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单元检测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单元检测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26 14: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一 单 元 单 元 检 测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运用(18分)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3分)
A.琐屑suǒxiè 醴酪lǐlào 逶迤wēiyǐ 蛊惑gǔhuò
B.胚胎pēitāi 龟裂jūnliè 慵懒yōng lǎn 妊娠rènshēn
C.纤维xiānwéi 绛囊jiàngnáng 蓑鱿suō yóu 嗜好shìhào
D.疟疾nüèjí 枕藉zhěn jí 疱疹pàozhěn 晕眩yūnxuàn
解析:枕藉—zhěnjiè
答案:D
2.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3分)( )
A.札记 诞生 日夜兼程 悄无声息
B.审慎 序幕 耸人听闻 疏疏朗朗
C.滥用 粗糙 无所适从 熟视无睹
D.恐怖 伫藏 对征下药 可歌可泣
解析:贮藏,对症下药。
答案:D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性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它物种传下来的。
B.随着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最终完成,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即序列差异)的发现以及比较基因组学、古代DNA、“食物基因组计划”、“病原与环境基因组计划(主要是致命致病原以及与之有关的人类易感性有关序列)”的推进,具有科学、经济、医学意义的主要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图都将问世。
C. 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明郭子章),“红云几万重”(宋邓肃)那样绚丽烂漫的动人景色了。
D. 当梅花鹿群走过,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园;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岗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
解析:( A第三、四、五个逗号改为顿号;B第二个括号放在引号外;D第一个句号应为逗号)
答案:C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上年同期总发行规模39.4285个亿相比,2005年增加了18%。但是从发行数量上来看,2005年比上年少了17个,那么平均发行规模同比增长了79%也不足为奇了。可见2005年发行的信托产品无论在总规模上,还是平均发行规模上都比上年同期上了一个台阶。
B.只有对自杀建立在既不自我恐惧也不自我麻痹的理性认识上,把它视为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加以应对的社会成长的烦恼,防患于未然,才可能使这一情况得以遏制。
C.对假新闻的始作俑者和相关的媒体,既没有对于商品领域假冒伪劣的那种人人喊打的声势,也没有穷追猛打的力度,往往不了了之。
D.秦刚强调,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正常的友好关系并进行正常的合作是无可奈何的。我们同美国致力于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加强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我们本着同样的精神也同其他国家开展互利合作。
解析:D项“无可奈何”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应为“无可厚非”。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次一章将考察全世界整个生物界中的“生存斗争”,那是依照几何级数高度繁生的不可避免的。
B.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产业发展的巨大导向性的意义,我想可以用规模化、序列化、信息化及医学化、产业化、人文化来归纳。
C.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应该能够改变过去那种只供少数人享受的状况了吧。
D. 多数动物不像蓑鲉的兴趣那样折中,它们只选其一:斑纹,斑块,斑点。
解析:(A成分残缺,结尾处缺少宾语的中心词“的结果”;C主谓搭配不当,“荔枝”后加“生产”;D表意不明,“其一”应为一种情况,所以“斑纹”“斑块”“斑点”前均加“要么”或“或者”)
答案:B
6.下面是某同学的一篇演讲的开头段,指出并修改其中的三处错误。(3分)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偶像(1)。在这些偶像身上,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无论是他们的个性特征、事业成就,还是他们的生活情趣、奋斗经历(2),都令人们(3)佩服敬慕、钦仰(4)并将其(5)作为自己的人生榜样,从而使他们成为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奋进的自己的“永动机”(6)。
修改:
A、将 处改为 ;
B、将 处改为 ;
C、将 处改为 。
答案:A、将(2)处改为:无论是他们的事业成就、奋斗经历,还是他们的生活情趣、个性特征;B、将(4)处改为:删去“钦仰”(或:删去“佩服敬慕”)。C、将(6)处改为:成为自己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奋进的永动机。
二、阅读鉴赏(34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14分)
第三是信息化。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是借助了生物信息学,也借助于把地球变小的网络。没有它们,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协调与全世界的及时公布是不可能的。没有全部的软件与硬件,人类基因组计划一切都不可能。序列一经读出,它的质控、组装,以至于递交、分析都有赖于生物信息学,而从现在开始,序列的意义完全决定于生物信息学。没有电子计算机的分析与正在爆炸的信息的比较,序列又有何用 而且可是信息化又改变了整个生命科学,改变了实验对象存在的方式。今天的生物学实验可能大部分工作是分析序列信息。
7.文中加点的“它们”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
参考答案:生物信息学和“把地球变小的网络”。
8.文中加点的词语“质控”“组装”“递交”“分析”能否调换顺序? 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不能。由“以至于”可以看出前后依次是递进关系,调换位置会不合逻辑。
9.文中加点的“可能大部分”去掉行不行?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不行。这样表述是语言更严密,更符合实际,表达更准确。
10.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3分)
参考答案:序列依赖于生物信息学。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1-14题。(20分)
①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②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11.文段①中作者说用白居易的比喻来写荔枝形态,为何有不足之处?(3分)
参考答案:作者想否定白居易的方法,说自己的看法。
12.文段①从外壳说起为了什么?(3分)
参考答案:从外壳说起为了照应全文首段的壳为红缯。
13.作者在文段②中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打比方;用比喻修辞构成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寄托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14.文段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荔枝的颜色。
15.文段②结尾两句意在写什么?(2分)
参考答案:写荔枝的品种特别多。
16.比较下边每组里的两个语句在表达意思上有什么不同。(6分)
⑴ ①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②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⑵ ①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这一本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
②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这一本在内,共有13种。
⑶ ①盛产荔枝的地区
②能产荔枝的地区
⑴ ① ⑵ ① ⑶ ①
② ② ②
参考答案:⑴ ①表推测语气 ⑵ ①将来可能还会发现 ⑶ ①范围稍小一些
②表肯定语气 ②很绝对,很肯定 ②范围比较大
三、综合拓展(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20题。
月光幻想曲
耿林莽
月光的美是画不出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有名作《日出》,而非《月出》。摄影、电影和电视也不行。音乐呢?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阿炳的《二泉映月》,都是悠悠地传出了月光之情的。但毕竟只能勾起一点想像,终难有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的感受。
秦少游《踏莎行》词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个“迷”字便摄住了月光的精灵。
阳光明丽、开阔,朗然现一派阳刚之气,却不免有些炙热与烦躁,月光就幽深了。遮遮掩掩,影影绰绰,宁静而悠远。月光,便被一种恍惚朦胧的境界所迷:这是我平日生活过的世界吗?我还是我吗?在人间,在仙境,还是在通往地狱的忘川①或地下隧道行走?
阳光浴人躯体,月光荡人心魄,进入精神深处,引得离却人间烟火,如在梦里游,长久置身月光之中,人会“异化”为幽灵的么?这或与嫦娥有关。与她的孤独、寂寞、忧郁有关,与她的绵绵乡愁织就的悲剧氛围之网有关吧。
人们灵魂深处潜伏着一种梦思,一经被月光点燃,便“里应外合”地着了迷,身不由己,仿佛坐在一条船上,抑或摇篮中,晃荡着,颠簸着,飘飘忽忽,神志迷糊,完全被月光编织的梦境所环绕,所牵引,所左右。我害怕却又迷恋于此。对于月光,只能在想象中追逐,寄期望于一个“如梦的行者”,让他作我的替身,到月光中去飘忽、去历险、去陶醉吧。
月光是清冷的。水的青色,雪的微寒,且有颤颤的感觉隐约其间,像一角轻纱,一片叶子,或是失血的嘴唇抖动。月光的神秘性在于她似静犹动,在于她的孤独和不安,如同手指握不住的一支残烛,一叶信笺在抖索。而当她依附于什么,笼罩着什么,便与她难以分割地构成一种幽暗的黏合,幻化出万千种迷离之境来了。
寻梦者走着,走着,影子孤单,徒步向前。月光在村庄的模糊的屋脊之上,在匍匐着的庄稼地里,在井栏边,在场院的草垛,在深深的沟壑里暗暗流动。光与影此起彼伏,在河的波浪间如蛇影穿梭。
寻梦者走着,走着,旷野无垠,前边有绵延的山岭逶迤。“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他念着姜夔的诗句,一个“冷”字该是咏月诗的千古绝唱了。那些山岭全在月光中半隐半现,冷僻而高远,且有一座古塔倾斜,立体的月光从塔顶滑下,似有丝绸碎裂的声音相伴。
寻梦者仰起脸望月,试着攀上几级塔阶。他听见深山里有犬吠月,他听见远处传来了荒鸡的啼鸣。
一个平淡无奇的白昼又将来临,皎月如钧,月光在渐渐地消隐……
[注]:①忘川:迷信的人认为是地狱中的一条河流。
17.请解释“人们灵魂深处潜伏着一种梦思,一经被月光点燃,便‘里应外合’地着了迷”一句中“里应外合”的意思(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人们潜意识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欲望,而月光的恍惚朦胧正暗合了这一点。若是能答出“里”是人的意思,“外”是朦胧的月光。
18.①阅读文章第3.4.5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第3段画线句子的疑问?(可用原文句子作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具体解释“立体的月光从塔顶滑下,似有丝绸碎裂的声音相伴”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因为月光能荡人心魄,进入精神深处,引得人离却人间烟火,使人神志迷糊,被月光所编织的梦境所左右,于是便产生了如此之问。第4.5段句首,均可,第3段中“进入月光,便被……所迷”也可以。②月光照在倾斜的古塔上,从上面下呈立体状。月光又随塔身的凹凸而时隐时现,如整幅丝绸被撕裂一般,作者用通感的手法把碎裂的样子,用撕裂的声音表达出来,化静为动。
19.请概括说明作者描述了月光的哪些特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幽深的或宁静而悠远;②荡人心魄或左右人的精神;③清冷的;④神秘的或似静犹动,孤独不安;⑤流动的或变幻莫测的。
20.下列对文章的欣赏,错误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认为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阿炳的《二泉映月》,尽管能悠悠地传出月光之情,但缺点是不能让人产生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的感受。
B.文章多次拿阳光来衬托月光,用莫奈的《日出》来说明月光的美画不出;用阳光的炙热与烦躁反衬月光的幽深宜人;用阳光的浴人躯体,突出月光的荡人心魄。
C.因为作者是一个寻梦的游子,所以在置身月光中时才会产生与嫦娥一样的孤独、寂寞、忧郁之感,才会被她的绵绵乡愁所网获。
D.作者让一个“如梦的行者”替代自己到月光中畅游,去感受月光的清冷,体会月光的神秘,捕捉月光的“蛇影穿梭”。
E.文章联想丰富,想像奇异,古老的神话、优美的诗句、名画、名曲无不信手拈来,把月光描绘得生动异常。
解析: A缺点错误,缺点不在于此;C作者假想了一个寻梦者。
答案:AC
四、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今中外,名人荟萃、群星璀璨,他们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以其杰出的成就、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人格,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一定有你所崇拜的名人激励过你,震撼过你, 改变过你,引你思索,促你成长,催你成熟。
请你以“名人的魅力”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经历,可以抒发情怀,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1)题目自拟。(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字数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暴露考生身份的真实人名、校名。
题解:“名人的魅力”这一话题作文的题目包括四项提示及要求,需要一一审清:提示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名人成为偶像的原因,二是名人对自己的影响。“请你以‘名人的魅力’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这是标志性语句,要求考生写与“名人的魅力”相关的内容。而“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暗示了要调动联想和想象的手段去选材,联系实际是隐含要求,也是写作的重点。“可以叙述经历,可以抒发情怀,可以发表议论。”给考生提示了写作文体。可写成记叙文,记叙自己与名人或名著名篇名句相识相知成为偶像的经过,也可写自己如何从名人那里获得经验和动力。可写成散文,以名句或生活经历或作品的人物为线索,把名人生活和自己的学习生活交叉来写,突出相似处,从而抒发赞美和感激之情,表达学习和效仿的决心。还可以发表议论,对名人明星“侃”上一通,突出成名的经验或教训,也可以探讨其魅力之所在.更可以反面举例论证急于成名成家者反而遭到人们的反感乃至历史的抛弃。如从历史上选材,揭示名人取得成就的原因,文章就更有说服力了:若能结合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必读的十部文学名著及作家的经历来突出“永远的名著令我们飞升,真正的名人让我们学习”这一主题,文章就更有现实意义和时代色彩了。
例文:
走一走,看一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
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吸纳他人、展示自我的过程。它是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没有休止符,我们要时刻往前走,奔往人生的新一座驿站。在此过程中我们不妨走一走,看一看,看志向是否高远,看人生是否淡中有奇,看自我人格是否完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谁没有理想,谁不向往成功 而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伟大的理想并坚持不懈地努力,经过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攀登,一定能到达成功的泰山之巅。高尔基生活在离异家庭,在监狱中、在老板的皮鞭下读书写作,终于成为第一个无产阶级作家,写出了《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巨著。读着高尔基的故事,我不由得立下当作家的愿望,刻苦读书, 努力写作……至于学习的压力,成长的苦恼,同学、老师的讽刺又算得了什么 杨乐在数学课本上写下“中国科学院”的理想,圣西门开门第一句话就是“起来,伟大的事业在等着你”,达尔文九岁时就要周游世界,朱德立下决心“从头革命”,终于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爱迪生有过一千多项发明,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无论何时,不管怎样,我也决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丧气。”乐观是对自身能力的自信,是精神愉快的体现。纵观古今成才者,谁不是正视现实,采取对策进而走出困境的呢
范仲淹自幼孤贫,勤奋苦读,年轻时就才高志远, 当以天下为己任。他说:一个人如果不能读书,立大志,即使能吃饱喝足,生活舒服又有多大意义。如果贪图好吃的,将来怎么能再吃苦呢 人生可以把功名利禄看淡一点,把苦难弱化一点,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陶渊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诸葛亮,要学会放弃,树立正确的苦乐观,达到明朝文人洪应明所说的“去留无意,笑望长空云卷云舒;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境界,我们的心境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你会怡然自乐,投身于学习工作中,成功定会敲开你的大门。试想,名人不都是怀着如此的心态走向成功的吗
我有一言须记取
在人类历史上,大凡成就事业者,几乎都是靠朋友、同志、集体的合力取得人生事业的成功的。纪晓岚编著《四库全书》是这样,包拯办案是这样,两弹元勋邓稼先也是如此,争取更多人的支持,是你取得成功的力量。
完善自我吧!做到廉颇负荆请罪的诚,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公,比尔 盖茨“只需要一个电话便能更换任何一个部件”的信。努力适应社会大众吧,在社会大熔炉里像雷锋、赖宁、徐洪刚那样哪里需要你,你就奔向哪里,“欲要取之,必先与之。”
奉献青春,奉献力量,你将会像一颗明星那样闪烁在中华大地上!
简评:这是一篇立意深刻、论证严密的议论文。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分别从志向、人生、自我三个方面论述了人在成长过程中要“边走边看”。在论述过程中,或引名言讲道理,或概括举例进行论证,论述深刻而有力。三个小标题各有侧重,每一部分都突出名人对自己的影响,进而揭示自己从名人身上汲取的力量和获取的经验,颇具力度和深度。翔实的资料、流畅的语言、新颖的形式是本文获得满分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