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五]《长亭送别》随堂训练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必修五]《长亭送别》随堂训练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26 14: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检查我的基础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金钏( )⑵笑靥( )⑶玉骢难系( )⑷谂知 ( )⑸幺篇( )
⑹玉醅( )⑺赓一绝( )⑻五煞( )⑼煞白( )⑽禾黍 ( )
⑾氛围( )⑿暮霭 ( )⒀梵王宫( )⒁绣衾( )
答案:⑴chuàn⑵yè⑶xì⑷shěn⑸yāo⑹pēi⑺gēng⑻shā⑼shà⑽shǔ⑾fēn⑿ǎi⒀fàn⒁qīn
2.选出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杯盘狼藉 蝇头微利 衰草萋迷 涣然冰释
B.文化融合 举案其眉 司马青衫 丰富多采
C.状元即第 功名利禄 颇具文彩 顿开茅塞
D.衰柳长堤 融汇贯通 舐犊情深 得陇望蜀
解析:B.其—齐,采—彩;C.即—及,彩—采;D.汇—会。
答案:A
3.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 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解析:A.却—恰,B. 阁—搁,C.末—没
答案:D
4.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 趁路程节饮食(赶)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 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只能,只得) 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解析:C.合着:该教
答案:C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破题儿又早别离:
⑵旦长吁科:
⑶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⑷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⑸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⑹辆起车儿,俺先回去:
答案:⑴起头,开始⑵元杂剧指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用语,这里是动作。⑶指书信。⑷假装。⑸噙着。⑹套上。
6.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②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③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
④伯劳东去燕西飞
A.夸张 用典 互文 比喻
B.比喻 拟人 比喻 互文
C.夸张 拟人 比喻 互文
D.比喻 用典 互文 比喻
答案:A
7.补齐下面的句子。
⑴碧云天, ,西风紧, 。晓来谁染霜林醉? 。
⑵青山隔送行, , 。夕阳古道无人语, 。
答案:⑴黄花地 北雁南飞 总是离人泪 ⑵疏林不做美 淡烟暮霭相遮蔽 禾黍秋风听马嘶
8.王实甫,中国 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 、大德年间。编撰杂剧 13 种 ,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 》传世,《 贩茶船 》、《 芙蓉亭 》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2分)
答案:元 丽春堂
二、剖析精彩文段
(一)阅读下面一段曲词,完成9-12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
[四煞] 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9.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解析:“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C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
答案:C
10.对[ 耍孩儿] 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解析:C项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答案:C
11.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解析:D项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答案:D
12.“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5分)( )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解析:D句写的是亡国之痛,不是离别之愁。
答案:D
三、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宇,回答13—20题。
王实甫的《西厢记》承袭《弦索西厢》(作者为金董解元),是对这个经典故事的总结和完成。《王西厢》曲文之美是众所周知的,读起来余香满口。但是在《弦索西厢》里已经有许多甚至更美更入情入理的曲文。如《长亭送别》一折,董词是“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王词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霜林是红色的,“血”自然比“泪”更贴切也更有力些。董词有“且休上马,苦无多泪与君垂,此际情绪你争知”;王词是“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欲哭无泪,要比不敢落泪深刻很多。不过,就全本而言,王西厢还是更工整华丽一些。故事的情节,董西厢也都完成了,但是有些枝蔓,像张生两度自杀做梦,厮杀场面过重、过长。王西厢有删减,也有增加,尤其是增加了红娘的戏份。红娘在董西厢尚不够活跃,在王西厢中成了戏胆。王西厢还有统一之功,将人物的言行性格完全统一。董西厢中,张生赶考不是因老夫人的逼迫,是张生本人原有的生活计划,不得不行;张生听说郑恒骗婚,忽而要自杀,忽而又不忍。这些情节和细节均大失分寸,有悖人物性格,“王西厢”均已删改调整。当然,最根本的区别,“王西厢”是代言体杂剧,“董西厢”是叙述体,人物说话前还缀着“道”的提示。人物说话是叙述者(演唱者)叙述出来的说话,到底不是戏剧。
 “西厢”一剧十来个人物,人人都对西厢爱情有所贡献,长老法本、莽和尚惠明(弦索西厢的法聪)、白马将军都放过不必说,叛乱将军孙飞虎也有贡献,正因为他的叛乱和抢劫,才为崔张的姻缘提供了大好机会;老夫人固然是爱情敌人,但也有贡献,恰因为“赖婚”之后允诺张生搬入居住,才为张生与莺莺的最终合好创造了实地环境。张生、莺莺、红娘是主要当事人,他们交错推动着爱情的进程。张生对莺莺一见钟情,口不择言,首先遭到红娘的抢白;张生吟诗,莺莺隔墙唱和;老夫人赖婚之后,红娘便是最积极的爱情推动者;莺莺先是酬简与张生相约,然后又“赖简”批判张生;张生于绝望中染病。山穷水尽之时,莺莺又来赴约,成为爱情的最终完成者。在崔张爱情历程中,每当无力发展时,便有人有事来推动,每当爱情将趋合好时,又会有人有事来打断。于是,这出戏波澜起伏,迂回曲折,煞是好看。
13.“董西厢”对《西厢记》的最后完成作出了什么贡献?
答:
参考答案:①“董西厢”的曲文美而且入情入理;②“董西厢”完成了故事的基本情节。
14.“王西厢”在《西厢记》最后成文中的贡献有哪些?
答:
参考答案:①使全剧的曲文更工整、更华丽;②对情节和细节进行了删改和调整;③增加了红娘的戏份。
15.为什么说“董西厢”到底不是戏剧?(限25字)
答:_
参考答案:因为“董西厢”是叙述体,人物说话是叙述者叙述出来的说话。
16.《西厢记》剧情波澜起伏,迂回曲折的原因何在?
答:
参考答案:因为在崔莺莺和张生爱情历程中,每当无力发展时,就有人有事来推动;每当爱情将趋合好时,又会有人有事来打断,从而使爱情故事波折不断。
(二)阅读下文,完成17—题。
【梅花酒】你道是咱不该,这招状供写的明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第一要素旗枪鲜血洒,第二要三尺雪将死尸埋,第三要三年旱示天灾:咱誓愿委实大。
【收江南】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旱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
【鸳鸯煞尾】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嘱咐你爹爹.收养我奶奶。要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将那文卷舒开,(带云)爹爹,也把我窦娥名下,(唱)屈死的强伏罪名儿改。
这是《窦娥冤》第四折后部分,也就是全剧结尾部分。这是窦娥向其父窦天章——两淮提刑肃正廉访使诉说冤情后的三段唱词,它带有总结全剧、揭示主旨的意味。
17.【梅花酒】曲中“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这一句唱词比第三折中的“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这一句揭露得更深刻,试简析之。
参考答案:“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这仅是对当时司法黑暗的揭露,“不打不招”这是当时司法审理案件时采用的首要方法,这方法不知使多少人屈打成招,冤死在刑棒下,而“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这一句揭露了官吏们敷衍公事、草菅人命的罪恶。据关汉卿《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可知,昏庸的官吏审理案件往往根据屈打成供的供词就草率判决,而公正的官吏则不轻信这屈打成招的供词,还要进行覆勘才定案。所以后一句比前一句揭露更深刻。
18.【收江南】曲中“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是将俗语“衙门从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改造而成的、前者比后者反映的当时现实更深刻,结合《窦娥冤》简析之。

参考答案:后者仅揭露贪赃枉法的现象,而前者进一步揭露了贪赃枉法造成的严重后果,指出元代黑暗社会无官不贪、无案不冤的社会现象,《窦娥冤》就是典型的一例,它进一步引向对封建吏治的鞭挞谴责。
19.怎样认识关汉卿在【鸳鸯煞尾】一曲中开出的治世药方——“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
参考答案:这表现了关汉卿对变革黑暗现实、改造吏治的渴望,但却把这一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这表明关汉卿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无法超越历史。
20.【鸳鸯煞尾】曲中“嘱咐你爹爹,收养我奶奶。要怜他无妇无儿子,谁管顾年衰迈”再一次展示了窦娥善良的心灵,请联系窦娥悲剧简析之。
参考答案:这几句唱词,进一步表明了窦娥那一颗金子般的心。她孝顺婆婆至死不变。除了平反冤案外,她想的不是自己的父亲,也不是自己,而是无依无靠的婆婆。这样使窦娥孝顺、善良的品格再一次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同时,它加重了窦娥悲剧的悲剧性。一个具有为他人而甘愿做出自我牺牲的弱妇,却无端地被黑暗势力所吞噬,真、善、美被假、恶、丑无情地扼杀掉,这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悲剧啊!这大概就是《窦娥冤》感天动地、震撼人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