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检查我的基础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逶迤( )⑵斑斓( )⑶匍匐( )⑷慵懒( )
⑸蓑鲉( )⑹婆娑( )⑺酝酿( )⑻妊娠( )
答案:⑴wēi yǐ⑵bānlán⑶púfú⑷yōnglǎn⑸suō yóu⑹pósuō⑺yùnniàng⑻rènshēn
2.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无论静止还是游动,斑纹加重了观察者的视觉浑乱。( )
(2)瓢虫排布的圆点。鹰隼翅翌上深浅交替的羽色。( )
(3)昆虫身怀非凡的拟态本领,把生存环境以极其精堪的写实笔法复述出来,伪装成枯叶、竹节或花朵,甚至伪造上面的破损和虫斑。( )
(4)我们容易忽略,善恶之间也在秘密地接攘,而且离这条交集地带最远的善将最早被消灭。( )
(5)镰刀的孤弧光闪过,庄稼留下短小尖利的根茬──这就是丰收。( )
答案:(1)浑—混 (2)翌—翼 (3)堪—湛 (4)攘—壤 (5)孤—弧
3.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考生在考试时遇到一时拿不准的题目,不要紧张,要冷静思考,仔细___,认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那青青的嫩竹,或一两株临窗,或三五丛傍水,为生活平添许多情趣。郁郁葱葱的万竿碧竹,更透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______。
③如果生命中只有鲜花和奖杯,而没有挫折和痛苦,那么这种人生_____ 显得太单薄了。
A.琢磨 ? 忘怀 ? 未免 ? ? B.琢磨 ? 释怀 ? 不免
C.捉摸 ? 释怀 ? 不免 ? ? D.捉摸 ? 忘怀 ? 未免
解析:“琢磨”是指反思、思索、考虑。“捉摸”是指猜测、预料。 “忘怀”是指忘记;“释怀”是指人内心某种情绪或感情的消解;“未免”表示委婉的否定,含有不赞成、不以为然之意。“不免”表示客观上免不了,难以避免。
答案:A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假设我们要拿着“一个主义”的尺度来衡量人才,那我就敬谢不敏,实在连一打也找不到。
B.阿尔及利亚常驻联合国代表说,联合国“生病”了,需要对症下药,但秘书长的改革报告,以任何标准判断,既不对症,也不是众所期望的灵丹妙药。
C.岳麓区开办了长沙第一家打工子弟学校,招收了280名新生,但这对6万多名打工子弟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D.遭受地震海啸的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实武牙市,整个城市一度人去楼空。近日,居民们陆续返回家园,这座海棠城市开始故态复萌,恢复昔日的生活景象。
解析:D项:“故态复萌”,旧日的习气或老毛病重新出现。含贬义。感彩不当。 A项: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B项:灵丹妙药,灵验有效的好药,也作灵丹圣药,喻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好方法。C杯水车薪,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答案:D
5.选择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项( )
A.蛇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充当寓言家,同时,它也是个生活中的几何爱好者:盘踞时螺旋上升的圆,沙漠中它的S形移动,草丛里的蛇像一条线那样笔直地滑入深处。
B.匍匐在地,很容易被人们的平视习惯所忽略──蛇悄无声息地接近,而它的攻击目标毫无察觉。秘密的接近方式以及随后而来的缠绕,让人想起和阴谋、危险、罪恶有关的东西。
C.我发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的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
D.我们还会发现肉食者与素食者之间一个有趣的差别:素食者的眼睛长在头部的两侧,如兔、羊、鹿、牛。而肉食者的眼睛处于同一个平面,像狮、虎、狼、豹。
解析:A.“S”应加引号;C.第一个句号改为冒号,领起;D.第一个句号改为分号,表并列且都属于“差别”。
答案:B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天安门广场等7个景点,已被定为北京首批红色旅游景点。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方泽华给予了否认。
B.保护水资源,并加强水资源的开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项增强创新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举措。
C.这次金融改革,围绕着“形成一个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而展开。
D.后期桐城派,主要是指出自吴汝纶门下,活跃在19世纪末年、20世纪初年,以桐城义法相号召的古文创作。
解析: A.照应失当,“是否”与“给予了否认”是两面对一面。 B.多项定语语序不当,当为“是一项增强创新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D.搭配不当,“古文创作”改为“古文创作群体”。
答案:C
7.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⑴身体柔软而富于弹性,蛇的嘴几乎可以碰触到自己体表的任意部分,它可以慵懒地枕在自己波斯地毯般复杂的花纹上度过悠长的午后。( )
⑵因为没有四肢的阻碍,蛇反而可以深入别的动物无法涉足的领域;明亮的歌喉和绚美的羽毛,将消失于蛇像地狱那样狭长而腥臭的肠胃。( )
⑶当梅花鹿群走过,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园;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岗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 )
答案:⑴拟人⑵借代、比喻⑶比喻、拟人
8.选出与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 ,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
A.大约怕惊走了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
B.大约怕惊走了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那么做
C.他没有这么做,大约怕惊走了游荡试探在鱼钩边的鱼
D.他没有那么做,大约怕惊走了游荡试探在鱼钩边的鱼
解析:要考虑时间和前后文的协调一致。
答案:A
9.周晓枫,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做过八年儿童文学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出版社,《十月》杂志副主编。出版过散文集《上帝的隐语》、《 》、《 》、《斑纹-兽皮上的地图》。曾获 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
答案:鸟群 收藏-时光的魔法书 冯牧
二、剖析精彩文段
(一)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
与人类同步结束伊甸园幸福时光的受难者是蛇,只因说出一个真相,蛇失去了迷人的翅膀。灾难不止于此,没有四肢,没有声带,没有听力,没有良好的视力……从此,这终日与尘土为伍、因残疾而匍匐的先知,累积了对天堂的仇恨──蛇最感兴趣的食物是鸟:那些唯一能够来往天堂的飞翔使者。它伺机偷袭,洗劫巢穴,吞食幼鸟和蛋卵。因为没有四肢的阻碍,蛇反而可以深入别的动物无法涉足的领域;明亮的歌喉和绚美的羽毛,将消失于蛇像地狱那样狭长而腥臭的肠胃。
10.简要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蛇最感兴趣的食物是鸟。
11.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神话传说,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个关于蛇的神话传说不但揭示了上文所谈到的蛇之所以有这样的生理特点的原因,也交待了它为什么最喜欢的食物是鸟。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也含有对蛇的同情。
12.最后一句比喻写出了在作者对蛇的什么态度?
参考答案:对蛇的厌恶和批判。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
大型肉食动物往往闲散而沉着,弱小的食草动物灵敏又胆怯,这是生存的必然要求。我们还会发现肉食者与素食者之间一个有趣的差别:素食者的眼睛长在头部的两侧,如兔、羊、鹿、牛;而肉食者的眼睛处于同一个平面,像狮、虎、狼、豹。其实生物学上的解释非常简单:一个为了聚焦瞄准猎物,一个为了视野开阔便于及早发现天敌并在奔逃时选取路线。一头鹿的衰老是幸福的,意味无数次的成功脱逃,意味着无数次另一头鹿作为替身去死──深水晶的柔顺的眼睛逐渐闭合,缀满梅花图案的工艺的身体被自己的鲜血浸透。当梅花鹿群走过,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园;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岗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质疑“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是否同时失慎地揭示出个体的贫弱。面对迫近的死亡,鹿群之间既相互掩护又相互推托。世界旷大,它的栅栏由猎食者的目光围就。嗜血的胃总比啃草的牙享有更快和更愉快的消化。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
13.本段写到动物的眼睛生长的方位的差异,与“斑纹”有没有关系?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有关系。它直接说明眼睛生长在什么方位,是生存的需要,也就暗示着生物生长什么样的斑纹也是生存的需要,不同的生物的斑纹各不相同。
14.怎样理解“一头鹿的衰老是幸福的”这句话的涵义?
参考答案:说明鹿在自然界里生存的艰难,一头鹿能活到衰老而未死去,说明它经历过一次次的逃脱,一次次的侥幸,那么,这幸福里面也含有斑纹的功劳。
15.写生物的群居与独处,是否与主题脱节?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不脱节。生物生存的能力有很多,本领也有很多,弱小生物不仅有斑纹的的保护,还用群居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
16.如何理解“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一句话的涵义?
参考答案:这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道德约束不了命运,保证不了生存,尊严在暴力面前是脆弱无力的。
三.综合拓展提升
(一)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17—20题。
猫 狗
梁遇春
惭愧得很,我不单是怕狗,而且怕猫,其实我对于六合之内一切的动物都有些害怕。
怕狗这个情绪是许多人所能了解的,生出同情的。我的怕狗几乎可说是出自天性。记得从前到初等小学上课时候,就常因为恶狗当道,立刻退却,兜个大圈子,走了许多平时不敢走的僻路,结果是迟到同半天的心跳。十几年来踽踽地踯躅于这荒凉世界上,童心差不多完全消失了,而怕狗的心情仍然如旧,这不知道是不是可庆的事。
怕狗,当然是怕它咬,尤其怕被疯狗咬。但是既会无端地咬起人来,那条狗当然是疯的。猛狗是可怕的,然而听说疯狗常常现出驯良的神气,尾巴低垂夹在两腿之间。并且狗是随时可以疯起来的。所以天下的狗都是可怕的。若使一个人给疯狗咬了,据说过几天他肚子里会发出怪声,好像有小疯狗在里边叫着。这真是惊心动魄极了,最少对于神经衰弱的我是够恐怖了。
我虽然怕它,却万分鄙视它,厌恶它。缠着姨太太脚后跟的哈巴狗是用不着提的。就说那驰骋森林中的猎狗和守夜拒贼的看门狗罢!见着生客就狺狺着声势逼人,看到主子立刻伏贴贴地低首求欢,甚至于把前面两脚拱起来,别的禽兽绝没有像它这么奴性十足,总脱不了“走狗”的气味。西洋人爱狗已经是不对了,他们还有一句俗语“若使你爱我,请你也爱我的狗罢”(love me, love my dog),这真是岂有此理。人没有权利叫朋友这么滥情。不过西洋人里面也有一两个很聪明的。歌德在《浮士德》里说那个可怕的Mephistopheles注:魔鬼梅菲斯特)第一次走过浮士德的书房,是化为一条狗。因此我加倍爱念那部诗剧。
可是拿狗来比猫,可又变成个不大可怕的东西了。狗只能咬你的身体,猫却会蚕食你的灵魂!这当然是迷信,但是也很有来由。我第一次怕起猫来是念了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里面叙述一个人打死一只黑猫,此后遇了许多不幸事情而他每次在不幸事情发生的地点都看到那只猫的幻形,狞笑着。后来有一时期我喜欢念外国鬼怪故事,知道了女巫都是会变猫的,当赴撒旦狂舞会时候,个个女巫用一种油涂在身上,念念有词,就化成一只猫从屋顶飞跳去了。中国人所谓狐狸猫,也是同样变幻多端,善迷人心灵的畜生,你看,猫的脚踏地无声,猫的眼睛总是似有意识的,它永远是那么偷偷地潜行,行到你身旁、行到你心里。《亚俪斯游记》里不是说有一只猫现形于空中,微笑着。一会猫的面部不见了,光剩一个笑脸在空中。这真能道出猫的神情!它始终这么神秘,这么阴谋者,这么留一个抓不到的影子在人们心里。欧洲人相信一只猫有十条命,仿佛中国也有同样的话,这也可以证明它的精神的深刻矫健了。我每次看见猫,总怕它会发出一种魔力,把我的心染上一层颜色,留个永远不会退去的痕迹。碰到狗,我们一躲避开,什么事都没有了;遇见猫却不能这么容易预防。它根本不伤害你的身体,却要占住你的灵魂,使你丢失了人性,变成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这些事真是可怕得使我不敢去设想,每想起来,总会打寒噤。
上海是一条狗,当人站在黄浦滩闭目一想,你也许会觉得横在面前是一条恶狗。狗可以代表现实的黑暗,在上海这现实的黑暗使你步步惊心,真仿佛一条疯狗跟在背后一样。北平却是一只猫。它代表灵魂的堕落。北平这地方有一种霉气,使人们百事废弛,最好什么也不想,也不干了,只是这么蹲着呆呆地过日子。真是一只大猫将个个人的灵魂都打上黑印,万劫不复了。
若使我们睁大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世界是给猫狗平分了。现实的黑暗和灵魂的堕落霸占了一切。我愿意这片大地是个绝无人烟的荒凉世界,我又愿意我从来就未曾来到世界过。这当然只是个黄金的幻梦。
(原载《骆驼草》第17期,1990年9月1日)
17.结合文意来看,文中两处加点的“荒凉世界”,其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不相同。第②段中的“荒凉世界”,是指“给猫狗平分了”的、充满了“现实的黑暗和灵魂的堕落”的现实世界:第①段中的“荒凉世界”,是指作者意愿中的“荒无人烟”的。不存在“现实的黑暗和灵魂的堕落”的“黄金的梦幻”,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
18.文章开头说:“我不单是怕狗,而且怕猫。”从文中看,同样是“怕”,其具体内涵却又有很多差别。试结合全文分别作具体说明。
答:
参考答案:对狗的“怕”,是“怕”它伤害自己的身体,①但是,“虽然怕它,却万分鄙视它,厌恶它”,②而且可以避而远之,一躲了事;③对猫的“怕”,是“怕”它吞食自己的灵魂,④而且不“容易预防”,无法躲避,⑤使人丢失人性。
19.有人说:文中“上海是一条狗”和“北平却是一只猫”两个精妙比喻,具有“激活全篇” 的作用。它们是怎样“激活全篇”的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这两个比喻将自己对猫、狗的情感态度,扩展到对现实世界的情感态度,使文章具有了现实意义,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段8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l)荒凉世界的诅咒 ——简析《猫狗》的主题思想
(2)比较衬托的妙用 ——简析《猫狗》的表现技巧
(3)旁征博引的美丽 一一谈谈《猫狗》的写作特色
参考答案:提示:第一题论析要求:①指出主题是“荒凉世界的诅咒”;②具体(即举例并分析)说明“诅咒”的情况;③简单阐述作品的思想意义。第二题论析要求:①找水文章中的比较和衬托实例;②从修辞、表现力、感染力等角度中任选一个或几个,简单分析它们的妙用。第三题论析要求:①找出文章中引述的全部材料并简单分类;②分析它们的具体作用;③简说旁征博引对于文章表情达意和增色增效方面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