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题
(本卷满分150分 测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37分)
1.把下面句子用正楷抄写在方格里。(2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古诗文背诵。(10分)
(1)君自故乡来, 。
(2)数声风笛离亭晚, 。
(3)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 , ”来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4)《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中表现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 , 。
(5)《〈论语〉六则》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6)《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凄寒景象的句子是 , 。
3. 根据拼音写词语或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1)我认为这事非常huá jī( )可笑。
(2)“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惟一的xiāo qiǎn( )。
(3)可惜他拉了一会便罢,使我物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 )的雨声。
4. 选择关联词语填空,正确的是( )(2分)
( )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 )不爱,( )嫌恶他,( )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A.因为 不但 而且 所以 B.虽然 不但 而且 但是
C.但 不但 并且 因为 D.因为 不但 并且 所以
5.阅读下面的一段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忆读书》一文作者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通常在这一类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多是理论性的说教。如:读书会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等等,让学生读来_______(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自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而冰心奶奶这篇文章却_______(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活,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缀缓流进了学生的心中,让人终身难忘。
(1)根据括号里的释义,在材料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成语。(2分)
(2)你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再补充两个句子来。(4分)
学习了《忆读书》这篇文章之后,一个同学深有感触,于是挥笔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读书对于我们大有益处。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 ; ;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情操得到陶冶,梦想得以放飞。
6. 请选择四个不同身份的人说的话,并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理由。(5分)
从前有个村子里有四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裁缝,一个是车把式(赶车的),还有一个是船夫。谁家有什么事都请他们去帮忙。有一次,村里有一户哥俩分家,请这四人去“说和”。这四个人先在厨师家碰头。厨师说:“_________”,裁缝说:“_________”,赶车的接过话茬:“__________”,船夫最后说:“______”。
A.咱们也不是没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太出格就行。
B.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啦碗啦分不清。
C.咱们到那儿见风使舵,看情况办,实在不行,就来个顺水推舟。
D.我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也过得去才行。
我认为,厨师的话是___、裁缝是___、车把式是___、船夫是___ (4分)
我的理由是: (2分)
7.名著阅读。(8分)
“大闹天宫”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中的故事,你还能写出几个出自这部名著中的故事吗?请用小标题写到下面的横线上(至少三个)。(4分)
这部名著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请用五十字左右说出喜欢他(她)的原因来。(4分)
喜欢的人物:
喜欢的原因:
二、阅读。(共53分)
(一)课内现代文篇。(15分)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了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起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8.“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指的是哪一幕?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4分)
9.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补过的办法有:
① ;② 。 其中有一个办法已不行,是第 种,其原因是“ ”。(4分)
10.文中两次出现“我可是毫不怪你呵”,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3分)
11.“我的心只得沉重着”的深刻含义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使“我的心只得沉重着”?(4分)
(二)课外现代文篇。(17分)
完美的礼物
◆吴献坤
去年母亲节,8岁的儿子用自己的零花钱亲自给妈妈买了一套连衣裙。妈妈深受感动,轻轻地拥抱着儿子问:“洋洋,你为什么给妈妈买衣服啊?”
“今天是母亲节,我要送你一件礼物!”儿子自豪地说。“这套裙子多少钱?”妈妈又问。“售货员阿姨说198元,见我没有跟大人一起来,又听说这是母亲节送给妈妈的礼物,便要了我158元。这不,还有发票呢。”儿子从兜里掏出一张发票交给妈妈,又说:“妈妈,你快试试裙子吧。”
妈妈在儿子的催促中试起了裙子。由于妈妈个子不高,裙子明显大了;妈妈肤色不白,裙子又是深色,一下子把人衬得更黑了……爸爸和妈妈对裙子尽管有一百个不满意,但是当着儿子的面又不能表露出不满的情绪,以免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毕竟是儿子对母爱真挚的回报啊!爸妈直夸儿子:“好孩子,真懂事!”
下午,爸爸和妈妈根据发票提供的地址,找到了那家服装店要求退货。当出示发票说明情况后,服装店老板边办理退货边讲起儿子买裙子的经过:儿子一个人来到服装店,要给妈妈买裙子。老板问:“你妈妈有多高?”儿子说:“妈妈不高不矮。”老板又问:“你妈妈有多胖?”儿子说:“妈妈不胖不瘦。”老板问:“你妈妈是什么肤色?”儿子说:“妈妈不黑!”老板又问:“裙子要哪个价位的?”儿子说:“要最贵的!”说着从书包中掏出一堆零钱,老板和他数了数共213元。于是便推荐了198元这个价位……老板又说:“服装店自开业到现在已5年多了,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给母亲送礼物的孩子,很受感动,于是就按进价卖给他一套。同时怕大人不放心,我还给他出了一张发票……”
妈妈打断了服装店老板的话说:“这裙子我们不退了,谢谢你!”并紧抱儿子给她买的不合体的裙子,红着眼圈走出了服装店,她把它当做礼物永远珍藏起来。
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黑、最贵的——这是孩子心中神圣的母爱!
12. 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语言概括。(不超过25个字)(3分)
13. 爸爸妈妈退货的原因是什么?试找出文中的原句回答。(3分)
14.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标题中“完美”二字的理解?(4分)
15. 试用横线划出一处文中侧面衬托儿子孝心的句子。(3分)
16. 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的呢?说说自己的做法。(4分)
(三)文言文比较阅读。(21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7.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字。(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3)泯然众人矣( )
18.翻译句子。(6分)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9.陈元方和方仲永有很多相似之处,试归纳一下,看看有哪些相似之处。(2分)
20.两文中分别有对陈太丘之友和仲永之父的指责之意,试作简要概括。(4分)
指责陈太丘之友:
指责仲永之父:
21.文章中所体现出的才能,陈元方和方仲永有哪些差异?(2分)
22.你如何评价仲永之父? (3分)
三、写作。(60分)
23.仔细阅读下面一首冰心的《成功的花》的小诗,按要求作文。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根据诗歌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自我观点。
要求:
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字数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