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
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
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
秋有形;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那是秋的苍凉与落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那是秋的感动与凄美。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那是秋的慷慨与激越。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创造社”。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面对山水自然,他既能醉心享受也能独特欣赏,因此他笔下的山水都深深打上了郁达夫的个性。是郁达夫眼中的理想山水自然。 因此,他笔下的景即使如同是静也各有特色……”(范培松《中国现代散文史》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作者简介
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1、理清思路,把握行文线索
2、提倡美读,品赏景物描写
3、细细品读,揣摩精警语句
4、消除隔阂,感受人文精神
5、借鉴感悟,仿创优美文段
温馨提示:
巧用鉴赏术语,准确精练作答。
——应试技巧
识记字音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蟀( )
嘶叫( ) 房檩( )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譬如( )颓废( )鲈鱼( )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故 都
表明描写的地点
含深切的眷恋之意
的
秋
确定描写的内容
因“故都”的修饰而被赋予了厚重的人文色彩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抒情散文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写作背景简介
文人墨客对秋的相同感触(文学之秋)是:深沉、幽远、严厉、萧索
故都秋的深味(故都之秋)是——
清、静、悲凉
解读秋景
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体会故都秋味清、静、悲凉的特点!
清 晨 静 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斜桥话秋
秋日胜果
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 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时间顺序
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什么顺序来展开的?
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的特点,但这些景物具有了“清、静、悲凉”的共同点,这就是文章的“神聚”。
空间顺序
×
×
课题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喻
体
黄酒
白干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稀饭
馍馍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玲珑如意
逗玩邀宠
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
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
有味耐饥
如秋之隽永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课题
第12段中,作者通过中外诗文中的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中心句是: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
解析本段结构
秋的深味
秋士
《秋声赋》《赤壁赋》
秋的歌颂与悲啼
咏秋
外国诗文
中国诗文
本段议论从喻理的角度,从古今中外文人“咏秋”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揭示赞颂自然之秋的人文意蕴,进一步突出故都秋味的深刻隽永。
课题
清晨,端一杯浓茶
白鸽绕着青天
飞来了又飞去了
槐叶下一丝一丝的日光
将落寞洒向牵牛的蓝朵
稀疏的尖草
把影子拉得悠长悠长
昨夜的西风
摇落了一地的槐蕊
细细软软的沉寂我的心
秋蝉衰弱的残声
似乎
在告白着什么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咬一支烟管
桥头树底
去感受人生的苍凉吧
那满树的枣子
淡绿微黄
红了又落了
试用诗的语言品味故都秋的深味
让我们来学学元代的马致远,写曲《天净沙·秋思》怎么样?
《天净沙·秋思》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仿写)
浓茶小院破屋,
碧天鸽声秋雨,衰草寒蝉枣树。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一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让我们一起来寻找,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热爱之情。
赏析本文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用中国古典诗词融情于景、以景显情的手法,创造意象真切典型、情味含蓄隽永的“意境”。(3-11)
虚实相生
用中国古典诗词以虚衬实、运虚入实的手法,在正面写景抒情之外,运用侧面烘托、对比联想、议论深化的表现手法开拓或升华意境的思想情感内涵。(2、12、13)
此外,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似淡实腴,修辞自然而讲究。
【诗歌中的秋天】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