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检查我的基础
1. 选出注音全正确的一组
A.醴酪(lào) 贮(zhù)藏 紫绡(xiāo) 萌蘖(niè)
B.红缯(céng) 祠(cí)堂 莹(yíng)白 宠(chǒng)幸
C.龟(guī)裂 渣滓(zǐ) 耀(yào)眼 绚丽(xuàn)
D.壳(ké)面 记载(zǎi) 绛(xiáng)囊 混(hùn)和
解析:B.缯—zēng ;C.龟—jūn;D.绛—jiàng
答案:A
2.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荔枝呈心脏形、卵园形或园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 )
(2)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璧的白色薄膜。( )
(3)现代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蜕化了。( )
(4)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线。( )
(5)我国幅园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 )
答案:(1)园—圆 (2)璧—壁 (3)蜕—退 (4)线—限 (5)园—员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_,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2)布莱尔将于晚些时候 女皇,为组成新一届内阁做准备。
(3)防止非典和禽流感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 那些危及公众安全的事件,不交底 乱交底,都会使公众心里没底。
A.终止 觐见 对于 或
B.中止 觐见 关于 或
C.终止 进见 对于 和
D.中止 进见 关于 和
解析: “中止”(做事)中途停止,“终止”结束;停止,合乎语境;“觐见”专指会见君主,此处应用“觐见”;“关于”强调的是范围,“对于”突出了关注的对象;“和”是两种情况同时出现,“或”则是二者任择其一。
答案:A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10月12号上午,记者赶到“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现场,耳濡目染了许多平凡而动人的故事。
B.作为高中学生,应遵守中学生的一切规章制度,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名不虚传的中学生。
C.尽管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都很难让人满意,但瑕不掩瑜,它的音乐仍深得观众喜爱。
D.连续的暴雨,造成河道水位猛涨,昨天,省里来电,要求沿河各级部门,严阵以待,防患未然。
解析:A.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应换成“耳闻目睹”;B.名不虚传:传出的名声不是虚假的,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改为“名副其实”;C.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
答案:D
5.选择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项( )
A.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B.明代徐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C.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此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
D.赵佶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
解析:A.第一个逗号改为冒号;B.最后一个都号放在引号外;D.第一个句号放在引号内。
答案:C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目前,少数政府网站变成花架子的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只为赶时髦,仓促间“跟风上网”。而网络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
B.美国抛出的人权报告充满了颠倒是非、隐瞒和捏造事实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恶毒污蔑和深刻仇恨。
C.通过对变异和正常老鼠大脑及行为的比较,科学家就可以确定那些被破坏的基因所具有的作用。
D.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加强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基础理论研究。
解析:A.“少数”与“普遍”相矛盾;B.“事实”后加“的内容”;D.“加强”与“水平”、“提高”与“研究”均不能搭配。
答案:C
7.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指出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
⑴飞焰欲横天
答
⑵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答
⑶红云几万重
答
⑷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答
⑸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答
⑹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答
⑺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答
答案:⑴荔枝成熟时的颜色⑵荔枝壳膜的形状和颜色⑶果实成熟时荔枝林的颜色和形态⑷荔枝不耐贮藏⑸古代历史上移栽荔枝的情形⑹唐玄宗时以飞马运荔枝供宫中享用的情形⑺古人对荔枝美味的赞颂
8.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文中运用了引用、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B.本文先写荔枝外部形态,接写荔枝的果实内部,最后介绍荔枝的生产情况。
C.文中在用数字说明事物时,运用了“通常”“往往”等副词。如“(荔枝)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等,这些副词不可或缺,它表明还有例外的或还有少数不是这样的情况。
D.“荔枝花多,花期有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这是一个单句,主谓短语“荔枝花多,花期有长”做全句的主语。
解析:D项应该是一个并列复句
答案:D
二、剖析精彩文段
(一)阅读下文,完成9-11题。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上大而下稍小。蒂部略凸,周围稍稍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下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有细长如指形的“龙牙”,有圆小如珠的“珍珠”,这些品种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没有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所得,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者重60克,不知哪一本书记载正确。
9.以上的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荔枝的形状与大小轻重。
10.第一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怎样的?
参考答案:空间顺序
11.上面两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几种?
参考答案:举例说明、比喻说明、数字说明、引用说明
3.综合拓展提升
(一)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12—15题。
“多才多艺”的气象卫星
①如今,浩瀚的太空又多了一颗新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气象卫星在增强我国监测灾害性天气的能力、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延长预报时效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气象卫星在非气象领域也有卓越的贡献。
②我国从1985年开始研究利用气象卫星云图资料探测森林和草原火灾的方法。经过几年努力,现在,中国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可以利用卫星云图照片,随时发现热源目标,经过放大处理后,能清晰地显示出森林或草原火灾发生的位置、范围和强度。
③我国海洋渔业部门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分析鱼群活动已获得成功,使研究区当年的鱼产量比原来提高5~7倍。此外,根据气象卫星红外遥感资料与被测表面温度密切相关的原理,可以制作海水表层温度场分布的等值线图。而渔场的形成,鱼汛旺发的迟早与海水温度有关。因此,可以根据温度场的分布特征来确定或预测渔场的中心位置。这样,单是缩短渔轮在海上找鱼的航行时间,使之少费柴油一项就可以节省大量开支。
④利用气象卫星进行农作物生长的动态监测在我国已成为事实,其中包括农作物病虫害及冻害监测、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测算、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预报等。利用我国气象卫星地面站接收麦区作物光谱卫星图,能得到小麦生长的准确情报,目前已在北方11个省份应用,每年对小麦产量的预报准确率均在95%以上。
12.从全文看,本文说明的重点内容是什么?请用第①段中的原话回答。
参考答案:气象卫星在非气象领域也有卓越的贡献。
13.分别概括第②③④段所介绍的气象卫星的功能。
第②段
第③段
第④段
参考答案:利用气象卫星云图资料探测森林和草原火灾。 利用气象卫星云图资料分析鱼群活动。 利用气象卫星进行农作物生长的动态监测。
14.从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写在下面,并用着重号标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词语。
参考答案:目前已在北方11个省份应用,每年对小麦产量的预报准确率均在95%以上。
15.第④段列举的两个数据各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1)说明应用的范围广;(2)说明预报准确率高
(二)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16—18题。
海啸,大海的“呼吸”
①向池塘投入一块石头,可以产生一系列同心圆的涟漪。海啸就类似于这些涟漪,只是产生海啸的不是石头而是具有更大能量的地理运动,如海底山体滑坡,海洋岛屿的塌陷,火山爆发,地震等都有可能引起海啸。
②到目前为止,引起海啸最常见的原因是海底地震。’海底地震通常发生在消亡地带,这里是新的板块产生、旧的板块消亡的地方。当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的边缘相互卡住时,就会慢慢积聚能量。当两个板块互相分开后,由于能量突然释放就会造成海底断裂,部分海底上升,部分海底下沉。海底地壳的强烈运动搅动了海水,使海面上涌起巨大的波浪,海啸也就诞生了。2004年岁末,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洲板块的交接处由于相互挤压,——引发了里氏9级地震,板块垂直位移达10米,将巨量海水排出海床,引起巨大的搅动,将海浪推出数千千米,造成印度洋海岸8国超过17万人死亡。
③在广阔的海洋里,海啸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50千米,几乎是喷气式飞机的速度。但是当你从飞机的舷窗向下望去时,体根本就不可能把海啸和海风引起的海浪区分开来。这是因为海啸波在深海远洋中传播时,尽管波动速度很快,但波高却不是很大,一般只有几米,且每个波峰之间大约间隔数百千米。轮船上的旅客很害怕海啸经过,其实在远离海岸的大洋中行驶的船即使遭遇海啸也只会轻微地摇晃。因为海啸的波浪动量很大,所以海啸在穿过很长的距离后损失的能量相对来说就很小。1960年发生在智利海岸线上的地震引起的海啸,在花了22小时穿过了16000千米的距离到达日本海岸后,“雄风不减”的巨浪仍然使停泊在港湾的船只和沿岸的各种建筑设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④海啸即将袭来时,大海先来一次“深呼吸”,海水迅速退落,数十分钟之后,海水又骤然上涨。当海啸抵达海岸的时候,由于那里海底比较浅,海啸的速度被迫减慢,同时海浪像手风琴一样折叠起来,形成一座巨大的“水墙”,可以达到几十米高。最后,呼啸着的巨浪以摧枯拉朽之势占领海滩,猛扑陆地,涌入城市。
⑤当海啸形成之后就没有办法阻止它移动了,但是仍然可以想办法减少其造成的损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5半成立了国际海啸情报中心(这个机构着重关注环大平洋国家),日本政府投资了数十亿日元修建海啸防御工程(例如修建混凝土高墙以抵消海啸波浪的冲击力);日本和美国都有海啸报警系统。在日本和美国,海啸报警系统的基础是地震检波仪。当检测到海底出现大的、浅的地震时,就可能出现海啸。但是这个方法并不是很准确,常常会发出错误的警告,殴为并不是每次地震都会引起海啸。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海啸报警装置被换成了安放在海底的压力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检测到在其上路过的轻微的海啸。日本和美国都相继在其海岸线卞沿着电境线放置了一系列海底压力传感器,当这些传感器检测到海啸时,安放在旁边的浮标就全通过卫星将信号传刭海岸上。
⑥尽管像引发印度洋大海啸那样的地震日前仍无法预测,但地震监测系统却可以计算它们的强度和位置,便于地震学家预告哪些地方可能遭到海啸袭击。由于地震波在地球上的传播速度大于海潮在海上推进的速度,这样的系统可在海啸发生前几小时发出警报。1993年当海啸袭击日本海岸的时候,听到报警之后人们就迅速离开了家,转移到高山上去了。这次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的里氏9级地震是40年来最大的地震,美国大平洋海啸警报中心测出这次海底地震并试图发出海啸警告,但是该地区没有官方报警系统。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夏威夷中心主任查尔斯·麦克里里说:“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但我们无法同那个地方的任何人取得联系。”
(选自《大自然探索》2005年第二期,有改动)??
16.根据原文意思,最适合填人文中第②自然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
A.亚洲板块猛烈滑落 B.印度洋板块猛烈滑落
C.印度洋板块急剧上升 D.两大板块同时急剧上升
解析:分析上下文,“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的边缘相互卡住……互相分开后,部分海底上升,部分海底下沉”是指属于大陆板块的海底上升,属于海洋板块的海底下沉,所以可知A、C、D错。
答案:B
17.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底地震发生后,地震学家可以通过地震监测系统计算它的强度和位置,从而预告哪些地方可能遭到海啸袭击。
B.几乎是喷气式飞机速度的海啸波在深海远洋中传播时,它的波高一般只有几米,每个波峰之间大约间隔数百千米。
C.海啸即将袭来时,海水会从海岸线迅速退落,波浪也变得不规则。
D.因为地震检波仪常常发出错误的警告,所以日本和美国的海啸报警系统被换成了海底压力传感器。
解析:海啸报警系统包括地震检波仪和海底压力传感器等,它的基础是地震检波仪。原文是“海啸报警装置被换成了安放在海底的压力传感器”,“装置”不等于“系统”。
答案:D
1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啸生成时,停泊在港口的船只和靠近海岸的船只应该快速驶向大海,离岸越远,安全系数就越大。
B.海啸袭来时,跑到高处和原地躲避是到目前为止最有效的对抗海啸的两个办法。
C.海底地震都发生在消亡地带,因为这里是新的板块产生、旧的板块消亡的地方。
D.如果印度洋周围的国家有海啸报警系统,那么这次海啸将不可能发生。
解析:据“其实在远离海岸的大洋中行驶的船即使遭遇海啸也只会轻微地摇晃”、“使停泊在港湾的船只和沿岸的各种建筑设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可知A项对。有同学可能句“修建混凝土高墙以抵消海啸波浪的冲击力”择B项,但对大海啸来说,这种方法没有用,只能尽力跑到安全处,“躲避于混凝土高墙后”错。C项,原文为“海底地震通常发生在消亡地带”,“当检测到海底出现大的、浅的地震时,就可能出现海啸”,题目表述错在“都”“就会”的绝对化上。D项,海啸生成后,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削弱它,报警系统只能减少损失,不能说“海啸将不太可能发生”。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