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7 10:02:1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辛亥革命
选择题
1.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的革命团体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2.1911年10月12日,刚刚到达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孙中山从一份地方报纸的报道上看到一个有关中国的消息,他当时的第一想法便是尽快回国,以实现亲自领导革命的夙愿。这一消息应是
A.武昌起义爆发 B.中华民国成立 C.清帝退位 D.同盟会成立
3.以下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规定“主权在民” B.总统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实行三权分立
4.“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观念里萌动着中华民族第一缕复兴的力量。这表明辛亥革命
A.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实践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5.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A.它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B.它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C.它特别规定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D.它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
6.辛亥革命后的十多年间,各种“主义”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类报刊的头版头条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政纲、政论和宣言;过去被政府严禁的政党组织,这时竞相宣告成立。辛亥革命后出现的这些变化体现了
A.民主共和观念开始形成 B.民主精神获得发展
C.移风易俗成果显著 D.中华民族实现了民主
7.江苏巡抚程德全在奏疏中说:“窃自川乱未平,鄂难继作,将士携贰,官吏逃亡,鹤唳风声,警闻四播。”与该奏疏相关的历史事件
A.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C.催生新型革命政权的建立 D.表明复辟帝制之举不得人心
8.1903年6月,伍廷芳等人鉴于上海等地无官报的现状,特呈奏折要求推广官报。他们表示“上海一隅,日出报纸不为不多,未经官方检査,又无报律以范围……近又有清议新民等报,讹言失实,不可不防”。据此可知,伍廷芳等人推广官报的实质是
A.与革命派争夺舆论阵地 B.维护清廷的话语权
C.加强清政府的思想控制 D.为新政做思想宣传
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构建了一种“总统的表面特权”(尊严)与“总理的实际权力”(效率)并存的二元体系,致力于使总统政治资源处于不断流失的状态。该状况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A.临时总统制 B.三权分立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立宪制
10.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他(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破坏 B.清朝封建势力的强大
C.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11.1912~1915年,北京政府参议院在处理与中央行政总机关国务院的关系时,往往居于主动地位,可以毫无顾忌地提出弹劾案;而国务院因没有法定的解散国会权力,在政争面前,一般以退缩为主。这说明,民国初年
A.中央行政权力划分陷入混乱 B.责任内阁制形同虚设
C.中央出现单向权力制约关系 D.政党政治逐渐走向失败
12.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为了争取帝国主义支持 B.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C.资产阶级革命派同帝国主义妥协 D.帝国主义支持辛亥革命
13.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有两块是反映1851年和1911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其相似之处有
A.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 B.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
C.曾在南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D.领导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14.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目标 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15.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令人惊讶的是,废除这样一种关联无数人切身利益的选官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风波,而是能够较平稳的实施。这说明
A.近代中国国民权利意识尚未觉醒 B.教育形式内容革新渐成社会共识
C.新式学堂激增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D.清末新政有效满足民众利益诉求
二、综合题
16.材料:武昌起义爆发后,为挽救垂危的统治,清政府资政院(带有国会性质的机构)仅用三天就起草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信条》。采用英国虚君共和制模式,皇帝权力大大缩小,国会与责任内阁权力大为增强。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位继承顺序也由宪法规定,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国会议员由国民公选。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国会有权弹劾总理,总理也有权一次性解散国会。
——整理自王立民《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九信条》出台的历史背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修订的《十九信条》进行评价。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06年清朝大臣载泽在《出使各国大臣奏请宣布立宪折》中写道:“窃维宪法者,所以安宇内,御外侮,固邦基,而保人民者也……且夫立宪政体,利于君利于民,而独不便于庶官者也。考各国宪法,皆有君位尊严无对,君统万世不易,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诸条,而凡安乐尊荣之典,君得独享其成,艰巨疑难之事,君不必独肩其责。民间之利,则租税得乎平均也,讼狱得控诉也,下情得上达也,身命财产得保护也,地方政事得参预补救也。之数者,皆公共之利权,而受制于法律范围之下。至臣工则自首揆以至乡官,或特简,或公推,无不有一定之责成,听上下之监督,其贪黑疲冗、败常溺职者,上得而罢斥之,下得而攻退之。东西诸国,大军大政,更易内阁,解散国会,习为常事,而指视所集,从未及于国君。此宪法利君利民,不便庶官之说也。而诸国臣工,方以致君泽民,视为义务,未闻以一己之私,阻挠至计者。”
——叶曙明著《大变局1911》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实行立宪”的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实行立宪”不能成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
2.A
3.B
4.A
5.C
6.B
7.C
8.B
9.C
10.D
11.C
12.B
13.C
14.D
15.B
16.【答案】 (1)背景: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统治垂危;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特点:由代行国会职权的资政院起草,具有法律效力;以贬君权、申民权为宗旨;采用英国君主立宪模式,以权力相互制衡为原则。
(2)评价:客观上引进了一系列近代法律制度,促进了传统的封建法律体系的解体,开创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先河,影响了中华民国时期的立法;但并不符合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未能挽救清朝统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武昌起义爆发”“采用英国虚君共和制模式”并结合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状况可以得出《十九信条》出台的历史背景。从材料“清政府资政院(带有国会性质的机构)仅用三天就起草”“采用英国虚君共和制模式,皇帝权力大大缩小,国会与责任内阁权力大为增强”中可以概括出第二小问的答案。(2)从材料“清政府资政院(带有国会性质的机构)仅用三天就起草”“皇帝权力大大缩小,国会与责任内阁权力大为增强”中可以得出其积极性;材料“采用英国虚君共和制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其局限性。
17.【答案】 (1)保护君主统治传万代;依法保护百姓人权,缓和社会矛盾;管理和监督官员守责。
(2)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失败,暴露了其腐败无能;立宪派对西方宪政制度缺乏本质认识;慈禧镇压戊戌变法运动说明其愚昧无知极其反动;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工具,人心丧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等。(言之有理,符合历史真实即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政府预备立宪。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实行宪政的意图。第(2)问结合中国当时社会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面临着统治危机,立宪派力主开国会,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等角度着手。
【点评】考查清末立宪运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6张PPT)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 19 课
辛 亥 革 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的背景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进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影响
目录
1.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认识: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清末新政内容
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民主革命的兴起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孙中山先生的人生经历
1866: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1879-1883:美国檀香山就学 。
1883-1892:香港求学,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但后来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放弃了医生的职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 ,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主张,但是遭到李鸿章的冷遇。孙中山认识到,清政府已腐朽不堪,用和平手段,不可能挽救统治危机。孙中山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毅然走上民主革命道路。
年轻时的孙中山(17岁)
(2)组织基础:1894年兴中会成立;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社会革命)
前提
核心
保障
(3)思想准备: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思想论战。
为了驳斥康有为的保皇理论,澄清人们的思想,同时宣传革命主张,章太炎在光绪二十九年上半年写了一封致康有为的公开信,即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
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4)革命实践: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林觉民(1887—1911),福建闽侯人。1900年,他入福建高等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春,归国约集福建同志参加广州起义;4月24日夜写诀别书;27日起义发动,随黄兴攻入总督衙门,受伤被捕,从容就义。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与妻书》(节选)
3.预备立宪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3)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七、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臣与认受使臣之权。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议决。
八、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制定常额,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
——《钦定宪法大纲》(1908)
皇族和满人成员占据大多数内阁席位,且控制重要事务;而六名汉人中除了徐世昌之外,均无实权。
1911.10.10—武昌起义
湖北军政府成立
黎元洪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杭州
贵阳
昆明
广州
长沙
福州
南昌
苏州
上海
安庆
武昌
江宁
镇江
西安
太原
成都
桂林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武昌起义后全国
15个省宣布独立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合影
1911年12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活动在南京举行。
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得票数
中华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任职成员
临时总统:孙中山
外交部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黄兴
教育总长:蔡元培
参谋本部总长:黄兴
秘书处秘书长:胡汉民
法制局长:宋教仁
印铸局长:黄复兴
从政府任职情况看,南京临时政府是个什么政府?
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君主、共和问题先方付之国民公决,所决如何,无从预揣,临时政府之说,未敢与闻”。
——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
“ 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一举数善,推功让能,自是公论。”
——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
1912.2.12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
清帝退位
1912.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1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5、6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选举以及被选举等自由权利。
第16条: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可弹劾总统
第51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45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思想原则或制度?
主权在民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意义: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一座丰碑。
时间:1912年3月11日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
临时约法
1、历史意义
(2)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起共和政体。
(3)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
思想解放。
(5)移风易俗: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1)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剪辫子 放足运动 中山装 西式婚礼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局限性:
(1)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
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材料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
——《吴玉章回忆录》(1878-1966)
家国情怀:辛亥革命在今天
孙中山先生始终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反对一切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言论和行为。孙中山先生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
他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结语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
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背景
爆发
结果
建立中华民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手段
过程
功 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
局限性
课堂检测
1.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的革命团体是(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D
2.以下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规定“主权在民” B.总统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实行三权分立
B
3.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
A.它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B.它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C.它特别规定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D.它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
C
4.毛泽东曾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的“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 )
A.规定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B.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以宪法的形式否定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D.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C
5.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确立了共和政体 C.实现了民族独立 D.增强了民族意识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