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临夏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7 09:0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一 历史
一、单选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中原地区(黄河中游)出现了仰韶文化。大致同一时期,海岱地区(黄河下游)和江浙地区(长江下游)分别有( )
A.大汶口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B.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C.二里头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D.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2.原始社会晚期的墓葬,有的随葬品量多且贵重,有的随葬品相当少甚至一无所有,但都葬在公共墓地里。这主要反映( )
A.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 B.仍处于母系统治时期
C.氏族血缘关系依然牢固 D.奴隶已经成为陪葬品
3.《美食中国》节目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节目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者要求的外景地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仰韶文化遗址
4.“以身作则,公而忘私”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他曾治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以下关于他所建立的王朝描述错误的是( )
A.最高统治者称为“后” B.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C.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其遗存 D.成员不再聚族而居
5.商朝从成汤建国到纣王灭亡,共传17世31王,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商王世系非常详细,其中绝大多数得到了甲骨卜辞的证实。这主要由于( )
A.甲骨文是较成熟的文字 B.商朝统治具有神权色彩
C.卜辞主要记录政治活动 D.卜辞详细记录了历史
6.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的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给其子弟和臣属。据此可知,西周时期的井田制( )
A.是宗法制度的基础 B.构建了森严的等级秩序
C.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属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7.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变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造成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瓦解 B.铁农具的使用 C.井田制的崩溃 D.分封制的解体
8.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9.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下列言论属于他的是( )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D.“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10.春秋时期,四周戎狄蛮夷等民族逐渐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这一观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中原地区经济发达 B.中原地区文化先进
C.周边各族迁徙到中原地区 D.周边各族与华夏族往来频繁
1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最全面的是( )
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 C.政治制度 D.统治阶级的提倡
12.改革是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
A.奖励耕战 B.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县制
13.20世纪后期,在湖北、湖南、甘肃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任用官吏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
A.法律制度细密严苛 B.基层治理行之有效
C.行政制度比较系统 D.社会控制较为严密
14.“秦变封建为郡县,恐其权重,故每郡但置一监一守一尉,此上别无统治之者”。 与“封建”相比,“郡县”的主要特点是( )
A.官位可以世代承袭 B.实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C.巩固了当时的统治秩序 D.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15.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入葬的坟墓称“陵”。此称谓( )
A.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B.体现了皇权上天赐予的神秘性
C.意在突出皇帝与众不同的地位 D.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
16.武帝“用宰相如儿戏,屠之如羊豕”,汉武帝时,丞相权位受到严重打击,以致人们视相职为畏途。下列属于削弱丞相职权的是( )
A.平定“七国之乱” B.设立“中朝”
C.任用酷吏打击豪强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7.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
A.通判 B.御史大夫 C.太尉 D.监察御史
18.凭借宗室招牌,笼络豪强,继起于乱世,重建政权,开创仲兴局面的是(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成帝 D.汉光武帝
19.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诸本纪,将孔子、陈涉列诸世家,为医者、游侠、刺客、滑稽、货殖、 日者专门立传,还记述了周边少数民族、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西亚各国的历史,并在《大宛列传》中记载了中国人最早得到关于西方世界的信息。这些记述表明《史记》作者( )
A.具有可贵的平民立场和广阔的眼光
B.在高压政治压力下难以对史料进行精挑细选
C.意图以著史求得当朝统治者的青睐
D.对野史、少数民族历史、外国历史感到好奇
20.张骞通西域后,政府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防范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
A.旨在攫取西域各国经济利益 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 D.标志着西域被纳入郡国体系
21.东汉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这表现在( )
A.《黄帝内经》成书 B.干支纪日法创制 C.《周髀算经》编撰 D.“蔡侯纸”的出现
22.东晋建立之初,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邀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反映出的问题是( )
A.藩镇割据 B.士族专权 C.诸侯膨胀 D.重文轻武
23.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说明孝文帝( )
A.数典忘祖 B.脱离实际刚愎自用
C.学习先进文化 D.实行“藩汉分治”
24.如图为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 )
A.结束了南北对峙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巩固了北方统一 D.促使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25.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改称为凤阁、鸾台,并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旨在( )
A.加强专制皇权 B.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C.提高行政效率 D.扩大官员选拔范围
26.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宋),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血缘→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27.汉末的牟子(佛学家)在《理惑论》中以儒家、道家思想阐发佛理;东晋孙绰认为“周(周公)、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内外名之耳”。这反映了( )
A.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B.政局动荡导致民众信仰多样
C.儒释道三教呈现合流趋势 D.佛道更能适应当时社会需要
28.“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
A.北魏民族大交融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贾思勰是南朝的农学家
29.圣人,旧指品德智慧极高的人。 下列对我国古代有关圣人评述不正确的是
A.孟子——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思想核心是“仁政”,被著为“亚圣”
B.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被誉为“医圣”
C.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其《兰亭序》被誉为第一行书,被誉为“书圣”
D.李白——唐朝著名诗人,其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30.“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
A.建立隋朝 B.广建粮仓 C.开大运河 D.征伐高丽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2分)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2分)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2分)这导致了社会上什么新兴阶级的出现?(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
——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
材料二 谈到中国的代表性文化遗产,不能不提及44年前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用铲子、刷子和棉签打开已尘封两千多年的黄土,一个排列严整、气势恢宏的神秘地下军阵重现世界。
谜一样的秦陵,谜一样的始皇帝。有学者则从历史认识入手,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帝国复杂而高效的管理系统的象征,并分析秦朝立下的行政系统,从上到下要经过两层或三层的金字塔结构。
——据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等整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并说明作者对秦始皇所持的态度。(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述秦始皇能统一六国的原因,并评价中央集权制的历史作用。(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实行独相制,开创了宰相任免制。发展到东汉时期,宰相权力逐渐向尚书台转移,尚书令成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而隋唐开创三省六部制,变独相制为集体宰相制,变乾纲独断为集体议政,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材料二 唐朝前期,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和左、右仆射在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的政事堂讨论国政,集体做出重大决策。最初仅限于三省长官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后来由皇帝指定参加政事堂会议行使宰相职权的官员也可参加政事堂会议,他们以本职加上“参预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名义,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高宗以后,则多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头衔参加政事堂集体议政,行使宰相职责,集体宰相制由此逐渐形成。这就使参政议政的人员范围明显扩大,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峰飞《论三省六部制对当今大部制改革的借鉴价值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隋唐宰相制度演变的趋势及隋唐时期三省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朝政事堂集体决策的作用。(4分)
一、选择题(每空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C D C D B D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D C D C B B D A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B C B A C C A D C
二、非选择题(31题:14分;32题:16分;33题:10分。)
31:(1)分封制。诸侯争霸。影响:消极: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积极: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阶级:新兴地主阶级。
32:(1)特点:中央集权,不行分封制,不行世官制,平政守法。观点:肯定秦始皇功绩。
(2)原因:诸侯争霸,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统一中国;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发展,地主阶级力量壮大;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法家思想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评价: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但中央集权制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33:(1)趋势:由独相制变为集体宰相制;宰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共议国事;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2)作用: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可以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减少了部门间的掣肘,提高了决策效率。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