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单元检测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单元检测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26 14: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二 单 元 单 元 检 测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运用(18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3分,每两个1分)
①终鲜兄弟( )②夙婴疾病( )③愍臣愚诚( )
④旧时栏楯( )⑤扃牖而居( )⑥浩淼无际( )
答案:①xiǎn②sù③mǐn④shǔn⑤jiōng⑥miǎo
2.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3分)( )
A.斑驳 象笏 门衰祚薄 莺头微利
B.修葺 亲眷 茕茕孑立 杯盘狼籍
C.陨首 鞍马 举案齐眉 皇天后土
D.胸臆 拔擢 揠仰啸歌 黯然失色
解析:A.莺—蝇,B.籍—藉,D.揠—偃。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扰素不仅是制服病毒的法宝,而且还是抗癌的“生力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明:干扰素对淋巴癌、肺癌都有显著疗效。
B.安排了工作吗?这些新来的同志。
C.教室里布置简单,只有三幅标语挂在墙上:“学贵有恒”,“于无疑处见疑,方是进矣。”“百川归海”。
D.教师认真地教,学生认真地学;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解析:B问号放句末,前面问号改为逗号;C“于无疑处见疑,方是进矣。”句号改为逗号并移至引号外;A“老师”后的逗号改为冒号,表示总括上文。
答案:A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虽然已经物是人非,但二十年前在此离别的情景,总是 心头,挥之不去。
②学生宁愿唱社会流行歌曲,也不唱校园歌曲,说明了现在学校音乐教育的 和音乐课的歌曲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
③经典成为了大众消费文化的装饰,各种各样的电影、电视剧在 地戏说历史、改写经典。
A.缠绕 缺失 随意 B.萦绕 缺憾 肆意
C.索绕 缺失 肆意 D.缠绕 缺憾 随意
解析:“缠绕”是“纠缠、搅扰”之间,多指不愉快的情绪。“索绕”是“索回”之意,与语境相合。缺失:欠缺、不完善;错误、过失、失误。缺憾:不够完美,令人感到遗憾的地方。此处用词义含有“过失、失误”的“缺失”一词最能适合前后语境的要求。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于(去做)。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此处“肆意”从程度上更切合语句前后的意思。
答案:C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24日,第59届联大召开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特别会议,日本《读卖新闻》在25日的晚刊,《朝日新闻》在26日的日刊都以很小的篇幅予以“关注”,不约而同地将报道聚焦在“阿拉伯国家缺席这一特别会议”上。
B.如果日本已深刻认识到其过去的滔天罪行,那么它就不会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一意孤行,不会在教科书编写上篡改历史,不会对毒气弹、慰安妇事件闪烁其辞。
C.就个人愿望而言,他强烈地想成为一名诗人;然而他考取的却是师范大学,于是他自怨自艾命运不佳。
D.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评委袁蕾嗟叹:几乎所有的影评人都在夸奖《天下无贼》,而实际上该剧“一环强扣一环”的戏剧结构,只是跟着好莱坞大片邯郸学步。
解析:C项“自怨自艾”用于悔恨自己的错误。
答案:C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王小惠勤学苦练,顺利地通过了层层检测,当上了文艺兵,总算实现了长期以来的夙愿。
B.李老师经过深入调查了解,终于弄清楚了学生李伟明瞒着老师和同学们帮助盲人提水扫地的事情。
C.在大量药品广告的影响下,一些家长期望通过使用补品来增长孩子智力,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对子女教育认识的一个误区。
D.心理健康思想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的《内经》一书中,就有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的发生、诊断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解析:A.“夙愿”的意思是一向以来的愿望,“长期以来”多余;B.表意不明,“和”可以是介词也可以是连词;D.成分残缺,应在“起着重要作用”后加“的记载”。
答案:C
二、阅读鉴赏(34分)
(一)7.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急流的三峡传来神女峰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敦厚的性格像是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A.这首诗歌颂这块神奇土地的秀美山川和既敦厚善良又顽强勇敢的人民,由物及人,又借物写人,结构完整,艺术天成。
B.第一节中杜鹃花、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看似写实,实为写意,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广袤壮丽,物产丰饶,又写出了中华古老文化的神奇美丽,历史悠久。
C.第二节写人由外貌写到性格,再写到内心的精神状态。层次井然有序,思想逐步加深,表现了饱经风雨洗礼的中国人民已经摆脱了幼稚与愚昧,走向了改革开放,祖国正走向复兴与昌盛。
D.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比喻与象征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了典型新颖的意象。如“神女峰的叹息”是拟人,“微风下的湖水”是比喻,“挂霜的葡萄”“成熟的硬核”则象征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成就巨大,到了秋季收获累累硕果的黄金季节。
解析:此题考查对现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D项,“象征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理解有误,应该象征着“饱经沧桑的人民和祖国”。
答案:D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2题。(20分)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父祖皆至郡守。茂,元帝时学于长安,事博士江生,习《诗》、《礼》及历算,究极师法,称为通儒。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
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 ”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嘿①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②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 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 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 ”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 ”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③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④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 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 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 ”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⑤其手足乎 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选自《后汉书·卓茂传》)
[注]①嘿(mò):同“默”,闭口不说话。②辟:同“避”,避开。③敝人:指不懂事理的人。④馈:赠送。⑤措:安放。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 谬:差错
B.初辟丞相府史 辟:开辟
C.幸至丞相府归我 幸:希望
D.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 遗:赠送
解析:辟:征召。
答案:B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后以儒术举为侍郎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C.而皆爱慕欣欣焉
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D.汝为敝人矣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解析:第一个“焉”,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然”,可解为“……的样子”;第二个“焉”,语气词。A组中两个“于”都是介词,放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可解为“比”。 B组中两个“以”都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解为“因”、“由于”。D组中两个“为”都是动词,可解为“是”、“算是”。
答案:C
10.下列句子,分别表明卓茂性宽仁博爱的一组是( )(3分)
①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
②心知其谬,嘿解与之,挽车而去
③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
④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⑤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
⑥律设大法,礼顺人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⑥
解析:①句是指乡党故旧都爱慕卓茂;④句是讲人比禽兽高贵的原因;⑤句讲人生在世,群居杂处应该互相交往。只有②③⑥句才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卓茂是个通儒,对《诗》《礼》和历算无不通晓,性格宽厚仁慈博爱,大家对他都很爱慕,并且喜欢同他交往。
B.卓茂任丞相府史时,有一次马被别人认错了,却坦然地解马给他,自己挽车而去。后来马主找到丢失的马,才将卓茂的马归还他。
C.卓茂任县令,劳心尽职,爱民如子,举善政以教人,口无恶言。在反映手下收受米肉时,他批评亭长是一个不懂事理的人。
D.卓茂认为人之所以贵于禽兽,是因为有仁爱,知道礼尚往来,相互赠送财物。官吏与百姓相亲,只是不应该用权势向百姓强行索取东西罢了。
解析:不是批评亭长不懂事理,批评的是送米和肉给亭长的人, 自己送了东西,却又告人家收了财物。
答案:C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2分)
译文:
(2)亭长为从汝求乎 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 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 (3分)
译文:
(3)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3分)
译文:
参考答案:(1)如果此马不是您丢的马,希望你把它送到丞相府还给我。(2分)(2)亭长是向你索取呢,还是由于你有事嘱托他办而接受的呢,或者是你平常感到他对你有恩而送他的 (3分)(3)我听说贤明之君能使人不害怕官吏,官吏也不取人财物。我如今害怕官吏,才送他东西,亭长已经接受了,我才来说呢。(3分)
[参考译文]卓茂字子康,南阳郡宛县人。父亲祖父都官至郡守。卓茂,元帝时在长安读书,师事博士江翁,学习《诗》、《礼》及历算,究尽老师学术,被称为通儒。性情宽厚仁慈博爱。乡里旧友,尽管行为才能与卓茂不同。对他都极爱慕,高兴地与他交往。
开始被征召为丞相府史,在孔光手下办事,孔光称他为长者。曾出行,有人相认他的马。卓茂问道:“你的马丢了多久 ”那人答道:“丢了一个多月了。”卓茂的马跟他已有数年,明知他认错了,却坦然解马给他,自己挽车而去,回头对那人说:“如果此马不是您丢的马,希望你把它送到丞相府还给我。”后来,马主寻到了自己丢失的马,就把卓茂的马送到丞相府归还他,叩头表示道歉。卓茂与人无争就是如此。
后来因通儒术被推举为侍郎,供职黄门,升迁密县县令。劳心尽职谆谆恳切,爱民如子,举善政来教人,口无恶言,官吏民众亲爱而不忍心欺他。有人曾对卓茂说,下面的亭长曾接受他的米和肉的赠送。卓茂避开手人问他道:“亭长是向你索取呢,还是由于你有事嘱托他办而接受的呢,或者是你平常感到他对你有恩而送他的 ”那人说:“是我自己前往送他。”卓茂说:“你送他他接受了,为何又说出来呢 ”那人说:“我听说贤明之君能使人不害怕官吏,官吏也不取人财物。我如今害怕官吏,才送他东西,亭长已经接受了,我才来说呢。”卓茂说:“你是一个不懂事理的人啊。人之所以比禽兽高贵,是由于有仁爱,知道互相尊敬往来。如今邻里长老尚且相互赠送食物,这是人道之所以相亲,何况是官吏与民众呢 官吏只是不应当以自己的威势向百姓强行索取罢了。人生在世,群居杂处,所以有经纪礼义以互相交接往来。你独不想修好人际关系,难道还能远走高飞,不在人间生活吗 亭长向来是个好官,一年送点东西,合礼。”那人说:“既这样,法律上为何要禁止呢 ”卓茂笑道:“法律设置的是大法,礼顺的是人情。如今我以礼来教你,你必无怨恶,如果用法律来惩治你,你也会不知怎么办才好啊。一门之内,说小,可以议论;说大,可以杀头哩。你回去想想吧!”因此百姓接受他的教诲,官吏们缅怀他的恩德。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5题。(11分)
像一般艺术,诗是人生世相的反映。人生世相本来最混整的,常驻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漫无边际的混整体抄袭过来。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结合,结果乃在实际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超以象外,得其圜中”,二者缺一不可,像时空图所见到的。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合无间。
诗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①,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所心领神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本是一片段,艺术予以完整的形相,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领神会者的心中显现形相。寓于时空的现象本皆一纵即逝,于理不可复现。像古希腊哲人所说的:“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它②是有限的,常变的,转瞬即化为陈腐的。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③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
从前诗话家常指出一两字来称呼诗的这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严沧浪所说的“兴趣”,王渔洋所说的“神韵”,袁简斋所说的“性灵”,都只能得其片面。王静安标举“境界”二字,似较赅括,这里就采用它。
(节选自朱光潜《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
13.第一段中有3处画有横线的话,其比喻义各是什么?(各不得超过12个字)(3分)
(1)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
(2)空中楼阁:
(3)依样画葫芦:
解析:此题考查对含蓄词句的理解能力。反复研读第一段,首先应理解所要解释的词句的含义,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意思来回答问题。
答案:(1)艺术创作的过程;(2)脱离人生世相的主观臆造;(3)完全生搬照抄自然。
14.第二段的主旨是论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30个字以内)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5个字以内)(5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这是一篇文艺议论文,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尤其是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比如第二段中的“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合无间”一句。
答案:纯粹的诗的心境与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之间的忻合的关系 心与其所观境
15.第三段中3个加点的“它”,所指代的内容是否相同?(3分)
①和②____________;②和③____________;①和③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代词的指代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根据上下文,它①和它②,都是指“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而它③是指“诗的境界”。
答案:相同 不相同 不相同
三、综合拓展(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2分,每小题3分)
游黄溪记 柳宗元
黄溪①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如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②,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龈腭。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
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③。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验。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阴溪水上。 (选自《柳河东集》有删节)
【注释】①黄溪:又名黄江,位于湖南永州市东。②膏渟:(水)像膏汁一样汇聚无波。渟,水不流动。③黄皇室主:王莽的女儿,嫁汉平帝,平帝崩,被尊为皇太后,王莽篡位,改称黄皇室主。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丹碧之华叶骈植 骈植:并排生长 B.揭水八十步 揭:撩起(衣襟)
C.黛蓄膏渟 黛:深青色的颜料 D.死乃俎豆之 俎豆:祭祀、崇奉
解析:黛:文中指深青色的潭水。
答案:C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缺者为崖峭岩窟 B.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溪水积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 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 D.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 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而:连词,均表递进。A.为:上句的作动词,形成为;下句的作介词,表被动。B.焉:上句的作兼词,于是;下句的作句末语气助词。C.其:上句的作人称代词,他的;下句的作代词其中的。
答案:D
18.对文章描写黄溪之美依序选取主要对象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东 屯 黄神祠 初 潭 第二潭
B.黄 溪 初 潭 第二潭 大 冥
C.黄神祠 初 潭 第二潭 大 冥
D.州 治 两 山 初 潭 第二潭
解析:根据题干所给条件,可知:依序,是依游踪;主要对象,是观览点。“州治”“东屯”是出发的方位交代;“黄溪”是大景区;两山应从属于“黄神祠”。
答案:C
1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的游记善于通过对山水的出奇幽静的描写,含蓄地表现自己谪居南荒而抑郁难伸的情怀。《游黄溪记》中黄溪的山水,就有作者这样的寄托。
B.末段写黄神传说不吝笔墨,黄神似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者对黄神择“深峭”之地潜居下来,还能“有道”“安民”,颇有赞美,用意耐人寻味。
C.文章用四幅画面描摹黄溪初潭的美景:一写高山如剖瓮,二写潭水似黛膏,三写日影若白虹,四写石下有鱼儿,全用比喻,手法神奇,蔚为壮观。
D.《游黄溪记》处处体现一个“游”字,作者移步换形,饱览山水,着笔处并不忘里程的记录。这类文字看似平常,却使读者有亲历其境的感受。
解析:“日影若白虹”概要有误,细读原文,应是溪水与日光相互作用的结果;“全用比喻”是以偏概全,“石下有鱼儿”未用比喻。
答案:C
参考译文
黄溪距离州城七十里。由东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到达黄神祠。黄神祠上面两岸高山陡立如墙,山上并排生长红花绿叶,这些花树随着山势的高低而起伏,那山间的凹陷处形成了陡崖和洞窟。水流之中都有小石头平铺分布。在黄神祠(位置)的上面,撩起衣裳涉水,行走八十步,来到初潭,(这里)最奇丽,大都难以描绘形容。(溪两岸)大致像一个剖开的大瓮,在两旁立起高达千尺,溪水汇积在里面。水呈深青色,像膏汁一样积聚而无波痕。(阳光下)水流灌注像一条白虹,深沉无声地流动,有几百尾鱼儿正游来会聚在石头下。往南行去又走上百步,来到第二潭。岩石都高高耸立,前临峻急的水流,(山石形状)像脸的下巴和口的上壁,高低不平。潭下大石头杂错陈列,(平整得)可以就坐饮食。(石上)有一只鸟红首黑翼,大得像天鹅,正朝东面站立。从这里又向南行几里,地势都是一个样子,(一路上)树木更加粗壮,山石更加瘦长,流水都是锵然有声。再往南行一里,来到大冥的平野,山梁平坦水流舒缓,(依山傍水)有土地田园。最初黄神作为普通人的时候,居处在这个地方。
有传文说:“黄神姓王,是王莽的后人。”王莽已经死了,黄神改姓黄,逃来(这里),选择那幽深陡峭的地方潜居下来。最初王莽曾说:“我,是黄帝、虞舜的后人。”所以称他的女儿为黄皇室主。黄与王读音相近,并且又有实际的依据,那些用作传言的说法更有了凭证。黄神已是生活在这里,百姓都安居乐业,认为他颇已得道。死后就祭祀他,为他立有宗祠。后来稍稍改变(形象)更民。现在祠庙在山岭下黄溪的北岸。
20.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注释】宥坐器:一种易倾覆的器皿,置于座右作为警戒。
⑴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2分)
译文:
⑵弟子挹水而注之。(2分)
译文:
⑶恶有满而不覆者哉!(2分)
译文:
参考答案:⑴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物,空着就倾斜,灌一半水就端正,水灌满了就翻倒。
⑵门徒舀了水灌注到它的里面。⑶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参考译文
孔子在鲁桓公庙里参观,看到有一只倾斜的器皿在那里。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说:“这大概是放在座位右边来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君主座位右边的器皿,空着就会倾斜,灌入一半水就会端正,灌满水就会翻倒。”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向里面灌水吧!”学生舀了水去灌它。灌了一半就端正了,灌满后就翻倒了,空了就倾斜着。孔子感慨地叹息说:“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四、作文(50分)
20.以《学会怀念》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题解:学会怀念,能为你的生命注入勇气与动力,学会怀念,会让你学会珍惜、感激,学会怀念,就是学会反省。学会怀念,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今天的借鉴与向导。学会怀念,不等于对往事的简单回忆。
例文:
学 会 怀 念
她深知家常的中国和平凡生活的乐趣,懂得其中的乐趣是细碎,微小的。
她咂摸到人生漫途中的苍凉,悲怆的滋味,体会到其中的不可理喻。
她于是将一切付诸笔端,写那早逝的“天才梦”,那上海的“流言”,那迷人的“传奇”。 她是张爱玲,她的主题是怀念。
有人说,张爱玲的大多数作品是对她前半生生活的涂抹。这种”涂抹”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腔悠长缠绵的怀念,在怀念中,人常常回体会到人生的真正况味。
《金锁记》里的七巧会怀念起几十年前那模糊的月光,也许和今天的没什么两样吧?可是,那曾经的姑娘已经不在了,怀念中的美好也在怀念中被“锁住”。怎样的人生!
《私语》里的“我”是张爱玲自己的影子,回忆里不全是什么惊天大事,也许只是一个“烂成了一堆水”的柿子,就把人的心从现实拉进回忆中。怎样的时间!
怀念是对过去的美好感情的搜寻。似水的年华不知不觉地流逝,但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在心里扎根。怀念的时间里,我们给这些种子浇水,施肥,有一天,它会开放朵朵寂寞的小花,给我们心灵上的舒适和慰藉。
怀念常常催生思想的灵光。和张爱玲相似,沈从文也说过这样的话:前二十年生活在湘水那片土地上,后二十年生活在对那片土地的记忆里。怀念让我们多了一双眼睛,多了一对触角,多了一条敏感的神经,于是,我们更有力地握住了笔,写下最美的人生形式和最真的感情。
那就让我们学会怀念。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尽管我们要义无返顾地向前飞,但也不要忘记在雪地上留下指爪,那是我们成长的痕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欣赏的态度去梳理往事,曾经被拨动的心弦仍会给你奏响余韵,那曾有过的痛苦也不过是笑着谈的材料。
我们不是张爱玲,沈从文,也不是高超的画家或摄影师,但我们同时可以用笔记下情思,用画,用照片留下倩影。这些怀念的原料会常带给我们新的勇力,激励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学会怀念,即是学会点缀生活。
学会生活,不要忘记偶尔怀念。
简评: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视觉独特,文学韵味浓郁。作者首先引领我们走进张爱玲的世界,并通过她的人生特点和作品内容准确解读了怀念的内涵,然后借用沈从文的名句,进一步诠释怀念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最后将重点笔墨落在我们“如何怀念”。文章紧扣主题,逐层阐述,感受真切。一气读来,作者的才思情采斐然,文学积淀立现。虽有个别语病和错别字,但仍掩盖不了清丽典雅的的语言风格和迎面扑来的书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