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7 09:54:54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8课
政治基础
国际基础
经济基础
清政府统治危机严重
早期维新思想基础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
思想基础
一、戊戌维新运动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的过程
兴 起
建立学堂、成立团体:
①建立学堂: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一批学堂的建立,为变法维新培养了大量人才。
②成立团体:
1895年11月,成立强学会,宣传变法;1898年4月,成立保国会,推动变法。
2、戊戌维新运动的过程
发 展
北京强学会遗址
创办报刊、著书立说
①创办报刊:
《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报刊的创办,对于开启民智、宣传和推动变法方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②著书立说: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通过“托古改制”,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成为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
2、戊戌维新运动的过程
发 展
失败及原因
(1)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2)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半殖半封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
②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3、戊戌维新运动的结果
结 果
(1)性质:近代化政治民主运动。
(2)历史意义
①爱国性: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进步性:变法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③启蒙性: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3)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4、戊戌维新运动的过程
评 价
【公车上书】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百日维新】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基本概念
材料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大势所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1895 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 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士总之”。 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 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思考: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所指的“大势”是什么?
依据材料一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大势”是指发展资本主义的世界潮流。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
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
史料探究
百日维新的内容、作用及局限
内 容 作 用 局限
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创办国家银行;鼓励商办铁路、矿业;举办邮政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增强国防力量
深化理解
1.兴起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
(2)直接原因:山东洋教势力猖獗,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最深。
兴起标志:
1898年10月,赵三多在山东冠县率众攻打当地教堂,义和团运动正式兴起。
二、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宣传图册
义和团运动旗帜
2.口号:“扶清灭洋”
清军捕杀义和团民众
八国联军斩杀义务团民众
3.结果: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4.评价
(1)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2)作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清政府,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3)局限:“扶清”,不能认识清政府的阶级本质,显示出其愚昧性;“灭洋”,仇视一切西方文明,盲目排外,显示出其落后性。
三、八国联军侵华
镇压义和团;瓜分中国
▲八国联军侵华形势图
目的
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
联军
天津→廊坊→天津→大沽→天津→北京
(1900年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
进程
西摩尔(英国海军元帅,八国联军的首任统帅)
瓦德西(德意志帝国第二任总参谋长,名无实的八国联军二任统帅)
统帅
1.八国联军侵华
结果
①镇压了义和团
②占领了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使北京城继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再次遭受洗劫)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前检阅通过皇宫的联军部队。这是对清王朝的最大侮辱
历史纵横 克林德碑
1900年6月,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前往清政府总理衙门时,途经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这就是“克林德事件”。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代表中国政府就克林德被杀一事赴德国谢罪致歉。清政府在克林德被害处建立牌坊,此即为克林德碑。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11月13日,北京城兴奋的人们将象征耻辱的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由东单迁移至中央公园。在 1952 年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决定将“公理战胜牌”改为“保卫和平碑”。
东南互保各省
2.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①廊坊阻击战(义和团和清军联合阻击)
②天津保卫战(义和团和清军联合抗击)
3. 八国侵华时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招抚”(利用)→“铲除”(剿灭)
4. “东南互保”协议
背景
性质
影响
①义和团运动兴起;
②清政府向八国联军“宣战”
汉族地方大员首次聚众反清的运动
内容
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协议不参战
①客观上保境安民;②使清廷威信扫地;③开始地方军阀化。
▲罗荣光(1833—1900)湖南乾城人,早年曾入湘军,1888年,任天津镇总兵。八国联军侵华时,驻守大沽炮台罗荣光率部坚守拒降,后以身殉国。
学习拓展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协议虽未签字,但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观点一:“东南互保”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是一种卖国行径
观点二:在当时条件下,“东南互保”的行为起到了保境安民,为国家保存实力的作用
你支持哪一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查找相关史料,了解不同说法,思考此事件的后果。
“最近的战斗使北京许多街区毁灭。北京被占领之后头3 天公开允许的抢劫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英军的抢劫是相当有制度的,强抢来的东西必须集中放在外交使团的一个地方,以便日后拍卖。拍卖的收入再按照计划 在军官中间分配。而且英国军官告诉我,印度士兵( 英军几乎完全由印度士兵组成) 根本不能理解没有劫掠的胜利有什么意义。日本军的战利品必须上交国家,国家肯定收获了可观的数目。在美军,抢劫是被官方禁止的, 但是美国官兵都是些冒险家,禁令被最彻底地置之不理。俄军的抢劫以最原始的方式进行,东西被扔得乱七八糟。法国在抢劫方面也不落人后。”“颐和园的珍品曾经被在俄占领后被作为官方的战利品运走,普鲁士王室送给清帝的礼品被发现在运往旅顺港( 原文是阿瑟港) 的途中,在霍普纳少将的抗议之下这件礼品被转交给我们。”
——引自1900年10月22日瓦德西给德皇的报告
史料链接
四 民族危机的加深
1.时间: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内容
(1)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2)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武力震慑下的变化:拆除沿线炮台,各国派兵驻扎,划定使馆区,改设外务部;
经济上的巨额赔款:赔款多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约9.8亿两;
指名严惩首祸诸臣:共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慈禧同道人,封建旧官僚;
心理精神上的征服:禁止华北科举考试五年,永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
近代最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影响
(1)《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2)《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小结
项目 程度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半封建的社会
小结
小结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
百日维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具有进步意义。
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正义性,但其盲目排外的特点不具有历史进步性。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堂检测
1.在国家决策机制上,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借鉴了孟子关于国君要听取“诸大夫”和“国人”意见的思想,发展出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民意见相同”才可实施的主张。该主张( )
A.突破了“中体西用"模式 B.揭示了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C.与传统“民本”思想无异 D.将学习西方制度付诸实践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王韬主张“集众于上下院...君民意见相同”才可实施,要求改革政治制度,突破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模式,故选A;王韬的主张没有认识到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民主本质,B项排除;王韬的主张虽有借鉴传统"民本”思想的内容,但本质上已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C项排除;早期维新派并未将学习西方制度付诸实践,D项排除。
2.在这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并不是与清朝政府为敌,恰恰相反,他们倒是要来拯救这个政府,使他不至于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并不想干的事情。“这一次战争”使( )
A.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答案】C
【详解】
根据“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并不想干的事情”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暴乱的民众裹挟到清政府的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这场战争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与八国联军侵华无关,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B项;中外发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排除D项。故选C项。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单选题
1.在国家决策机制上,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借鉴了孟子关于国君要听取“诸大夫”和“国人”意见的思想,发展出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民意见相同”才可实施的主张。该主张
A.突破了“中体西用"模式 B.揭示了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C.与传统“民本”思想无异 D.将学习西方制度付诸实践
2.革命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指易姓和改朝换代,近代逐渐有彻底变化和根本变革之意,维新之意与改革、改良相近。有学者建立近代文献数据库,检索“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等关键词在1890~1926年的使用情况如图。图中关键词的变化反映了
A.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发展 B.工人暴力革命的兴起
C.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减弱 D.救国的主流思想变化
3.1898年夏,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作序,称誉该书“与晚周诸子相上下”,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据此可推知当时
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B.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
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彰显 D.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4.《清鉴辑览》记载:“开制度局以定规模,设十二局以治新政,立民政局以地方自治……(光绪)帝皆嘉纳之。然以见制西后,无权不能剧行,欲借群臣之议以定之。”据此可知,戊戌维新运动
A.触犯了封建势力的利益 B.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抵制
C.冲击了中央集权的政体 D.对政治民主化作了探索
5.在这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并不是与清朝政府为敌,恰恰相反,他们倒是要来拯救这个政府,使他不至于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并不想干的事情。“这一次战争”使
A.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6."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D. 辛亥革命
7.《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
A.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B. 增开通商口岸 C. 赔款白银二亿两 D. 割台湾等地给日本
8.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这种观点主张( )
A. 议院的功能在于限制君权 B. 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
C. 议院是朝廷的咨议机构 D. 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
9.地名的变迁往往记载着历史的变化。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兵部街改名为Rue Linevitch(孪尼微支路),台基厂街改名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德国公使)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 )
A. 鸦片战争时期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10.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政治变革的要求,其目的是( )
A. 推翻清政府统治 B. 抵制洋商洋厂
C. 摆脱封建势力的压迫 D. 挽救民族危机,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11.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批准开设经济特科,以外交为六科之一,“凡考求各国政治、条约公法、律例章程诸学隶之。”同时诏令改八股为策论;清末新政期间,西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范围。这表明( )
A. 传播西学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B. 中西文化冲撞下传统价值体系被打破
C. 清政府开始关注国际法方面的问题 D. 清政府的人才选拔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12.所谓“三世说”,原出自儒学经典《春秋公羊传》,该书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依次发展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康有为对此重新解释道:“《春秋》始于据乱,立君主;中至升平,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为民主。”由此可知,康有为( )
A. 认为共和制最适合中国 B. 借助儒学传播西方政治学说
C. 传承了传统儒学的观点 D. 宣扬了科学的社会发展史观
1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内容是 ( )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 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14.图漫画为1900年俄国人创作,画面中的人物为中国人,或是义和团或是清政府,壶中为众多荷枪实弹的洋兵和轰鸣的大炮。该漫画( )
A. 讽刺清政府不自量力 B. 谴责英法火烧圆明园
C. 反对俄国参与八国联军 D. 客观反映甲午中日战争
15.1899年3月梁启超一篇文章中指出,“自甲午以前,吾国民不自知国之危也。不知国危,则方且岸然自大,偃然高卧,故于时无所谓保,..….故今日议保全国...…”梁启超这一说法旨在( )
A. 师夷长技战胜日寇 B. 发起维新变法运动 C. 启发民智救亡图存 D. 依靠民众创立共和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戊戌变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身上,突出其历史贡献和思想启蒙作用,但是在戊戌变法时期同样积极参与改革,更为广泛的官僚群体,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七月间,中央官员通过对《校邠庐抗议》的签议,展开了一场关于改革的大讨论。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在官制改革中,焦点是裁减冗员和吏胥专权的问题,官员们普遍主张裁减中央和地方一些不合理的机构;在吏胥问题上主张简明则例,寻求可以替代吏胥的人选等……此外,官员主张大力发展制科取士,如推广荐举和经济特科等。在洋务改革问题.上,他们主张适当引进一些西方政治思想,不再拘泥于中体西用的学说……
——摘编自常小龙《清廷关于戊戌改革大讨论的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中中央官员提议改革官僚机构的原因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中改革官僚机构失败的原因以及对后世改革的启示。
参考答案
A
A
A
D
C
B
A
C
D
D
B
B
C
A
C
16.
(1)原因:封建王朝改革失败的教训;推动维新变法的需要(或光绪帝奋发图强)。(“清王朝统治危机”“原制度的弊端”“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
措施:精简机构;淘汰冗员;制科取士;引进西方政治思想。
(2)原因:守旧势力的反对(或新旧官僚的矛盾);改革策略过于激进;地方官员的敷衍;维新派实力弱(与守旧派实力对比悬殊)。
启示:改革要循序渐进;要采取策略,减少改革的阻力;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者。
【详解】
(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王朝改革失败的教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维新变法的需要(或光绪帝奋发图强)。(“清王朝统治危机”“原制度的弊端”“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措施:根据材料“官员们普遍主张裁减中央和地方一些不合理的机构”可知,精简机构;根据材料“在吏胥问题上主张简明则例,寻求可以替代吏胥的人选等”可知,淘汰冗员;根据材料“此外,官员主张大力发展制科取士,如推广荐举和经济特科等”可知,制科取士;根据材料“在洋务改革问题.上,他们主张适当引进一些西方政治思想,不再拘泥于中体西用的学说”可知,引进西方政治思想。
(2)原因:从实力对比看,守旧势力的反对(或新旧官僚的矛盾);从改革策略分析,改革策略过于激进;从实际落实角度看,地方官员的敷衍;从主观力量分析,维新派实力弱(与守旧派实力对比悬殊)。启示:从改革的策略、路径、领导者等角度分析。具体而言,改革要循序渐进;要采取策略,减少改革的阻力; 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