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五]《物种起源绪论》随堂训练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必修五]《物种起源绪论》随堂训练教师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26 13:5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①栖息( ) ②诱使( ) ③信赖( ) ④慷慨( )
⑤狭隘( ) ⑥槲寄虫( ) ⑦胚胎( ) ⑧趋向( )
答案:①qī②yòu③lài④kǎi⑤ài⑥hú⑦tāi⑧qū
2.选出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句( )
 A.他们给我以荣誊,认为可以把我的原稿中的若干提要和华莱斯先生的优秀论文同时发表。
 B.我极抱歉的是,由于篇副的限制,我不能对于那些慷慨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谢意,其中有些是不相识的。
 C.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冒昧的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D.但是很不幸,我只能把这个问题讲得十分简单,因为如果要把它好好地讲起来,必需举出大量的事实。
解析:A.誊—誉,B. 副—幅,D. 需—须。
答案:C
3.解释下列词语。
①审慎:
②窜入:
③传布:
④习性:
答案:①周密而谨慎②文中指毫无察觉地进入的意思③广泛散布④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或社会环境下养成的特性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 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的下结论。
② 说这种寄生虫的构造,以及它与其它树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③ 世界上无数生物在许多以往地质时代里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道的就更少了。
A.因为 如果 对于 B.为了 虽然 对于
C.为了 如果 关于 D.因为 虽然 关于
解析:为了,表目的;因为,表原因。如果,表假设关系;虽然,表转折关系。关于,引进某种动作做行为的关系者;对于,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
答案:C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永远的丰碑”记录着烈士们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凭着坚强的信念和________的意志,坚持斗争不动摇的英雄事迹。
 ②夜读的________是那么富有情趣,那么亲切温馨,怪不得前辈文人们念念不忘,所论读书的篇章中时时提到“夜读”的情景,让后来人遥想追思不已。
 ③荣誉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社会心理。每当谁做了有利于公众的事,社会往往理所当然地给谁以肯定和称颂,谁就________赢得荣誉。
 A.坚忍  况味  因此   B.坚韧  况味  可能
 C.坚忍  滋味  可能   D.坚韧  滋味  因此
解析:“坚韧“指坚固而有韧性,重在不间断;而“坚忍”指的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重在不动摇。/况味:境况和情味。滋味:味道;比喻某种感受。/因此:因为这个。可能:也许,或许。
答案:A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假设我们要拿着“一个主义”的尺度来衡量人才,那我就敬谢不敏,实在连一打也找不到。
 B.阿尔及利亚常驻联合国代表说,联合国“生病”了,需要对症下药,但秘书长的改革报告,以任何标准判断,既不对症,也不是众所期望的灵丹妙药。
 C.岳麓区开办了长沙第一家打工子弟学校,招收了280名新生,但这对6万多名打工子弟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D.遭受地震海啸的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实武牙市,整个城市一度人去楼空。近日,居民们陆续返回家园,这座海棠城市开始故态复萌,恢复昔日的生活景象。
解析:D项:“故态复萌”,旧日的习气或老毛病重新出现。含贬义。感彩不当。 A项: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B项:灵丹妙药,灵验有效的好药,也作灵丹圣药,喻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好方法。C杯水车薪,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答案:D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一个时代的先进文化,总是在推动历史进步中展示巨大力量,先秦诸子的学说,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一篇《共产党宣言》,开辟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
B.舞剧《霸王别姬》以项羽、刘邦、虞姬为主线,以《十面埋伏》、《鸿门宴》、《楚河汉界》、《四面楚歌》等家喻户晓的故事作背景,重新谱写了一曲爱情之歌。
C.《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工作启动后,法律对“撞了白撞”究竟持何态度,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D.2003年是多事的一年:先是一种尚未为人类所知的SARS病毒突如其来;紧接着南方历史上百年不遇的洪水又肆虐为害。
解析:A“力量”后可改为句号;也可改为冒号,改冒号时,“意义”后的句号应改为分号。B后四个书名号应改为双引号D分号改为逗号。
答案:C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发展没有终点,实践不会终结,因此思想解放也不会一劳永逸,难道我们能否认这不是真理吗?
B.大约在西汉时期,我们祖先就开始使用仪器进行气象观测了,但那时比较简单。
C.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能力,不仅是学生安全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D.凝视着老人慈祥的笑容,又把我的思绪带回到半个世纪前的清华园。
解析:A多重否定不当;B表意不明,是“仪器”简单还是“观测”简单,没有说清楚;D无主语,后一分句可改为“我的思绪又被带回……”。
答案:C
二、剖析精彩文段
(一)阅读下文,完成9-11题。
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本书以后几章将要叙述这些事实。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经过了五年的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从那时候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草率地下结论。
9.文中加点的“当时”应该指 年,“现在”指 年;“这个问题”指的是

解析:从词语所出的句子来看“当时”是指作者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的时候,而“现在”则是指写作此文的时候,只要通读全文就不难知道,这时候再下一段的开头就作了交代,即1859年。“这个问题”应该就是文段第三句中的问题,也就是在第一句中所谈到的“一些事实”。
答案:1844 1859 南美洲的生物分布以及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
10.从本段文字看,达尔文的科学研究经过的几个阶段是( )
A.在南美洲阶段、回国以后阶段、现在阶段
B.考察阶段、研究阶段、思考阶段、探讨阶段
C.出洋考察阶段、撰写札记阶段、充实札记阶段、继续探讨阶段
D.作考察阶段、写札记阶段、撰纲要阶段
解析:从文段所提供的一些重要阶段及其在这些阶段所作的工作,不难得出结论。
答案:C
11.作者介绍研究“物种起源”及写作《物种起源》一书的经过,目的何在?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间断。
B.告诉读者出洋考察给自己很深的印象,才引发出对问题的研究。
C.让读者了解“导言”的写作要求,必须介绍写作经过。
D.使读者知道书中的结论不是自己“轻率”得出的,而是经过严肃认真的研究得出的。
解析:关键点在于文段的最后一句,即“表明我没有轻率的下结论”,那很显然这些结论的得出是经过了认真严肃地研究的。
答案:D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的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的、正当的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檞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种划上。如果说这种寄生虫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所以,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我开始观察的时候,便觉得细心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会给了解这个难解的问题提供最良好的机会。结果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12.上文画线部分是一个单句还是一个复句?是单句,就找出句子主干;是复句,就分析概括各层大意及其关系。

解析:理解句中包含的多层含义。单句与复句的区别是:是否有两类句子成分。
答案:复句。前半句说明自然学者对事实的思考,后半句说明通过思考得出的结论。
13.从选文中可知达尔文进化论的研究对象是 ,研究的依据是
;研究的结论是 。
解析: 只要理清选文中画线句子的结构层次和主要内容,就可以筛选出答案信息。
答案:物种起源问题 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 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14.文中为了证明外部环境是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但不是惟一原因所用的论据是:
① ;
② 。
解析: 本题非常简单,主要把握文中的两个例子,并加以概括。
答案:①动物方面以啄木鸟为例②植物方面以槲寄虫为例
15.第2段中加点的“指导”一词换成“证据”会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解析: 首先要把握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同时必须关照词语在句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态度。
答案:因为本句中有“不完备”的话,所以作者只说提供“指导”,说明作者是实事求是的估价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换成“证据”,句意就变成了可以提供带规律性、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句意表达不够严谨、周密。
1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物种”是这样产生的: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
B.作者认为生物的变异未达到完善的地步,仍然难以令人满意。
C.作者认为生物的种演变而来的理论往往令人难以满意,主要是因为一般的自然学者相信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是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
D.作者认为研究物种变异的原因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入手,是比较科学的方法。
E.作者认为被一般自然学者所忽略的研究方法往往价值重大,这也是作者在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
解析:B.“难以令人满意”在文中没有一句,也不符合作者的观点;C.作者说一般的自然学者的观点“从狭隘的意义上讲”,也是正确的;E.一般自然学者所忽略的是研究的对象。
答案:AD
3.综合拓展提升
(一)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17—20题。
  “指甲速度”何以引发9级地震
2004年12月6日一场9级大地震激起冲天海啸,扑向东南亚、南亚、非洲12国,波及印度洋东、北、西侧海岸,造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啸大劫难。人们不禁要问, 这一近40年不定期最强烈的地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位于苏门答腊岛西南岸外的地震震中恰好处在欧亚板块的南缘,印度洋板块(澳大利亚板块)沿印度洋东北缘的爪哇海沟俯冲于苏门答腊、爪哇等岛屿之下其下潜速度稍快,约为6厘米/年,照理不会惹是生非。其实,地球上海沟俯冲带的性质并非千篇一律,有的海沟俯冲带,如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板块在此比较顺利地下插至西面的菲律宾海板之下,这里就很少发生强烈地震;而苏门答腊西南缘海沟俯带的“脾气”却大不一样。印度洋板块向北偏东方向斜插下去,它与上覆的欧亚板块之间的接触带是一条向东北方向倾斜的巨型断层带。如果二板块沿这条断层自由地缓缓滑动,本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不幸的是,在深5~50公里的一段断层带,上下两侧板块紧紧地耦合在一起;尽管印度洋板块缓慢下潜,但这一段被称为发震带的断层却被死死卡住了。断层上方的苏门答腊西南缘一带在北移的印度洋板块挤压下,年复一年,积聚起越来越大的应变能,以至于上覆板块前缘受力向下牵引而弯曲拱起。当应变能积累、岩石弯曲程度增大到岩石无法承受时,这段被锁住的断层终于突然断开,发生错动,苏门答腊西南缘地块反弹回到原来的位置,这就意味着一场可怕地震的降临。
有学者提出,在这次地震中,苏门答腊西南缘的小岛可能向西南方向移动了20米。若以6厘米/年的板块俯冲速率计算,这一段发震断层已闭锁了300多年,而在强震的刹那间却完成了300多年的板块移动量。积聚了300多年的能量,在地震瞬间释放出来,难怪它会使整个地球颤抖起来,甚至使地球自转稍稍变快,使地轴有所倾斜。而最可怕的是,这一断层的突然断裂,导致上千公里长的海底发生强烈的错动,就像一支巨手在浴缸底部猛烈地搅动,终使印度洋掀起滔天巨浪,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尽管人们对苏门答腊西南缘这类俯冲逆断层型地震的发生过程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及各种大地测量手段又可以对板块的移动作出定量的监测,但迄今为止,对于发震断层处弹性应变能积累到何时才突然释放(即发生地震),依然是难以预测的。
在北美板块西缘、加拿大与美国交界地区,太平洋东北部的胡安?德富卡板块向东俯冲于北美板块之下。上世纪90年代,通过大地测量业已发现这里的地面正处于弯曲拱起、积累应变状态,地震学家早在数年前已警告说,在温哥华、西雅图附近地区,一场大地震正日益迫近。但研究者尚无法提出地震发生的确切时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大地震发生的时间推得越晚,积蓄的能量就越大,不但地震发生的几率增加了,而且所发生地震的强烈程度也将更大(最近已有学者再度发生警告)。
一项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新一轮大洋钻探计划已经作出战略部署,将选择一列板块俯冲带,从海底打一口深钻井,直抵发震断层带,同时在钻井内设置传感器,以长期监测发震带的动态,这对于了解板块间如何耦合,地震如何发生,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节选《文汇报。科技文摘》第547期 作者 金性春)
17.下列对造成印度洋大地震直接原因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印度洋板块沿印度洋东北缘的爪哇海沟俯冲到印尼苏门答腊、爪哇等岛屿之下。
B.太平洋板块沿马里亚纳海沟插至菲律宾海板块之下。
C.沿着一条向东北方向倾斜的断层带,印度洋板块向北偏东方向自由、缓慢地滑行到欧亚板块之下。
D.印度洋板块在下潜中与欧亚板块紧相耦合并被死死卡住,造成前缘弯曲拱起。
解析:判断依据见第二段倒数1、2、3、5四句。
答案:D
18.下列对引发印度洋大海啸直接原因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在强震的刹那间完成了300多年的板块移动量。
B.地球稍稍加快了自转速度,地轴有所倾斜。
C.海底断层的断裂,错动,使苏门答腊西南缘地板反弹回原来的位置。
D.积聚了300多年的能量,刹那间释放了出来。
解析:B项虽为地震的后果,但不会直接引发海啸。
答案:B
1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海沟俯冲带的性质是不完全相同的,马里亚纳海沟,就很少发生地震。
B.此次地震发生前,人们对地震的发生过程是有一定的认识且对板块的移动作出过定量的监测的。
C.从大地测量的结果可知,在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地区,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在增大。
D.如果从海底打一口直抵断层带的深钻井,并在井内设置传感器,可以长期监测发震带的动态。
解析:A项依据在第二段第二句,原文为“强烈地震”;B项依据在第四段第一句,原文为“可以对板块的移动作出定量的监测”,“作出过”有误;D项依据在最后一段,原文为“发震断层带”。
答案:C
2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断层带两侧板块的耦合,卡住,将使应变能的积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地震。
B.一旦全球定位系统更加完善,各种大地测量手段能对板块移动作出定量的监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将是可以预测的。
C.如果印度洋板块在缓慢下潜时,没有在苏门答腊西南缘一带被卡住,就不会发生地震。
D.发震带动态的长期监测,对于了解板块间如何耦合和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将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解析: B项依据在第四段最后一句,原文为“难以预测”;C项依据在第二段最后一句,不会发生强震并非不会发生地震;D项依据在最后一段,“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有误。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