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综合素质检测(二)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笔砚 盘桓(héng) 无精打彩 千钧之力(jūn)
B.倾刻 门槛(kǎn) 望眼欲穿 两肋插刀(lē)
C.礼聘 掂量(diān) 不知好歹 随声附和(hè)
D.旗帜 哄笑(hōng) 如座针毡 唠唠叨叨(lāo)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时代发展,当年令人战战兢兢的网上购物,已成为不少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一。
B.科学家研究表明,过去的50年地球在持续暖化,全球变暖这是不屑置辩的事实。
C.在未来世界,科幻小说中那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很有可能会变成现实。
D.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何满子长到大约四五岁左右,就像野鸟不入笼,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
B.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低于国内造成的。
C.市委表示,要真正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D.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听着旁人的说笑和鄙夷的目光,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虽然人们有时可以从作品中获得一些有实用价值的生活经验和信息,但提供实用信息并不是文学的主旨。
②人们不应该把小说当作生活的“实用指南”来阅读。
③所以,任何将文学“功利化”“实用化”的行为,都是曲解、误导了文学本应具有的审美功能。
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茄子有若干种烧法,并非要向读者介绍烹饪技术,而意在表现大户人家生活的精致、讲究和奢侈。
⑤实际上,无论是小说还是其他文学体裁,所关注的都是人的精神、情感、心灵、人格,它没有义务“指导”人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它要努力构建和寻找的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A.③②①④⑤ B.②④①③⑤ C.③④②⑤① D.②⑤①④③
5.下列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江西省旅游部门指出,井冈山景区在特定时间内游客数量超过其接待能力,是造成该景区旅游业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接待能力若不提高,再美的湖光山色也会黯淡无光,________,再好的微笑服务也会丧失魅力。
A.再好的投入和开发也无济于事 B.再浓厚的游览兴趣也会逐渐消失
C.再迷人的青山绿水也会索然无味 D.再多的人文景观也会失去风采
6.下列相关表述有误一项是( )(3分)
A.《孔乙己》选自小说集《呐喊》,“孔乙己”并不是小说中人物的真实姓名。
B.契诃夫是苏联作家、戏剧家,他的短篇小说往往带有讽刺意味,代表作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C.《溜索》记述了“我”跟随马帮,乘着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过;通过对溜索飞渡峡谷的描写,突出了马帮人的勇敢、沉着和冷静。
D.《蒲柳人家(节选)》中的“蒲柳人家”代指普通贫苦农家,它就像一幅幅风俗画,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的风景风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
7.阅读下面《儒林外史》片段,根据提示填空。(4分)
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样号啕痛也是的?”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儒林外史》中,周进和范进都是____________的典型。小说中还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____________是曾经诚实质朴的乡村青年,最终堕落为泯灭人性的功名蛀虫;____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长廊中的吝啬鬼形象”;____________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的寄托了对理想社会追求的真儒名贤。
二、阅读与理解(共38分)
(一)阅读《孔乙己》选段,完成8~11题。(10分)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8.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加点词“唯一”体现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中画线句两次写到酒客的“笑”,下列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很骄傲自得,喜欢逗他们开心。
B.孔乙己迂腐潦倒,近乎废物,是酒客们喝酒时的笑料。
C.孔乙己说话含糊不清,自相矛盾,令酒客们发笑。
D.孔乙己随和幽默,给酒客们带来很多欢乐。
11.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达,有些人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时,又萌发出“读书无用”的悲观论调。请结合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谈谈我们中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读书价值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4分)
兄 弟
①风凉了。两个老人牵着手,在街头漫步。他们走得很慢,不时有一两片落叶划过苍老的面颊。瞎子喘着气,说:“哥,走不动了。”大奎说:“哥也累了,那就歇会儿。”
②路边的长椅上,覆盖着枯叶和灰尘。大奎拿袖子抹了几个来回,又俯下身吹了吹,扶瞎子坐下。
③瞎子说:“哥,咱说说话吧。”“好啊,说说话。”大奎说。他把坎肩儿脱下,披在瞎子身上。瞎子身子骨弱,有点儿发抖。
④“说啥呢?”瞎子翻翻白眼球,似乎在努力朝远处看,或者,是眺望遥远的过去,末了感慨一句,“一晃,六十多年了。”“可不嘛,”大奎点着头,“这一辈子,好像就那么一眨眼工夫,呵呵。”大奎笑得有点儿凄凉,瞎子下意识地抓住他的手,说:“你牵了我六十多年,哥。”“应该的。”大奎说,心里轻叹了一声。
⑤瞎子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还不到两岁,是个不记事的年龄。后来,他长大些,才知有人是天生看不见东西的,就像弟弟。打小,他就是瞎子的拐杖,除了到外地上大学的几年。那年爹垂危时叮嘱他:“牵好你弟弟的手,一辈子别撒开。”他点着头,流了一脸泪。
⑥风似乎停了,就像一个打鼾的人,突然出现了短暂的停顿。就在这个时候,一只豁口破碗伸了过来。“行行好吧!”碗上下晃着,他们的面前,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大奎把手插进衣兜,瞎子也把手插进衣兜。然后,他们各自掏出一张纸币。瞎子投币的时候,用心摸了摸那只碗,以免投错了地方。大奎把目光从老乞丐身上收回来的时候,看到瞎子眼角有了泪光。
⑦“咋的了?”大奎问,用粗糙的手掌替瞎子揩了揩。“哥,我心里难受。”瞎子哽咽着。“好好的,难受个啥?”“这么多年,我就是个累赘。”瞎子捶着大腿,“哥,我把你拖累了!”大奎拍拍瞎子的背,喉结滚动着:“说啥傻话,你是我弟,我是你哥。”瞎子摇着头,泪水从干瘪的眼窝溢出来:“哥,你为了我,离过婚。是我害了你,我对不起哥!”
⑧大奎眼眶也潮了,那还是三十年前的事。成家后,他一直带着瞎子,同吃同住。妻子终于受不了,说:“天天伺候个瞎子,这日子没法过了。”他劝,可劝不回。妻子下了最后通牒:“不把瞎子弄出去,咱就离婚!”他咬碎了牙,硬是和妻子离了。后来再婚,他唯一的条件,便是在家里给瞎子留间屋。于是,一个乡下女人,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几十年,日子过得紧巴。那期间,瞎子手里也曾经有个破碗。冬天,寒风如刀。瞎子跪在街边,举着破碗乞讨。大奎找到他,不由分说把那只碗摔得粉碎。那天,他抱着瞎子,两个人的哭声,压过了北风的尖啸。
⑨“陈年旧事,别再提了。”大奎说,“我和你现在的嫂子,不挺好吗?”瞎子平静下来,低着头,不说话。
⑩有汽车驶过,喇叭声震耳。瞎子忽然想起什么,情绪一下子高了:“哥,前几年你带我逛北京,我这辈子,不亏了!”大奎知道,那是瞎子的梦。瞎子那阵儿老是自言自语:“北京一定很大吧?听说那故宫里慈禧太后住过呢,那长城都修到云彩眼儿里了……”于是,大奎带上他,坐火车,坐汽车,逛故宫,爬长城,把个大北京逛了个遍。瞎子说,他啥都看见了,真的看见了。
秋风又起,一阵紧似一阵。瞎子袖着手,沉默不语。大奎像搂着一个孩子,把体温熨过去。
“回吧。”大奎说。瞎子没动,沙哑地唤了声:“哥!”“有话家里说,暖和。”大奎想拉起他,可拉不动。瞎子得了绝症,没多少日子了。“哥,有句话,我憋了几十年了!”瞎子一脸郑重。“你说,弟。”大奎看着他。“我不是你亲弟弟,”瞎子咬着嘴唇,“十岁那年我就知道了,我是咱爹从外面捡的,可我一直没敢说。”“为啥?”“我怕……我怕你知道了,会不管我……”大奎揽着他,笑了:“傻弟弟,这事儿,打我记事起就知道了。”
他伸出手,牵着瞎子,一步一步走在秋风中。那两只紧握的手,就像一条脐带,任岁月的剪刀张开锐利的锋刃,终也剪它不断。
(选自《人民日报》2020.07.19,有删改)
12.文章围绕“兄弟”写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第⑧段运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
(1)大奎拿袖子抹了几个来回,又俯下身吹了吹,扶瞎子坐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风又起,一阵紧似一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谈谈你对结尾“那两只紧握的手,就像一条脐带,任岁月的剪刀张开锐利的锋刃,终也剪它不断”一句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14分)
“读书”与“看书”之间
慧 虹
①近来读一些作家的文章,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读书”与“看书”的差异——
②梁衡指出,什么是阅读?阅读就是思考。阅者,看也。但是比看要深一些,它不是随意地、可有可无地观看。是有目的的、带着问题观看,是一个思维过程,边看边想。而对不需太动脑子的、浅一点的东西,消遣、娱乐的,则说看,不说阅。
③王鼎钧则言,“读书”和“看书”不同,读书有方法,有目的,有成果,讲的是读书人的水准。告诉某作家“我读过你的书”或“我看过你的书”,一字之差,寓褒贬、别善恶。
④细细品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一个人如果自我感觉尚算得上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如果在工作生活之余尚且保留了阅读的习惯,就有必要扪心自问——我究竟是在“读书”,还是“看书”?毕竟,“生命诚可贵,时间价更高”。当读者自己深陷于“看书”而非“读书”的窠臼而不自知时,可能还会沾沾自喜,自鸣得意。殊不知,这样无异于自欺欺人,无异于浪费光阴空耗生命。
⑤我的微信朋友圈中,有人“读书”,也有人仅仅是在“看书”。这两年,社交阅读趋热,我遂被拖进了一个读书群。该读书群中给人印象颇深的有这么两位,一位是某位群友,每天倒是雷打不动地在群内打卡读书。读的速度惊人,两三天即读完一本书,其他群友甚感钦佩之余,请教其读书秘诀及读后所获,没承想得到的回答令人气馁,“读便是了,读后也没感到有啥触动”。
⑥与之相反,该群群主崇尚深度阅读、深度输出,读书速度算不上很快,但只要读过的书,都坚持必须写出一篇不乏干货的读书笔记,晒在公众号上。据其讲,她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按顺序通读,在书上做标记,随时记录所思所感;第二遍梳理全书,画出思维导图;第三遍重点阅读标记段落,结合所思所感精心构思,最终输出一篇绝不敷衍的读书感悟文章。观其公众号中的文章,百余篇读书感悟篇篇耐读,每隔一段时间必有更新,确属难能可贵。
⑦当前,我们置身于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许多人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逐渐习惯了碎片化的阅读,这种状况下的阅读,往往“看”的成分大于“读”的成分。不过,这也并非绝对。曾经有引起广泛反响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的作者采铜,就结合自身的阅读实践,谈到过“碎片化时代如何做到深度阅读”的问题。
⑧他就提到,阅读,绝不仅仅发生在把书从打开到合上的时间段,这只是阅读活动中最表层的部分,更重要的是,书中读到的那些精华能否转化为属于我们自己的价值。一个人的阅读如果追求的是一种抵达,是自我生活、人生的某种改变,那么,这种追求改变的诉求反过来会促进我们的阅读。因为很显然,我们要改变,必然要对我们读的文本提出更高要求,提出更多问题,更加主动和迫切,这些都会让我们阅读得更深入。
⑨所以,说到底,决定一个人“读书”还是“看书”的关键因素之一,应着眼于“阅读的抵达”,也就是自我的改变。像有些人的阅读仅仅满足于消遣,茶余饭后拿本书躺着随便翻翻催眠,抑或,阅读单纯就是为了阅读,徒有一种形式,让自己看起来似乎在做着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聊以自慰。如此,读书充其量不过是在“看书”,那还不如走出户外多看看蓝天白云,扫视一番车水马龙的街景,最起码,有益于眼部健康。
⑩而如果阅读是为了思想的提升,心灵的充实,灵魂的修炼,那这样的“读书”,一定是会有所收获,实现“阅读的抵达”的。
(选自《杂文月刊·选刊版》2020年第1期)
16.作者是怎样引出对“读书与看书的差异”这一问题的探讨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⑤⑥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基于怎样不同的目的造成了有的人是去“看书”,而有的人是去“读书”?(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作者的观点出发,就具体方式来看,你认为怎样去阅读才是“读书”而不是“看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共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20.班级举行“走进小说”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有同学搜集到下面一副对联,请你写出与该对联有关的小说人物和它的作者。(2分)
苦读礼义贫困潦倒,偷书谓之窃,理乃谬理;皓首穷经毕生辛酸,茴香散与童,多乎不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中有“话说小说人物形象”这一活动,请你设计两个具体的活动项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一部著作,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结果,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某同学搜集了两则与名著有关的材料,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完成后面的任务。(6分)
材料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评《红楼梦》)
材料二:这部书打动了各类读者,儿童们喜欢头两部故事,历史学家看出了当时英国朝政的侧影。思想家据以研究作者对文化和科学的态度,左派文论家摘取其中反战反殖民主义的词句,甚至先锋派理论家把它看作黑色幽默的前驱。而广大的普通读者则欣赏其情节的奇幻有趣,其讽刺的广泛深刻。这部书是游记、神话、寓言、理想国的蓝图,又是试验性的小说。(王佐良评《格列佛游记》)
请阅读上面两则材料,针对《儒林外史》写一段探究性文字。字数200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作(50分)
21.请以“这也是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不得抄袭试卷中的阅读材料,有真情实感;(4)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第二单元综合素质检测(二)
1.C(A.桓—huán,彩—采;B.倾—顷,肋—lèi;D.座—坐,唠—láo。)
2.B(“不屑置辩”是不值得辩论的意思;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3.C(A.“大约”或“左右”删掉其一;B.“主要原因是……造成的”句式杂糅,“的主要原因”或“造成的”删掉其一;D.“鄙夷的目光”不能“听着”,“便听着旁人的说笑和鄙夷的目光”改为“便听着旁人的说笑,看着旁人鄙夷的目光”。)
4.D(②句提出观点,⑤句以“实际上”转入对整个文学所关注的内容和其目标的阐述,①句承接⑤句说明有特例存在,④句举《红楼梦》的例子深入阐述,③句作出总结。)
5.D(从内容和结构上看,A中“投入和开发”和文中“湖光山色”“微笑服务”结构不一致,且没有“也会”两字。B项“浓厚”和文中“美”“好”字数不一致。C项“迷人”和文中的“美”“好”字数不一致,且“青山绿水”和“湖光山色”内容上重复。)
6.B(契诃夫是俄国作家。)
7.腐儒(或:受科举制度毒害) 匡超人 严监生 杜少卿
8.孔乙己名字的来历及在酒店被酒客取笑的经过。
9.“唯一”表明孔乙己与社会格格不入,迂腐僵化,颓废虚荣,自欺欺人。
10.B
11.示例:不要死读书,要通过读书领悟做人的道理,读有用的书籍,多读经典作品,陶冶自己的情操。(言之有理即可)
12.①两人街头说话;②大奎为了瞎子,离过婚;③瞎子乞讨,大奎找到他抱着痛哭;④大奎带瞎子去北京;⑤瞎子告诉大奎自己不是他亲弟弟的秘密。(答出4点给2分,五点给3分)
13.插叙。补充交代了三十年前大奎因为瞎子与前妻离婚的经历,更能体现出大奎对瞎子的兄弟情深;丰富人物形象,使大奎这一善良人物的形象更丰满。
14.(1)运用动作描写,“抹”“俯下身”“吹”“扶”等动作写出了大奎照顾瞎子时的细心,体现了大奎的善良和对瞎子的兄弟情深。 (2)运用环境描写,通过秋风瑟瑟渲染了凄清的氛围,烘托了两人内心的凄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两人相互依偎做了铺垫。
15.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兄弟之间的情意,不会因为岁月的磨难、生活的困苦而消失。这种情感是剪不断的,它是漫长岁月里一点点情感积累而来的,它刻在兄弟二人的心里无法抹去,是他们相互支撑走下去的依靠。
16.作者是通过引用近来读到的梁衡和王鼎钧对“读书与看书的差异”这一问题的论述来展开探讨的。以名家的论述来引出问题,既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7.这两段分别叙述了读书群里一位“看书”群友和一位“读书”群主的阅读经历,以他们的阅读方法和结果的鲜明对比,来突出“看书”和“读书”会有不同的阅读效果。
18.看书:消遣,满足于休闲,或让自己看起来似乎在做着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聊以自慰;读书:为了“阅读的抵达”,为了思想的提升,心灵的充实,灵魂的修炼,即追求对自我生活、人生的某种改变。
19.“读书”必须是带着目的,带着问题,带着思想去深度阅读、深度输出。
20.(1)孔乙己 鲁迅 (2)活动1:小说人物画像比拼。活动2:小说人物角色扮演。(活动设计要切实可行,符合班级活动特点) (3)示例:《儒林外史》内容丰富,全文以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为中心展开。细细阅读,不同的人可以从中找到不同的关注点:有人认为其是一部“反孔批儒”“具有反儒倾向”的作品;有人对其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涌现出“连环短篇”说、“功名富贵”说、“时间顺序”说等看法;也有人觉得作者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对此应该加以批判。
21.请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例文展示:
这也是爱
刘丽婷
温柔的呵护,如细雨般滋润着你,这是爱;不离的陪伴,如日光般温暖着你,这是爱;狠心的放逐,如强风般驱赶着你,这也是爱。
——题记
在我家门前,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梅树,上面有一个鸟窝,鸟妈妈正在里面孵蛋。每天,我都会忍不住偷偷地跑去瞅瞅小鸟孵出来了没有。这日,我又跑去看了。刚一爬上树,就听见了一阵奇怪的声响。凑近一看,原来小鸟孵出来了。它们的小尖嘴上有着些许斑点,羽毛不够丰满,时不时地“叽叽”几声,可爱极了!
正当我失神的时候,小家伙们似乎察觉到了我的存在,开始警惕地啼叫。我一个不注意,便摔了下去。幸亏树不高,不然我可就再也见不到可爱机灵的小鸟们了。
我兴高采烈地从米缸里抓了一把米,又爬上了树。我把米粒撒在窝里,鸟儿们试探性地碰了碰,觉得没有危险,就靠近了一些,后来索性就吃了起来,对我也不再防备。
渐渐地,小鸟们成了我的朋友,每天都飞来和我玩。我像是拥有了一个自动的音乐盒,小鸟们的歌声,今我舒心、快乐。可是好景不长,弟弟觊觎我的鸟朋友们,想要抓住它们。鸟儿们即将有很大的危险——想到这儿,我急忙爬上树,一心想着马上把鸟窝搬走。
鸟儿们一见到我来了,就亲切地叫了起来,越见它们这样,我心就越着急,越是想要保护它们。可是我又是那样舍不得,多么活泼可爱的生命,我的朋友们。再三思量之后,我还是狠下心来把它们送走。
跑了不知多久,我到了离家很远的一片林子中,这儿有树有水源,可以供鸟儿们很好地生活。放下鸟窝,鸟儿们都还是一副对新环境充满好奇的样子,天真又可爱。直到我要走了,它们才着急地叫了起来,黑宝石般的眼睛望着我,充满恳求和无措。我努力不去看它们,怕自己会忍不住后悔。这些可爱的小家伙,我可是从它们出生就陪着它们啊,几个月的时间虽短,却有了那样深的情谊。
为了这些美丽的小生命,我最终狠下心回去了。
鸟朋友们,不要怨我,希望你们好好地生活,享受大自然的宽广!
珍重吧,鸟朋友们!殊不知,这也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