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学霸测试题
(
第
四
单元 思维导图+复习试题
)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认真细致,我会选。
1.下面的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惊慌 B.沙哑 C.费话 D.猛然
2.下面语言不得体的一项是( )
A.图书馆内——你轻轻地来,带走的是知识,留下的是文明。
B.医院门口——欢迎各界人士光临本院
C.花圃里——鲜花因为你的精心呵护才如此美丽。
D.道路两旁——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请注意交通安全。
3.请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情时,需要注意什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貌诚恳地说明意图,交流时设想被请求人可能的担心,想办法打消他们的疑虑。
B.说出自己的设想后,若对方不支持你的想法,就应该知难而退。
C.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尤其是所做事情的目的,以及可能带来的好处。
D.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采用恰当的方式应对。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妈妈到过日本、澳大利亚、华盛顿、巴黎等国家。
B.解放战争时候,李爷爷就参加了革命工作。
C.多读好书,可以提高我们的知识。
D.我不得不承认我确实是做错了。
5.对课文题目“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桥”是这一感人故事发生的重要场地,也是村民逃离灾难的通道
B.“桥”具有象征意义,是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感情纽带,是危难时刻老支书为群众抢得生机的“希望桥”
C.“桥”是老支书和儿子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生命桥”
D.“桥”的特点折射出情势的紧迫性,以“桥”为题体现了桥的作用,并赞美了“桥“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诗词歌赋,我会做。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乡音无改鬓毛衰。
,笑问客从何处来。
6.把诗句补充完整。
7.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__________时偶然写得的。
8.本诗中通过诗人的“变 ”——“___________”和“不变”——“____________”之间的对比,以及儿童所问“________________”,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
三、基础知识,我会填。
9.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倒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缝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xiōng y ng péng pài(___________)的洪水 páo xiào(________)而来,让人感到xīn jīng ròu tiào(___________)。老 d ng yuán(________)紧紧jiū zhù(________)小伙子早已 lín shī(________)的衣襟,用 shā y (________)的 s ng zi(________)发出命令。
四、文章脉络,我会理
①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A.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B.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C.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②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③“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④“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11.选文第______自然段通过对渔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可以看出渔夫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2.“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由此我们可以想象渔夫当时的内心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选文中有三个语气词,表达了人物不同的心理,请选择你对它们的理解。(填序号)
①表示思考。 ②表示商量。 ③表示决定。
A.嗯:__________
B.嗯:__________
C.哦:__________
14.联系上下文,说说桑娜坐着不动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说说你对下面的句子中“熬”字的理解。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内文章《桥》,深入思考,回答问题。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痩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6.把握内容要点。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提示,用小标题梳理情节。
山洪来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冲桥塌——________
17.赏析人物形象。
小明说:这篇小说写了一位临危不乱、心系群众、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老支书,同时他还是一位父爱如山的好父亲。
(1)你同意小明“同时他还是一位父爱如山的好父亲”这一观点吗?________
摘抄描写相关的语句,支持你的观点:
语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句2: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两处细节描写,我认为老支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小明同学这样评价“老支书”这个人物,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关注环境描写。
《桥》这篇小说对“洪水”的描写非常生动,按要求分别摘抄一个句子。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生动的描写,不仅能让读者理解环境描写所营造出的_____,还衬托出老支书的_______。
19.领悟作者意图。
以“桥”作为小说的题目,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指______;第二层意思指__________。
五、文言知识,我牢记。
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0.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齐宣王使人吹竽:_________ 好一一听之:___________
22.翻译下面的句子。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现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诉说生活,我在行。
24.仿照《桂林山水》中的第二自然段“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的写法,把你看见过或玩赏过去的记忆最深,最感兴趣的一处景物写成一个片断。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D
6.少小离家老大回 儿童相见不相识
7.回家
8.容颜 乡音 客从何处来
9.qiǎnɡ 勉强 qiánɡ 强壮 jiànɡ 倔强 zuò 自作自受 zuō 作坊 dǎo 倒霉 dào 倒退 fénɡ 缝补 fènɡ 墙缝
10.汹涌澎湃 咆哮 心惊肉跳 党员 揪住 淋湿 沙哑 嗓子
11.① 神态 语言 动作 淳朴善良 乐于助人
12.孩子没了母亲可怎么生活?可是我家条件也不好
13.① ② ③
14.桑娜已经把孩子抱过来了。
15.一个“熬”字,很恰当地写出了渔夫一家的日子过得苦,也很准确地表现了渔夫的坚强性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渔夫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心灵。
16.一位老汉在山洪暴发之后,将村民们安全地送过桥。作为党支部书记,他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作为父亲,生死抉择之际他推着儿子先走。他用共产党员的信念和深沉的父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
洪水上涨 指挥过桥 吞没二人 祭奠英灵
17.同意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在最后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 抓住了人物的语动作、神态,就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够休会到老支书的心情,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
18.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危急气氛 沉着冷静
19.故事发生的地点 象征了老汉的崇高精神,老汉的生命是一百多个群众通向生路的桥
20.齐宣王 南郭处士 湣王
21.让 喜欢
22.齐宣王死后,湣王登基。喜欢听独奏,南郭处士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逃跑了。
23.比喻没有真材实料,想要蒙混过关的人。
24.花:我看见过美丽的迎春花,观赏过火红的香山红叶,却从没看见过玫瑰这样的花。玫瑰真红啊,红的好像战士的鲜血;玫瑰真美啊,美得让人陶醉;玫瑰真香啊,香的招引来了几只蜜蜂;我静静地看着,看着那仙女般的,娇嫩的玫瑰,让正在观赏的我陶醉在那里。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