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1.2 乐音的特性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1.2 乐音的特性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2-06 16:2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声音的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应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也可以为下面学习乐音和噪声作辅垫。教材这样的处理符合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年龄特征。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一节《声音是什么》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声音的概念、声音产生和传播需要的条件,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具有能量等。学生对声音的特征,生活上已经有了一定感性的认识,但没有系统的认识。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体验,感悟还是比较贴近学生实际的。这一节内容中,像振幅、频率,波形等还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一定的媒体对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从知识接受的角度,对初二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从学生喜爱和熟悉的音乐及乐器的差异引入声音的特征,较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不仅使学生通过自身活动参与新知识学习,而且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达到在玩中学、做中学、学而会的目的。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考虑到演示与活动内容较多,需要用两课时完成,本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要求全体学生掌握,重点要求学困生掌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要求全体学生掌握,重点要求中等生掌握)。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要求全体学生掌握)
2.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要求全体学生掌握,重点要求中等生掌握)。
(2)组织不同学生利用各种乐器发声及本人参与发声来认识音色。(要求全体学生掌握,重点要求学困生掌握)。
(3)进一步学习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要求全体学生掌握,重点要求优等生掌握)。
3.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全体学生掌握)
(1)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小组的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和合作。
(3)通过声音三个特征的探究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5)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教学资源】
鼓、乒乓球、钢锯条、多媒体、自行车、塑料片、梳子、硬纸片、丝绸(废料)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1.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2.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通过具体的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教学策略】
1.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具体图像。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和探究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听一首交响乐《黄河》(多媒体播放)
你听到了什么?你能否描述你所听到的声音的特点?(要求学困生回答)
学生谈感受:我们听到的声音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有小号声、小提琴声、大提琴声、钢琴声……声音有强有弱,时高时低,有的浑厚,有的清脆。听了这些音乐,我们会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教师总结:我们身边的声音丰富多彩,各有各的特点。今天一起来研究声音的特征。
(板书课题:声音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声音是千差万别的,为引出今天的课题奠定情感的基调,也调动了学生的良好学习情绪。)
2.讲授新课
一: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活动1:怎样使鼓声更响?(要求学困生回答)
学生上讲台演示:重重地敲鼓。
教师解释响度就是人耳感觉到(听到)的声音大小,俗称音量,在物理学中,用响度来描述声音的强弱。(信息快递出示: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loudness)
教师引导:我们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那请你猜想一下这个声音的强弱会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呢?(振动的不同)。对这种振动的不同,物理学中称为振幅。(信息快递出示: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老师再轻轻地敲鼓、重重地敲鼓。问后面的同学:你们观察到鼓面振幅的大小了吗?(没有)那谁能想一个好办法来把鼓面振幅的大小显示出来呢?(鼓面上放小纸屑、放粉笔头、放乒乓球、放泡沫塑料、放一个水杯……)(要求优等生回答)
活动2: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分组实验(四人一组实验,每组器材有钢锯条)
利用你们桌上的钢锯条,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时间2min左右(教师提示学生钢锯条露出桌面长度相同)
师生共同分析实验得出: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议一议:声音响度除了与振幅有关,还与其它哪些因素也有关?
教师点拨: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声音扩散程度也有关。
(设计意图: 通过“怎样使鼓声更响?”这一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探究的问题上来。分组实验,不仅提供给每个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做到眼、手、脑同时运作。也培养他们在实践中能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声音高低的因素
活动3:大家来试唱《青藏高原》结尾的一段歌曲。试唱中,你感到什么时候最难唱?是要求声音响度大而使你无法胜任,还是其他原因?
信息快递出示: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
活动4:改变自行车转动的速度,听纸片发出声音的变化。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并归纳:车轮转的越快,纸片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
活动5:利用身边其它器材,试一试
(1)用一张卡片以不同的速度划过梳齿,你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用相同的力以不同的速度撕旧的真丝布,你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师生共同分析实验得出:音调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f: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Hz 赫兹。1Hz的物理意义:物体每秒振动一次。写作:f=1Hz(并出示)
练一练:(要求中等生回答)
昆虫飞行时它们的翅膀都要振动,蝴蝶翅膀每秒振动五六次,蜜蜂翅膀每秒振动420次 ,某人的心跳每分钟72次,请计算它们的频率分别是多少Hz
感受不同频率的声音(利用flash动画播放100HZ、1000HZ、3000HZ三个不同频率的声音)
您知道吗?
通常男子说话声的频率约为90~140Hz,而女子说话声的频率约为270~550Hz,女子声音的音调比男子高。
(设计意图: 通过“试唱歌曲:《青藏高原》”来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调。利用身边的器材做实验来体会音调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通过练一练,及时巩固学生对频率这一新的物理概念的理解。最后通过感受不同频率的音调,进一步强化对音调的理解。)
三:音色
闭上眼睛听,是什么乐器在演奏?为什么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教师点拨:因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品质不一样。物理上,用音色(musical quality)表示声音的品质。音色与声源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通过媒体观察不同乐器发出声音时的波形图(音叉、双簧管、长笛、小提琴)。
由于各种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即使响度和音调都相同,人感觉到的声音也是不相同的。
活动6:猜猜我是谁?(要求学困生回答)
所有同学都闭上眼睛,找一位同学大声说“报告”,其他同学则猜出是谁发出的声音。
议一议: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利用音色不同来辨别声源的?(要求中等生回答)
(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并能将音色运用于生活、生产实际,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视频了解我国古代声乐研究的辉煌成就。
我国古代声乐研究的辉煌成就,非常值得自豪。中华民族很早就对声乐有深入的研究,中国古人将传统的乐器分为八类,称为华夏八音。(视频播放)
(设计意图: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人在声学方面的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谈学习体会
活动7:学生自由畅谈(要求全体学生参与)
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你认为老师可以做哪些改进?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形式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让学生在交流回顾,相互补充中有一种收获的喜悦,同时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
4.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请解释下面几句话中的“声音”各指的是声音的哪个特征?(要求学困生回答)
(1)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
(2)李宁唱歌的声音真好听
(3)电锯发出的声音很尖,很刺耳
2.关于扩音机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要求中等生回答)
A.改变响度 B.改变音调 C.改变音色 D.减小声音的分散
3.日本广岛一家工厂研制出一种电动保险柜。保险柜的门扉上安有“电子耳”,能听声音,还能把这种声音送给电脑进行识别,保险柜的主人买下它以后,事先对着“电子耳”讲一句暗语,让电脑对主人的声音进行分析,存储到存储器里。比方,主人对它说:“芝麻!芝麻!开门!”电脑便记住了这个暗语,等主人再来时,只要对着电子耳重复这句话,保险柜便能自动打开了.有人担心,如果小偷知道了暗语怎么办?有趣的是,除了主人以外,谁对电子耳讲暗语,保险柜的大门都不会开。
请回答:为什么保险柜听到主人的暗语能自动开门,而听到小偷同样的暗语不会开门?(要求优等生回答)
5.课后作业(任选一题)
(1)请同学上网查阅我国古代在声学的方面取得的成就。
(2)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或废弃物品自制一件简易乐器,并演示各自的乐器。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强化,学生的课后作业不仅仅局限在对物理习题的演算上,把阅读资料、观察调查、实践体验等课外活动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的一部分,丰富了作业形式的多样性。自选作业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6.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画思维导图,不仅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而且画思维导图的过程本身具有独造性,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在以后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使他们都能得到发展与进步。)
7.教学后记
声音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现象,学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大量有关声音的感性认识。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声音的特征和哪些因素有关。本节课采用了实验——归纳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学生的思维疲劳。从本教学设计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比较浓厚,实验中积极性较高,并且能勤于观察,乐于动手,将会如期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发现,虽然学生对声音很熟悉,但是对影响声音音调高低的因素并不清楚,因此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课件及学生实验来完成,这节课的实验安排由浅入深,通过实验给学生感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在实践中发现,上课时只靠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教育很难起到有效的作用,学生的记忆往往是短时的,因此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力的“脚手架”,在实验中,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有个更直观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教师引导、指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