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6 19:5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
新课导入
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
2.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文章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习目标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别记载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这本书辑录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着重记述了谋臣、策士的策谋和言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文章说理透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善于借助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作品简介
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国用武力先后灭掉韩国和魏国。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小国,秦国想用欺骗的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不畏强暴,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背景材料
重点字注音
唐雎(jū) 逆(nì)
怫然(fú) 免冠(guān)
徒跣(xiǎn) 抢地(qiāng)
缟素(gǎo) 谕(yù)
韩傀(guī) 休祲(jìn)
色挠(náo) 要离(yāo)
1.通假字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同“措”)
(2)轻寡人与(同“欤”,语气词)
(3)仓鹰击于殿上(同“苍”)
重点词语解释
2.词类活用
(1)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2)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3)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
(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5)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重点词语解释
3.一词多义

亦免冠徒跣(动词,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

秦王怫然怒(动词,发怒)
怀怒未发(名词,愤怒,怒气)
重点词语解释
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遣)
安陵君因使①唐雎使②于秦(①动词,派遣;②动词,出使)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词,用)
以君为长者(介词,把)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
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
重点词语解释

此庸夫之怒也(名词,读fū,成年男子的统称)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语气词,读fú,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连词,表转折,但是)
挺剑而起(连词,表顺承,不译)
重点词语解释

愿终守之(代词,指安陵的国土)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助词,的)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重点词语解释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整体感知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与秦王的斗争经过。
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是双方交锋的第二回合,也是文章的高潮部分。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果,唐雎取得胜利。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3.唐雎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4.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5.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6.秦王最后“长跪而谢之” 说明了什么?
原因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秦王不悦
经过
故不错意也 非若是也
轻寡人与 虽千里不敢易也
天子之怒 布衣之怒
结果
长跪而谢之
安陵危在旦夕
骄横狂妄
不卑不亢
盛气凌人
义正辞严
天子之怒
布衣之怒
前倨后恭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原因
经过
结果
针锋相对
课文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找出文中典型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秦王不悦”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骄横狂暴、色厉内荏的封建统治者。
从中可以看出秦王是什么样的人?
言之有“节”
言之有“据”
言之有“力”
唐雎的
说话技巧
言辞委婉,言之有“节”。
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名为“易”,实为“夺”。在遭到安陵君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唐雎出使秦国时,秦王便露出威胁之意。对此,唐雎先用屈从的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缓和了紧张的气氛,减弱了秦王恃强凌弱的气势。接着唐雎强调了安陵君不肯“易地”的原因,即“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明安陵君并非故意违背秦王的意愿。
针锋相对,言之有“据”。
秦王见“易地”不可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天子之怒”进行恫吓。唐雎沉着冷静,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士之怒”进行回击。
以行证言,言之有“力”。
倘若唐雎只用“舌战”,不辅以“武攻”,秦王是不会屈服的。以行证言,能够使言辞更具威慑力。唐雎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举动,证明自己欲刺秦王之言的真实性,迫使秦王屈服。
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什么样的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爱国忠君、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学习心得
学完本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在与人交往中,说话技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写作启示
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可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你还了解外交史上哪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或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
蔺相如:完璧归赵
诸葛亮:舌战群儒
拓展延伸
文章通过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课堂小结
1. 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 )
A.故不错意也
B.轻寡人与
C.秦王不悦
D.仓鹰击于殿上
课堂小练
2.翻译下列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4)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1)我打算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2)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3)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
(4)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横尸在地,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5)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用本文中的语句填空。
(1)当秦王想要以换地设置骗局时,安陵君用
“ ”等话加以回绝。
(2)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的表现是“ ”;唐雎所说的“士之怒”的表现是“ ”。
答案:
(1)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