响等,识记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
2、掌握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影响。
3、正确分析敌后战场的抗战。
学习目标
什么是敌后战场?
指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
一般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军队占领区所形成的有一定军事控制范围地区。
导入新课
【材料链接】
材料一:9月上旬,东条纵队和伪蒙军沿平绥线击破李服膺部防守永嘉堡、天镇间的国防工事,直抵阳高城下。李部一路逃到桑干河以南,日军于9月攻占大同,而敌军主力板垣师团指向平型关,意图抄雁门关后路,然后夹击太原。
材料二:平型关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晋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两侧峰峦迭起,陡峭险峻,左侧有东跑池、老爷庙等制高点,右侧是白崖台等山岭。在关前,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狭窄沟道,是伏击歼敌的理想地。
【问题探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这次战事选在平型关的原因。
一、平型关大捷
内容讲解
1、背景
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太原的重要门户。
平型关大捷
时间
地点
部队
歼敌
影响
1937年9月
山西东北部平型关
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粹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
歼灭日军1000多人
2、概况
本次战事,中共击毙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也付出了伤亡600余人的代价,200多位战士长眠在晋北这块热土上。
名 称 太原会战
时 间 1937年9—11月
结 果 中方战败
伤亡情况 中方约10万人
日方约3万人
中方指挥官 阎锡山等
日方指挥官 板垣征四郎等
地 点 山西太原
参战方兵力 中方 约28万人
日方 约14万人
太原会战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向山西进攻,国民党组织太原会战。中国第二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会战主要包括平型关战斗、忻口会战、娘子关防御战、太原保卫战等。太原会战历时2个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
阎锡山令朱德总司令以第115、第120、第129师分别驰援平型关、雁门关、五台山配合作战。
1937.9—1937.11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时间:1938年。
意义: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2、建立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
晋察冀 冀鲁豫
晋冀豫 豫皖苏
晋绥 皖东北
苏南 皖东
苏北 苏中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开展人民游击战争
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人民游击战争。
地道战
地雷战
麻雀战
破袭战
麻雀战是抗日游击战的一种作战形式。麻雀在觅食飞翔时,从来不成群结队,多半是一二只,三五只,十几只,忽东忽西,忽聚忽散,目标小,飞速快,行动灵活。仿照麻雀觅食方法而创造的游击战战法叫作“麻雀战”。
4、巩固抗日根据地
措施:①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政治上);
②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经济上)。
作用: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材料链接】
材料一:到抗日战争后期,主要抗日根据地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陕甘宁、冀热辽、山东、苏北、湘鄂赣、鄂豫皖等19块。根据地人口由150万人发展到1亿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由开始的4万人发展到120万人。这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材料二:减租减息政策最早在晋察冀边区实行,从1940年初到1941年底,各根据地开始普遍贯彻。减租减息政策促使抗日根据地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与组织起来,使上层人士和开明绅士增强了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信心,从政治上、经济上巩固和加强了根据地的建设,这对于敌后抗日根据地战胜敌人的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的全面进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问题探究】依据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有何作用
【材料链接】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始终牵制着大量日本侵华兵力。据资料记载,抗日根据地军民抗击的日本兵力占侵华日军总兵力的比例,1938年为58%,1942年为63%,1944年为64%。
材料二:敌后战场的开辟,实现了变敌人后方为前线、变战略上的内线为战略上的外线、变战略上的被包围为战略上的反包围。这种犬牙交错的战争特殊形态,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是迫使日军陷入两面作战局面,成为日军在侵占武汉后被迫停止战略进攻的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三:敌后抗日军民在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较量的同时,还妥善处理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各种反共摩擦事件,克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投降、分裂的危险,维护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局面。可以说,没有敌后战场的坚持斗争,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就不能坚持下来。
【问题探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的作用。
①中共领导敌后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②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抗日战争的整体。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时间
革命根据地
战略总后方
战术、特点
巩固措施
作用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
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山东、苏南等
中共领导敌后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抗日战争的整体。
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麻雀战等战法;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
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概况
延安(陕甘宁)
1、背景
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囚笼政策:
三光政策:
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并配以封锁墙、封锁沟。
烧光、杀光、抢光。
三、百团大战
日军为封锁根据地设置的碉堡、封锁沟、铁丝网
百团大战
时间
地点
指挥
主要 目标
1940年下半年
华北
彭德怀领导100多个团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彭德怀在前线
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毛泽东
群众欢迎凯旋归来的八路军
历时数月,战果辉煌。
百团大战后民兵在太行山拆除日军防御工事
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伪军2.5万多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桥梁和隧道260多个,一度恢复县城四五十座,并缴获大量武器。
课堂小结
1.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 徐州会战 D. 百团大战
2.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的重要城市是( )
A.太原 B.延安 C.长沙 D.台儿庄
A
B
随堂检测
3.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土地政策是( )
A.实行减租减息 B.开展大生产运动
C.采取地雷战、地道战 D.发动农民起义
4.百团大战的主要作战目标( )
A.显示中国人民强大的武装力量
B.阻止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
C.坚定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
D.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日伪据点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