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及基本规律。
过程与方法 1. 在探究实验中亲历观察与思考、设计方案、采集和处理数据、归纳结论等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与过程。 2. 采用直观化、叠加和排序等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共享及处理,进而归纳发现物理规律,凸显实验数据的科学处理方法。 3.在手脑并用的探究中成长经验,自主发现和感悟;在交流评价中领悟科学方法,提升思维品质;养成重实践、勤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白纸呈像”活动引入,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自主“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中体会发现的喜悦与成功的乐趣;在经验的成长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质疑、求真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及处理 优化探究实验,重视数据处理,自主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及突破 使用F型光源、数据直观化、化繁为简,逐步深入
教 法 “基于经验,思辨悟理”——“思辨型物理教学”
教具媒体 凸透镜、白纸、光具座、光屏、F型光源、彩色磁吸、多媒体等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事实呈现 白纸呈像 3min 学生活动1:迅速辨别桌上的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学生活动2:用凸透镜去靠近一张竖直放置的白纸。(纸面向窗) 问:凸透镜成什么像由何决定? 激趣设疑,引入课题。 学生先看到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又发现它还能成倒立缩小的像。那么,凸透镜成什么像与什么有关呢 (顺畅引出物距决定成像情况的猜想)
2.经验生长 初探:找像 7 min 学生在光具座上用“F”字形LED发光体尝试找到最清晰的像,并会判断像相对于物是放大还是缩小。(告知F字实际高为3cm) 解决三大问题: 1.物、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要同高。 2.怎样才算找到清晰的像,来回移。 3.哪个是物距、像距,怎么测?怎样判断像放大缩小?(比较物高像高)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2.经验生长 再探: 成像测距 10 min 1.成缩小像:学生二人一组,改变物距,寻找光屏上成缩小像的情况,至少记录二组物距、像距值及像的特征。 2.成放大像:要求同上。 1.学生改变物距,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记录相关数据。 2.体会物距变化时像距的变化及像的变化。因每组学生记录数据有限,采取全班数据共享的办法。
3.思辨悟理 分析数据 寻找规律 20 min 一、共享并展示数据 1.请4-5组学生用两色磁吸在黑板上画的主光轴上表示物和像的位置,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汇总; 2.请学生同时将物距、像距输入excel表中。 二、分析并寻找规律 1.用磁吸直观形象表示物和像,用图形化的方式分析数据,寻找规律。(此处放慢速度,凸现归纳中的思维过程) 2.磁吸虽然简便直观,图形化后区间很明显;但是物距和像距数值变化的规律不太明显。(用excel的排序功能,初步领略信息化手段的优势) 三、课件小结动态展示 1.用虚拟实验动态展示凸透镜成像情况。 2.总结出三个区间二个点和动态变化的成像规律。 1.用磁吸表示物和像的位置(黄色为缩小像,绿色为放大像),用类似于投影片叠加的方式实现数据共享;形象直观,启发学生找出物像的对应区域及规律,同时引出猜想:能不能成等大的像呢?如果有可能会在物距多大处? 2.对学生提出的20cm处成等大实像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马上做实验)并启发学生将物距20cm和凸透镜的焦距(f=10cm)联系起来;在学生将成等大实像的条件修正为u=2f后,要求学生马上用f=5cm的凸透镜进行验证。(事先将f=5cm凸透镜放在学生课桌内) 3.将输入excel表格中的数据按物距排序,分析物距和像距的变化规律。 4.成虚像环节,当物距小于焦距时不成实像,有没有可能成虚像?启发学生联系本课开头放大镜的实例,再拿掉光屏两边看,找一找。 5.回顾实验,将学生实验中各点成像的断续的实验片段和感性认识连贯成动态连续的过程,有助于整体把握成像规律。
4.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 5 min 1.播放视频:箭头逆转。 2.问学生观看感受,这是真的吗 想不想验证一下 (提供二个烧杯和水、白纸) 3.你做成功了吗 为什么有的同学不成功? 这一奇妙现象和我们今天所学知识有关吗?如何解释 学以致用,拓展提升。 1.实验原理基于本课,高于本课; 2.思辨性趣味实验,提升思辨力; 3.可以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回家做趣味实验的过程中继续展开研究。
作 业 补充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