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20课
曹刿论战
三国时有许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险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新课导入
1.积累《左传》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运用比照映衬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详略得当的叙事技巧,学会翻译文言语句。
3.体会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学习目标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较为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对研究我国春秋时期的社会很有价值。此外,它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中的文章善于用简洁的语言描写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相关知识
编年体
?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是编写历史较早的方法。编年体史书的编写按年、月、日的顺序,以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一体裁。
国学拓展
重点字词翻译
1.十年春,齐师伐我。
2.肉食者鄙。
3.又何间焉?
4.小惠未徧。
伐:攻打。
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
间:参与。
徧:通“遍”,遍及,普遍。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牺牲:指猪、牛、羊等。加:虚报。信:实情。
福:赐福,保佑。
狱:案件。虽:即使。
可以:可以凭借。
9. 既克,公问其故。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振作。再:第二次。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克:战胜。
测:估计。伏:埋伏。
整体感知
政治远见
战前准备
请见——肉食者鄙
何以战——取信于民
军事才能
从战指挥
齐人三鼓——反击
下视探望——遂逐
军事才能
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论战胜原因
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分析人物形象
我眼中的鲁庄公:
1.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2.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
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
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3.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4.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问题探究
4.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1.比照映衬,形象鲜明。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同乡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将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以鲁庄公的愚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写作特色
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这篇文章着眼于表现曹刿的“远谋”,全文的详略安排也围绕这一点展开。
第1段在略叙背景后直接引出实质性的对话,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问答写出了曹刿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2段着重写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第3段通过写曹刿阐述战争取胜的原因,把他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都未赘言。这样的剪裁,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
文章思考问题,既赞颂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曹刿,也肯定了历来被人们否定为“未能远谋”的鲁庄公。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课堂小结
根据红色字写出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
望其旗靡——
惧有伏焉——
故克之——
三而竭 ——
观其辙 ——
课堂小练
一鼓作气
所向披靡
危机四伏
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殚精竭虑 精疲力竭
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