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沪教版): 梅兰芳练功 4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沪教版): 梅兰芳练功 4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26 12:5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梅兰芳练功
执教:上海教科院豫英实验学校 张筱琳
课前预习:
1.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准音。
2.运用参考课后注释、查词典等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跷功 想方设法 毅力 蜚声海内外 过硬 硬是
3.思考:梅兰芳小时候曾先后跟随几位师傅学艺?师傅对他的评价一样吗?划出相关的句子。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识记本课“曾、拜、跷、砖、踩、肿、设、跤、凭、蜚”等10个生字;理解 “跷功”、“一炷香”、“想方设法”、“蜚声海内外”等词语的意思;区分“硬”在“过硬、硬是”中的不同意思,学习结合语境选择解释条理解词义的方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提示,学习概括重点段落的大意;学习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像,感受梅兰芳刻苦练功的顽强毅力。
3.初步感受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明白获得成功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
教学过程
一、了解梅兰芳的艺术成就,理解课题
1.出示京剧相关图片,知道最早将京剧推向世界的人是梅兰芳。
板书:梅兰芳
2.学习1、8小节,理解“蜚声海内外”,初步了解梅兰芳的艺术成就。
出示: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毅力, 梅兰芳从小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后来终于成为一名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1)指名读句,要求读正确;师生合作读句子,突出梅兰芳所取得的成就(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2)通过“我国”和“蜚声海内外”两个词语的比较,理解“蜚声海内外”的意思。
(3)积累表示“在国内国外都很有名”的词语(举世闻名 世界闻名 驰名中外 名扬四海),指导读出自豪的语气
3.理解课题。
(1)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板书:功。这个“功”指的就是功夫。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梅兰芳小时候练习京剧表演基本功的故事。
(2)出示课题,齐读。
说明:教学伊始出示图片,唤起学生对于京剧的一些生活经验,再结合课文开头结尾的两句句子,初步体会梅兰芳所获得的艺术成就之高。理解“蜚声海内外”时,引导学生联系以前积累的词语来理解新词,并通过度词来激起学生对于民族艺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引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1.反馈预习:分小节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并结合文中词句说说两位先生如何评价梅兰芳。
2.评价并交流。
教师板书:不是学戏的料子
连连称赞
不住点头
3.学生根据板书提出问题。
预设:不是学戏的料子是什么意思?
先生为什么说梅兰芳不是学戏的料子?
吴先生为什么对他连连称赞?
为什么两位先生对梅兰芳的评价会这样不同?
……
说明:整体了解的环节中,教师重在检查预习情况,关注读准、读通,并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两位先生对梅兰芳的不同评价,使学生对于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学习抓关键词和矛盾处提问。
三、学习课文,体会梅兰芳学好戏的坚定决心和练功时的顽强毅力
(一)学习课文2-3小节,体会梅兰芳学好戏的坚定决心
1.出示第2小节。
(1)联系前文了解先生说梅兰芳“不是学戏的料子”的原因。
(2)理解“不是学戏的料子”的意思(没有学京戏的能力、天赋……)
(3)通过加动作,读出先生说话时的语气: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办法。
2.小结:从先生的评价中可以知道梅兰芳小时候并没有学戏的天赋。
3.出示第3小节。自读体会面对先生这样的评价,梅兰芳的想法。
(1)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
结合“一定”、“闯”体会梅兰芳学好戏的坚定决心。板书:下定决心
(2)指导朗读:梅兰芳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戏,闯出个样子来。
4.根据板书上的提示“不是学戏的料子”“下定决心”,简要说说2、3小节的意思。
5.小结:虽然在前一位先生那儿没有学会京戏,但先生的这句话却让梅兰芳下定了学好戏的决心。
说明:在了解第一位先生对梅兰芳的评价时,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是学戏的料子”的意思,再做做动作读好先生的话,从先生的无奈中感受梅兰芳小时候确实没有学戏的天赋。学习梅兰芳的决心一句时,通过朗读评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意思,从而感受梅兰芳学戏的决心之坚定。最后让学生尝试简要概括2、3小节的意思,培养学生抓住要点概括的能力。
(二)学习课文4-7小节,体会梅兰芳学习跷功时的顽强毅力
1.学习课文4、5小节,感受吴先生要求的严格和梅兰芳毅力的顽强。
(1)体会吴先生要求严格。
①通过前后两位先生对梅兰芳学习态度的比较,设疑:是吴先生的要求低?
学生交流,出示:
●云和堂的吴先生对弟子的要求十分严格,对梅兰芳也不例外。
●吴先生搬来一条板凳,上面放一块砖,让梅兰芳踩着跷站在砖头上,并要求一次要站一炷香的时间,中间不准休息。
引读小结:作者先告诉我们吴先生对弟子——要求十分严格,紧接着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这个例子就是——吴先生搬来一条板凳,上面放一块砖,让梅兰芳踩着跷站在砖头上,并要求一次要站一炷香的时间,中间不准休息。这个例子就是梅兰芳——练跷功。
②补充学习京剧要练的基本功(唱、念、做、打),体会学京戏要练的基本功之多,并结合图片体会练习“跷功”的难度之大。
③结合句中“一条板凳”(高)、“一块砖”(小)、“一炷香”(长)等关键词语感受吴先生要求的高和练习跷功难度之大。板书:凳上站
④指导读句。
(2)体会梅兰芳坚持到底的顽强毅力。
①出示图片,结合课文内容想象说话:
起初,梅兰芳一站上去, 。不一会儿, 。你看,他的头上 ,脸 ,全身的衣服 。每次快坚持不住时,他总在想: 。结果 。
再读:一定要学好戏,闯出个样子来。
②指导读句:梅兰芳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硬是咬着牙坚持着,连腿都站肿了。出师“硬”的解释条:跟“软”相对。
无论如何也要。
经得起考验。
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硬”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含义,进一步体会梅兰芳的决心之大。
③想象先生是怎样连连称赞梅兰芳的,揭示梅兰芳顽强的毅力。
板书:顽强的毅力
说明:体会吴先生要求的严格时,老师可以通过小结渗透文中先概括后具体举例的写法。跷功在学生经验中是一个盲点,所以教学先从字形入手,再补充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然后再让学生读文中的句子,从关键字词入手感受练习跷功的难度高,这样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就会步步深入。再结合图片和想象说话,让学生真切感受梅兰芳正是凭着顽强的毅力才能坚持练习跷功。
2.学习6、7小节,进一步体会梅兰芳为使跷功更上一层楼想方设法练习的顽强毅力。
(1)初步感受6、7小节的主要内容。
①理解“更上一层楼”的意思。读6、7小节,借助填空概括要点。
出示:梅兰芳为了使自己的跷功更上一层楼, , 。
(怎么做) (结果怎么样)
②小结并理解:想方设法。板书:冰上跑
(2)通过两次比较,体会梅兰芳为使跷功更上一层楼的顽强毅力。
①冰上跑和凳上站一样吗?
从“不要说…就是…也…”“青一块紫一块”等词体会冰上跑的难度更大。
指导朗读:那光滑的冰面,不要说踩着跷,就是在上面走路,也难免要摔跤。
②是先生让梅兰芳凳上站,还是梅兰芳自己要求自己冰上跑的?(挑战自我)
③齐读“冬天……继续练”。
④理解 “一日不练三日空”。
(3)借助填空尝试说说梅兰芳是怎样使自己更上一层楼的。
出示:起初,梅兰芳踩着跷站在冰场上, ,没过多久,他身上 。可他心想: ,于是,他 。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他终于 。
说明:这一环节中,教师提供句式让学生把句子说完整,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有了整体上的把握。通过“冰上跑”和“凳上站”的比较、感悟和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冰上跑”比“凳上站”难度更高,而且是梅兰芳自己想法设法挑战自我,感受到两个部分的内容、层次上的递进关系。最后通过借助填空复述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体回顾,复述的过程也是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的过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同时也进一步感受到梅兰芳毅力的顽强。
四、升华情感,激起学生对梅兰芳的敬佩之情
1.全文小结:梅兰芳就是凭着这样顽强的毅力练成了跷功,更是凭着这样顽强的毅力苦练所有的基本功,才打下扎实的基础,最终成为京剧艺术大师,
2.指导学生怀着敬意再读开头和结尾。
说明:课题“梅兰芳练功”这个“功”指的并不仅仅是跷功,练跷功的这个例子只是其中典型的一个,教学最后通过梅兰芳苦练京剧所有的基本功最终成为京剧艺术大师,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敬意,也感受到获得成功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
课后练习:
1.抄默词语表中的词语。
2.听写句子。
虽然先生曾说梅兰芳不是学戏的料子,但是凭着顽强的毅力,梅兰芳终于成为了一名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3.完成“词句活动室”1、2题。
4.根据提示,说说梅兰芳是怎样练习跷功的。注意语句通顺、完整。
一次,吴先生教梅兰芳练跷功, ,梅兰芳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 。
为了使跷功更上一层楼,梅兰芳 。先生看见后,劝他休息几天,但是 。
说明:第一项是常规作业。听写句子不仅训练学生听写的能力,在听写的过程中也是对文章内容作了整体的回顾。“词句活动室”中第一题中在积累,第二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已有训练,重在检测学生听课情况。根据提示复述相关的内容在本册教材第9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后练习中已经出现,这项作业既是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条理把握的能力,也是为三年级第二学期的详细复述的重点训练做铺垫。
六、板书设计: 梅 兰 芳 练 功
蜚声海内外
不是学戏的料子 下定决心
连连称赞 凳上站
不住点头 冰上跑
顽强的毅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