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溶液的浓度
第1课时 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
2.能应用质量分数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1.有关浓缩、稀释、配制等质量分数的计算。
2.溶液浓度的含义。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P42~P44文字和插图,用彩笔把基本概念、定义及重要知识点做上记号。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
课堂教学
【课堂导入】
如果我给你们两杯糖水,一杯加糖较多,一杯加糖很少,让你区分哪一杯浓?哪一杯稀?我想你们会很快作出判断。但这些方法只能粗略比较,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必须准确知道一定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比,即溶液的浓度,又应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
知识点1:溶质质量分数
【展示】教师向同学们展示实验9-7的药品及仪器。
【演示】教师演示实验9-7,有条件的可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哪种溶液最浓?哪种溶液最稀?为什么?这种方法有什么不足之处?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几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小结】
1.区别方法:
(1)对于有色溶液,可根据颜色深浅来区分溶液的浓度。
(2)对于无色溶液可根据味道(如食盐、蔗糖等)以及密度大小来区分溶液的浓度。
2.这些方法只能粗略表示溶液浓度的相对大小。
【提问】如果要准确知道溶液的浓度,应如何表示呢?应注意哪些问题?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几位同学代表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小结】
1.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公式:溶质质量分数=×100%
【板书】溶质质量分数。
【展示】教师向同学们展示实验9-8的药品及仪器。
【演示】教师演示实验9-8,有条件的可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NaCl是否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几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并要求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P43的表格中。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3的“讨论”部分。试通过计算分析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同学解答,教师点评订正。
【小结】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1.A%=×100%
2.A%<S%。
注:A%—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S—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板书】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知识点2:溶液稀释的有关计算
【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下面两道例题:
1.将200 g质量分数为20%的KNO3溶液加水稀释至质量分数为10%的KNO3溶液,应加水多少克?
(答案:200 g)
2.将200 g质量分数为5%的KNO3溶液变成质量分数为10%的KNO3溶液,应蒸发多少克水或加多少克KNO3
(答案:蒸发100 g水 加KNO3 11.1 g)
3.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课本P44的例题2。
【演示】请同学到黑板前板书,其他同学在下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板书结束,请2位同学对演排结果进行订正,教师进行点评。
【小结】
1.将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蒸发溶剂的质量等于原溶液质量的一半。
2.将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一半,加溶剂的质量等于原溶液的质量。
3.溶液在稀释(或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板书】溶液的浓缩和稀释。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至此,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教师从有色溶液颜色的深浅与浓度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从定性分析转化到定量分析,进而提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并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有关计算。
第2课时 把溶质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巩固规范的解答格式。
2.能进行有关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难点
1.根据有关化学方程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自主预习
仔细回忆第五单元有关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结合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
课堂教学
【课堂导入】
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如何应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也学习了如何进行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但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及化学科研等方面涉及到化学反应前后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针对这些类型的化学计算又应如何解答呢?这节课我们一起针对这类计算展示探究。
知识点:把溶质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下列例题。
例:(黔东南中考)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某实验小组取仅含有氯化钠杂质的纯碱样品14.4 g,加入到盛有100 g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此时烧杯内各物质的总质量为110 g。试计算:
(提示:Na2CO3+2HCl===2NaCl+H2O+CO2↑)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______克。
(2)所用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4.4 7.3%)
【演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根据计算步骤进行解答,分析解题的基本思路和应注意的问题。
【展示】教师运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习题。
(天津中考)现有含杂质的氯化镁样品10 g(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117 g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求:
【提示:MgCl2+2NaOH===Mg(OH)2↓+2NaCl】
(1)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
(2)所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95% 7.1%)
【演练】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并分析。
【小结】解题思路:根据题干信息找出某纯净物质量→利用某纯净物质量和化学方程式求出所需反应物溶质质量→求出反应物溶液质量→求出其反应物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反应物溶质质量分数的一般思路。
【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下列例题。
例:100 g硫酸溶液恰好与13 g锌完全反应,试计算:
(1)这种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9.6% 28.6%)
【演排】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此题的解题思路,并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演排,其他同学在下面练习,演排结束,请两位同学进行订正,教师进行点评。
【展示】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下列练习题。
(牡丹江中考)为测定某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虎取100 g该溶液,向其中滴加11.1%的氯化钙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其用去氯化钙溶液100 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2NaCl+CaCO3↓。求:(1)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结果保留至0.1%)。
(答案:10.6% 6.2%)
【提问】根据例题的解题思路,请同学仔细分析上述习题,做一做,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快又准。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写出自己的解答,另请一位同学订正,教师进行点评。
【小结】解题思路:根据题干信息找出某纯净物质量→利用某纯净物质量和化学方程式求出所需溶质质量→求出生成物溶液质量→求出生成物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根据化学方程式求生成物溶质质量分数的一般思路。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至此,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本课时是一节把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进行综合应用的计算课,由于教材中并没有单独讲解,但又是教学的必考点,而且综合性强、难度相对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