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2.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P33~P35文字内容和插图,用彩笔把基本概念、定义及重要知识点做上记号。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
课堂教学
【课堂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食盐、蔗糖等物质都能溶于水。如果我给你一杯水,你向其中不断加食盐或蔗糖,它们会无限溶解吗?如果你把一杯浓糖水放入冰箱中,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杯底有些白糖粒,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这些问题展开探究。
知识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展示】教师向同学们展示实验9-5的药品和仪器等。
【演示】教师演示实验9-5,有条件的可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由这些现象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并要求学生把答案填写在教材P33实验9-5的表格中。
【小结】
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NaCl不能无限溶解。
2.在一定温度下,水量越多,NaCl的溶解量越大。
【展示】教师向同学们展示实验9-6的药品及仪器等。
【演示】教师演示实验9-6,有条件的可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由这些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并要求学生把答案填写在教材P34实验9-6的表格中。
【小结】
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水中,KNO3不能无限溶解。
2.在一定量水中,温度越高,KNO3的溶解量越大。
【提问】在上述实验中,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NaCl和KNO3不能无限溶解,当不再溶解时,这时的溶液叫什么溶液呢?如果还能溶解又叫什么溶液呢?由此你能推出这两种溶液的定义吗?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可结合教材讲解分析),教师巡视指导。请两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小结】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归纳板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提问】结合上述实验9-5、9-6,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有哪些方法使之相互转换?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小结】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知识点2:结晶
【提问】在实验9-6中,最后我们会发现烧杯底部有固体出现,这种现象叫什么?采用的是什么方法使之结晶的?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方法使晶体析出?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几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小结】
1.结晶:溶液中的溶质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
2.结晶的方法:
(1)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2)蒸发溶剂结晶。
【板书】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结晶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至此,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本课时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某溶质并非无限溶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影响物质溶解量的因素,并从实验的过程中推导出使溶质结晶的方法,整课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掌握了如何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探究方法,而且也能深刻的理解相关知识。但在对不同物质应采用什么结晶的方法上还存在一定困难,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第2课时 溶解度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涵义。
教学重难点
1.溶解度的含义。
2.溶解度曲线的信息获取和应用。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P35~P38文字内容和图象图表,用彩笔把基本概念、定义及重要知识点做上记号。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
课堂教学
【课堂导入】
在上课时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NaCl和KNO3都不能无限溶解,即都有一个溶解最大量,也就是形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的质量。如果我们要比较NaCl和KNO3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你们认为应限制在什么条件下比较才是科学的呢?当我们打开碳酸饮料的瓶塞时,会发现有许多气泡冒出,这又是为什么呢?要解决这些疑问就必须掌握一个新概念——溶解度。
知识点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提问】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即表示物质溶解的最大限度。这个最大限度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如果要比较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需要限制哪些条件?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应该怎么描述?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几位同学解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评订正。
【小结】
1.影响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溶剂的质量、温度等。
2.溶解度的四要素:(1)在一定温度下;(2)溶剂为100 g;(3)溶液达到饱和状态;(4)溶质的质量(g)。
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课本P36的“资料卡片”。
【提问】根据固体物质在20 ℃时溶解度的大小可把物质分几类?怎样分?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小结】根据物质溶解性大小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板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2.溶解性的相对大小。
知识点2:溶解度曲线
【提问】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主要外因是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简便而直观的把它与溶解度的关系表示出来?溶解度曲线可让我们获得什么信息?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小结】
1.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外因是温度。
2.可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3.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4.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
【板书】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方法
知识点3:气体溶解度
【提问】气体的溶解度应如何定义呢?为什么与固体的溶解度定义不同?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结合课本讲解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几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小结】
1.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气体的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下,在一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1)压强:成正比;
(2)温度:成反比。
【板书】气体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至此,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本课时通过比较NaCl和KNO3的溶解性及影响因素引导出溶解度的概念,并引导出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温度,进而过渡到溶质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的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及其所表示的信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从直观角度认识相关知识。但由于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难度较大而且与溶质质量分数、饱和溶液、结晶等相关知识联系紧密,不可能在一课时的时间内完全理解并掌握,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和讲解,以加深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并学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