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
大家看过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吗?它是在刘慈欣作品的基础构思下重新编写的新故事,全人类带着地球一起逃难,很好地展现了人类共同面对灾难时的舍生忘死、勇于奋斗的精神。《流浪地球》是我国科幻电影辉煌的里程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刘慈欣的另一部作品《带上她的眼睛》,一起走进另一个科幻的世界。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4 带上她的眼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2.把握故事内容,体会文章将科学与幻想相结合的妙处,学习科幻小说巧妙的构思。
3.感受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习目标
刘慈欣(1963—),著名的科幻作家,其主要作品有《三体》《流浪地球》《超新星纪元》等。2015年,他凭《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该奖项。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2015年,中国科幻小说界最吸引读者眼球的作品。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本文由作者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写。20世纪末,人类已经逐渐实现了“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但对于地球内部,人们还是知之甚少,于是,作者在科学的基础上融入合理的想象写成了本文,以激励人们探索未知的领域。
知识链接
必备知识
科幻小说,全称科学幻想小说,是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并非妄想)而创作出的文艺作品。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小说”视为科幻小说的三要素。
科幻小说
点缀( ) 蒙眬( ) 闲暇( )
凸现( ) 拍摄( ) 蔚蓝( )
吟唱( ) 心有灵犀( )
必记字词
字音字形
zhuì
lóng
xián
tū
shè
wèi
yín
xī
( píng )屏幕
( bǐng )屏息
屏
( guān )桂冠
( guàn )冠军
( pō )湖泊
( bó )泊车
冠
泊
壳
( ké )外壳
(qiào )地壳
暇(xiá)闲暇
瑕(xiá )瑕疵
遐(xiá )遐迩
缀(zhuì)点缀
辍(chuò)辍学
啜(chuò)啜泣
壁(bì)壁画
璧(bì)璧玉
副(fù )一副眼镜
幅(fú)一幅画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闲暇:指空闲的时间。
蒙眬: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心有灵犀:指彼此心意相通。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
词义理解
必记字词
浏览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小姑娘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划分文章层次。
2.勾画文中描写小姑娘的语句。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
(6-24):
开端:主任让“我”带上小姑娘的“眼睛”去度假。
发展:“我”来到小姑娘起航前的地方,在草原上度假。
第一部分
(1-5):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第四部分
(46-47):
高潮、结局:“我”发现了小姑娘的真实身份,补叙地航飞船“落日六号”失事的情况。
尾声:“我”挂念小姑娘,带有无限的伤感和咏叹。
第三部分
(25-45):
“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眼睛”是一副传感眼镜。“我” 戴上它时,“我”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1. 文中的“她”是谁?“眼睛”指的是什么?它有着怎样的奇特功能?
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她”就能看到“我”所看到的一切,就像带着“她”的眼睛一样。它还能通过采集戴着它的人的脑电波,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
小说主要讲的是“我”带着一位被困地心深处无法返回地面的女领航员的眼睛(即传感眼镜)去草原度假的故事。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以“我”的经历见闻为明线,以“她”的故事回述为暗线。时间一个向前发展,一个往后推移,又同在最后交叉融合回到同一平面。
3.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设置悬念:怎么可以带别人的“眼睛”去度假呢?带的是谁的“眼晴”?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营造神秘氛围。
1.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我带上“她”的眼睛去了哪里?看到并发生了什么?
我带上“她”的眼睛去了大草原。
①看到野花,小姑娘的表现:
她突然惊叫:“呀,花,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 ”
“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
“呀, 真美! 能闻闻它吗?不, 别拔下它!”
“啊, 我也闻到了, 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
②看到小溪,小姑娘的表现:
她叫住了我说:“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
她让我把双手举在草原的微风中,直到手被吹干。
③在月光下,小姑娘的表现:
她没有回答我的话, 而是自己轻轻哼起了一首曲子, 哼了一小段后,她说:“这是德彪西的《月光》。”
3.找出草原度假时“我”和小姑娘不同的心理感受并简要分析。
“我”:①我不由笑出声来。②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③我睡眼蒙眬中很不情愿地起了床。④……那轻柔的旋律一直在我的梦中飘荡着。
她:①她沉默了,似乎连呼吸都停止了;②我又听到了她的感叹。③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④我从眼睛中听到了她轻轻的叹息声。
简要分析:
“小姑娘”在地心虽然身体被围困,心灵却是敏感的,是诗意的;而“我”在地球上,生活是灰色的,虽然身体是自由的,但精神世界是孤独寂寞的“沙漠”,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她”这个形象塑造得更成功,对读者也更具有震撼力。
4.品读小姑娘的话语,体会小姑娘的形象:
“……今后, 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 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 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 我现在已适应这里, 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 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 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 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小姑娘的形象:
①坚强、勇敢、善良、乐观。
②强烈的敬业精神 ;
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④对生养了自己的这颗星球的无限热爱。
5.怎样理解文章结尾“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 ”?
“离她都不会再远了”既是实指,小姑娘处于地核之中,“我”无论走到哪里,与她的距离都不会变远;又是虚指,指小姑娘的精神、品质彻底改变了“我”,她对“我”的影响将永远伴随着“我”,不会远离。
6.课文的第二、三部分在揭开小女孩身份的时候多处巧用伏笔和照应。试找出几处,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伏笔
“这个决定对她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
照应
这种如同生命线的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飞船里中微子通信设备的能量最后耗尽,这种联系在两个月前就中断了……
伏笔
“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你那儿很热吧?’我想起了从屏幕上看到的她那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
照应
“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伏笔
“我太怕封闭了。”
照应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
伏笔
“‘热,热得像……地狱……’”
照应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伏笔
“‘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照应
“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课文通过大量的伏笔与照应,使情节的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当谜团揭开后,读者会在恍然大悟之余,陷入深深的回味与反思。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文章记叙了一位地心领航员姑娘在与“我”度假时的种种表现及所受的不幸遭遇,赞美了那她勇敢、坚强、乐观、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品质,也赞美了广大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1.想象奇特,科学与幻想结合
这篇小说以奇特的想象记叙了“我”带着一双“眼睛”来到草原度假的故事,但也不乏科学依据,如对地心探索工程的设想,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文章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令人读时兴趣盎然,读后回味无穷。
2.构思奇特,巧设悬念和伏笔
小说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如那一支飘浮在空中失重的铅笔,小姑娘决定去“起航前去过的地方” 的艰难,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小姑娘对花草、溪水、微风的激动不已及没看到日出的遗憾等,都为下文谜底的揭开做了铺垫。
开端: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乐观向上
勇于奉献
无私无畏
发展:草原度假
高潮:发现“她”的真实身份
结局:补叙地航飞船失事经过
尾声:“我”挂念小姑娘
带上她的眼睛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推荐阅读——
①刘慈欣《朝闻道》《流浪地球》《三体》
②阿瑟·克拉克《星》
③弗诺·文奇《真名实姓》
积累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