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什么是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如何自我调节?
本节聚焦
1
2
3
怎样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怎样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紫茎泽兰原分布于中美洲,传入我国后,先是在云南疯长蔓延,现已扩散至广西、贵州、四川等多个省份,对当地林木、牧草和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在《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名列榜首。
讨论:
1.紫茎泽兰在原产地没有大肆繁殖,为什么在入侵地可以疯长蔓延?
繁殖、适应能力很强,没有天敌等制约因素
2.我国曾引入紫茎泽兰专食性天敌——泽兰实蝇来防治紫茎泽兰。泽兰实蝇也是一种外来生物,对这种方法,你怎么看?
泽兰实蝇可以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但是泽兰实蝇是一种外来物种,也有可能影响入侵地的生态系统,因此在释放泽兰实蝇之前,应做好相关研究,如泽兰实蝇的生物安全性研究,野外如何布点释放泽兰实蝇,定点释放的虫量应当为多少等等,即在确保利用泽兰实蝇的安全性后,再利用它进行防治。
资料:生物圈Ⅱ号
像紫茎泽兰这样的入侵种,由于它的繁殖、适应的能力很强,而且没有天敌等制约因素,因此一旦蔓延,就会严重干扰入侵地的生态系统,破坏生态平衡。
紫茎泽兰
凤眼莲
福寿螺
1.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一、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思考:
从群落演替的角度分析,如果气候条件没有剧烈变化,也并没有过多的人类活动干扰,下图所示生态系统未来还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吗?为什么?
不会。 两个生态系统都是处于生态平衡的系统。在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平衡,生物种类的组成稳定。
2.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1)结构平衡:
(2)功能平衡:
(3)收支平衡:
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
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
如,在某生态系统中,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由此可见,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过渡: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什么调节机制实现的呢?
3. 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 —— 负反馈调节
实例1:
兔子数量增加
狼增加
草减少,兔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减少
兔子数量减少
草增加,兔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增加
狼减少
说明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内部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以维持生态平衡。
3. 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 —— 负反馈调节
实例2:
森林植被大量生长
林下光照减少,树苗生长受限,枯枝落叶增加
自然火灾
光照充足
土壤养料增多
种子萌发,幼苗迅速成长
植被逐渐恢复
说明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能够自我调节,以维持生态平衡。
原方向
发生偏离
负反馈调节
回到原来方向
改邪归正
②模型图:
3、动态平衡的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
①概念: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
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制,它可
使系统保持稳定。
③意义: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思考·讨论 分析反馈调节的过程
蛙减少
昆虫和蜘蛛增加
捕食昆虫和蜘蛛的鸟增加
鹰增加
蛇减少
蛙增加
昆虫和蜘蛛减少
捕食昆虫和蜘蛛的鸟减少
鹰减少
蛇增加
2.利用本章第一节图3-4(第52页),以图中的蛙、蛇或其他动物为例,描绘该种动物数量增加或减少时,生态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 ,并讨论反馈调节是否发挥了作用?
有一个湖泊受到了严重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死亡,活鱼就更少了。
补充:正反馈调节
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实例:
结果:
模型图:
原方向
发生偏离
正反馈调节
更加偏离
破坏稳态(错上加错)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
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2)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_;
负反馈调节
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_____的;
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有限
(3)类型: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蝗虫采食下,草原植物再生能力增强
干旱时树木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
1.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
食物网越复杂
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
(抵抗干扰,维持原状)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少
食物网越简单
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
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火灾后森林重恢复
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
往往相反
特点:
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
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自身净化(如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可以很快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
如果被有毒物质重度污染,自身的净化作用已不足以消除大部分有毒物质,恢复力稳定性被破坏,恢复原状的时间漫长,难度极大!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 别 实质 _____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 _____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影响 因素
保持
恢复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受到破坏,恢复原状
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抵抗力稳定性
稳定性
营养结构复杂程度
一般为负相关关系
恢复力稳定性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注意: 对于环境条件极其恶劣的生态系统,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在个体水平稳态的维持上,有没有类似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情况?
人体在遇到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系统会抵抗病原体的入侵,这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相似;人体也有恢复稳态的机制和趋势,在大病初愈时,有些功能需要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与恢复力稳定性相似。
适量砍伐
合理放牧
适度捕捞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不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利用。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北防护林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对农田生态系统要不断施肥、灌溉,增加投入,控制病虫害,才能保证高产出。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思考 讨论:设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
桉树林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林。大面积种植桉树林的生态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例如,结构单一的同龄纯林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差;人工桉树林下植被稀少,出现水土流失等问题;有的桉树林里鸟类绝迹。研究发现,在某地人工桉树林中,乔木层桉树占绝对优势;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则与桉树密度有关:桉树密度为750株/hm2时,灌木层有17个物种,草本层物种也较丰富;桉树密度高达1 000株/hm2时,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均减少。
1. 结合上述信息,并查阅有关资料,与小组同学讨论提高人工桉树林稳定性的措施。讨论时,应重点考虑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并兼顾人工林的经济效益与当地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
物种多样性及经济效益角度:可以间种其他树种及一些经济作物,适当增加草本和灌木数量;例如,从考虑经济效益的角度,可以混种其他树种,如相思树,或间种西瓜、山毛豆等其他经济作物;
从保持土壤肥力角度:土壤中接种固氮菌。
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目的要求:
基本原理:
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应该注意,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
1.小型生态缸(瓶)实验流程:
2.设计和制作生态缸的要求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缸一般是 的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 ,成分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 .
②保持生态缸内温度;③便于观察
生态缸宜 不宜 ,缸中的水量应 ,要留出一定的
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 光
封闭
生命力
透明
小
大
适宜
空间
散射
齐全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①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
便于操作;
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3.结论:
(1)人工生态系统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但不是永久;
(2)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
讨论:
1.设计时要考虑的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有哪些?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应保持适宜比例,以维持生态 系统的相对稳定。
2.生态缸经过多长时间后才能达到比较稳定的状态?
一般等到缸内务生物相互适应及依存后,生态缸才能达到比较稳定的状态,大多在1个星期以后。
3.达到稳定状态后,生态缸内的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无变化?如有,是怎样变化的?
有。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少,水中溶解氧逐渐减少, 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小型动物先死亡。
探究 实践: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4.在生态缸中,最后留下来的生物在这个人工生态系统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生产者:
消费者:
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分解者: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探究 实践: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讨论:
本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