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语文复习自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语文复习自测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26 14: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七年级上语文复习自测题
1、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着力 (zháo) 粗糙 (zào ) 戏谑(nüè) 苦心孤诣(yì)
B 妯娌 (zhǒu) 蹒跚 (pān ) 抽噎(yè ) 煞费苦心( shā)
C 酝酿 (niàng) 山岚 ( lán) 妒忌(dù) 濒危(pín )
D 镌刻 (juān ) 圈养 (juàn) 横亘(gèn ) 猝不及防(cù)
2、下列词语的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符其实 言简意赅 含辛如苦 心有余悸
B 人情事故 崭露头角 消声匿迹 相濡以沫
C 司空见惯 虔诚 憨态可掬 滔滔不竭
D 伦巾 朦胧 执著 憧憬
3、下面各句表达准确的一项是 ( )
A.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丰富得多,深刻得多了。
B.能否保持为政清廉,是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取得广大群众信任的重大问题。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侃侃而谈地乱说一通并不能解决问题。
D.老张的衣服比老李的衣服做得好。
4、下列各句和例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一致的一句是( )
例句:天空漂浮着团团白云,仿佛盛开着朵朵银棉。
A 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地上射出无数的箭头。
B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期。
C 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D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5、用古诗文原句填空。
①《<论语>六则》中论述“学”和“思”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
是 , 。
②我们往往用杜甫《望岳》中“ , 。”来表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③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淮上与友人别》中“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情感不同的诗句是 , 。
④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体现诗人达观态度的诗句是 , 。
⑤成语“扑朔迷离”的源出句是 , 。
2、 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歆辄难之 ( ) 幸尚宽( ) 舍所携人 ( ) 携拯如初( )
2、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3、简答题。
1 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2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2)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手、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3)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中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4)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5)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6)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7)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8)《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9)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10)《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11)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1.概括选文的大意。
2、作者读《三国演义》时,有怎样的情感变化 这些感受与文中“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一句,相矛盾吗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3、选文中哪些内容说明了作者“读好书”的见解?
4、选文第⑺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是什么?
5、选文记叙的顺序是怎样的?并举例说明。
6、文中提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请选择这些作品里的一个人物做些评价。
作品: 人物
评价: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但是到了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穿过一处最密的竹海,我们便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在这里可以越过先前路上的竹树顶看得更远、更高。举目四顾,除了竹子,还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山,但你不可能看到绵延的山势和一点泥土,也不可能看到竹坞深处那里有缺口通到山背后去,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和我一同去的是一位画家,他说,在竹海面前,如果要我画它,实在束手无策。你看,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林构成的。陪我们来的当地的朋友却满意地笑了,他不是从画家的观点去考虑问题,画家的话只说明了这里的竹林旺盛。是名副其实的竹乡,而这不正是意味着这里的竹材和竹笋的丰收吗?这当然是件好事情。他是以竹林为家的护林员,是专管栽种竹树和保护竹林的。
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回过头来,发现山麓的竹林上出现了缕缕轻烟。那是雾还是山岚?都不是,那是竹林深处人家的炊烟。那位当地朋友说,那里有村庄,有人家,只是在竹海上面连一点痕迹也看不到,如果不是烧饭的时候,就连这一点炊烟也没有。朋友,我们竹海里的村庄可热闹呢。
1、 用一个成语概括文中竹林的特点。
2、 “陪我们来的当地朋友却满意地笑了。”句子中加点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
3、 品味下面画线句子,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4、 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选文第三段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5、 选文用大量篇幅描写“竹海”、“密不见底的竹林”的作用是什么
6、 梅、兰、菊、竹并称“花中四君子”,它们的品格历来为人们为人们所赞美,留下了不少诗文。请写出一个赞美竹子的古诗名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