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3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3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6 11:2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你们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这个朝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重大的影响呢?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新知导入
导入新课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录
一、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二、交往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三、交融中的发展——华夏混一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练习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8万守军打败的呢 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
当粗犷豪放的草原游牧文明遭遇崇尚礼仪的中原农耕文明,自然产生了激烈而痛苦的文化碰撞与融合。
——纪录片《中国通史》
民族的融合之路由此开始
时间
作战双方
兵力对比
结果
影响
东晋大败前秦
383年
前秦─东晋
80万VS8万
以少胜多
1.阅读课本93-94页,自主归纳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
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2.阅读课本并结合材料思考,前秦失败的原因
材料1 苻融指出:“我数战,兵疲将倦,有惮敌之意”,当时没有灭晋的可能。他还哭着说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鲜卑人、羯人、羌人布满在长安附近一带,他们都是苻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关中将会发生极大的危险。
——王仲牟《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2:猛(王猛)曰: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但为华夏正统),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五》
两则材料中苻融和王猛的共同认识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课本和材料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共同认识:暂时不能攻打东晋;鲜卑、羌人是前秦内部的隐患;这反映当时民族矛盾较为尖锐,前秦内部统治不稳定。
失败的原因:(1)苻坚骄傲轻敌,(2)前秦战线太长,军士疲惫,(3)东晋内部团结,(4)当时民族矛盾尖锐,前秦内部不稳定,且遭到南方的坚强抵抗
民族融合之路艰难而痛苦
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
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
鲜卑族发源于我国的东北大兴安岭地区。魏晋时期开始内迁到辽宁和内蒙古河套地区。鲜卑族分为好几个部落,他们相继建立了政权。前秦瓦解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把国号改为“魏”,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十六国以来的割据局面。
2.北魏的统治危机
阅读课本94页,结合材料分析北魏的统治面临怎样的危机?
材料3 作为外来民族,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矛盾重重。鲜卑族在建立北魏政权过程中,保留了很多原始的民族习惯和风俗,民风朴实粗野,容易与相对先进发达的汉族爆发矛盾和冲突。入主中原后,北魏依然对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采取民族歧视政策,推行了很多民族压迫措施。比如作战时驱赶各族人民在前面冲锋,充当炮灰。
——孙淑松《时代对孝文帝的考验,化危为机观历史之四》
材料4 在前近代中国人看来,所谓“华夷之辨”表面上是族类或种族的差异,实则为文化差异,华夏民族的文化归属感超越了它的政治的或族类的归属感。……如果能够坚持“用夷变夏”文化策略,那么从政治上接受蛮夷统治是可以的。
——姚大力:《北方民族史十论》
民族矛盾重重
在古代“华夷有别”观念下,华夏民族的认同对象是什么?
认同中国(华夏)文化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统一了北方,但是内部民族矛盾重重,不利于北魏的统治。
(2)孝文帝其人
拓跋宏(467年~499年),汉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由冯太后抚养长大。在冯太后的长期严格教育和直接影响下,他熟读儒家经义,精通汉文化。
3.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改革措施
材料5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书·任城王传》
材料6:秦汉以来,北部的两个文化中心,一是长安,一是洛阳。北方汉人士族并不以江左政权为依归,并不向往南朝。洛阳为东汉、魏、晋故都,……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当然,但是定鼎嵩洛,不搞汉化也不行。孝文帝迁都洛阳,厉行汉化,其目的正在统一胡汉,确保北魏统治。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迁都洛阳
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平城地处偏远,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吸收汉文化,而迁都洛阳有利于统一胡汉,巩固北魏统治。
打破民族地域,促进民族互动、交融。
3.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改革措施
材料7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魏书 咸阳王禧传》
材料8 他(孝文帝)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姓通婚,带头迎娶了北方汉族士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之女。
——许斌:《中国历史教学设计与指导》
说汉语
联汉姻
穿汉服
改汉姓
孝文帝改汉姓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1.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措施
3.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改革措施(小结)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改革影响:
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材料9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般阜。
——[北魏]杨衒之著:《洛阳伽蓝记》
材料中孝文帝改革的目的达到了吗?能否从材料中找到依据?
魏晋砖画(吃烧烤)
宽袍大袖的鲜卑贵族
《龙门二十品》 北魏
魏晋砖画农耕图
魏晋砖画汉族妇女煎饼图
以上说明北方地区出现了什么现象?
民族大交融
生产(经济)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耕;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少数民族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
民族心理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政治方面
生活习俗
饮食、服装、用具等相互影响。
材料10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根据材料请思考,北方民族大交融有怎样的影响?
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11 尽管民族融合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甚至伴随着残酷的破坏和滥杀,但是痛苦的副作用磨灭不了客观上的进步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并没有彻底解决民族问题,迁至洛阳的鲜卑人已然汉化,留在北镇的鲜卑人却保持旧俗,边镇鲜卑化武人集团与洛阳汉化文官集团矛盾尖锐,引发六镇暴动,北魏分裂。但是,孝文帝改革对民族问题的解决,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俨然为隋唐一统奠定了基础。
——李龙龙:《基于问题情境的历史教学设计—以“北魏孝文帝改革——融合与统一”为例》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孝文帝的改革?
从消极上来看,改革导致北魏内部的分裂;
从积极上来看,改革解决了民族问题,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习近平在 2019 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洛阳迁到平城。
2、孝文帝在实行汉化的过程中,带头将自己的姓氏由“拓跋”改姓“陆”。
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交融。
判断: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王莽改制 D、北魏孝文帝改革
C
B
D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B.增加财政收入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
5、下列对于民族融合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民族界限逐渐缩小
B.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逐渐趋同
C.在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融合
D.少数民族都变成汉族
C
D
7、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下列措施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①采用汉姓②穿汉服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④同汉人通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