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河南省焦作市县级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 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者与听者的友情。“挥手”是描摹弹琴的动作,语出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C. 颈联的“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霜钟”点明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
D. 尾联写听完蜀僧弹琴后的感觉,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暮,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15. 本诗在音乐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①
(元)萨都刺
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
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
注:①萨都刺被贬官南行途中所作。
15. 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秋宵永”的“永”字浸润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因为夜不能寐,才感到秋夜格外漫长。
B. 作者引用了曹操的诗句,看见乌鸦向南飞去的景象,又体现与曹诗感情的共鸣。
C. “霜落蒹葭冷”一句,从时间和地点两个方面写出孤雁栖息的蒹葭丛中的困境。
D. 这首词意境开阔,借写孤雁寄托作者的情怀,体现了流畅朴实、直抒胸臆的风格。
16.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河南省濮阳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4. 下列有关诗词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 《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D. “诚斋体”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歌风格的特称,杨万里号“诚斋”,故得名。其诗以语言通俗明快、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而自成一家。
15.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的一、二句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B. 本诗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 本诗的五、六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样,都表现了农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
D. 本诗的七、八句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16. 下列各组对文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兜鍪:古代战土戴的头盔。 照管:照料,照看。
B. 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半霎:极短的时间。
C. 渠:河渠。 朝餐:早饭;吃早饭。
D. 莳:移植。 匝:遍;满。
17. 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河南省信阳市多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故园别(节选)
流沙河别了太阳照不到的园庭
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
我熟悉园墙上的每一条裂缝
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
我熟悉庭阶上的每一个凹坑
就像熟悉自己的面影
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
在这里悄悄地结了婚在这里歌在这里哭
在这里第一回当了父亲
在这里做过愚蠢的书生梦
在这里偷看着天上的风云
现在我要回城去了
眼泪滴着恋栈之情
别了 我的小母鸡
感谢你天天为我下蛋
别了 我的老公鹅
感谢你夜夜为我守门
纸窗不须糊了 让它去破
柴灶不须烧了 让它去冷
菜园不须种了 让它明年野草青青
让蝼蛄来弹琴
让蟋蟀来吹笙
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
(有删改)
【注】故园: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槐树街5号的余家老宅。诗人流沙河曾在那里生活过。
14.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第三到六行,写出了“我”对园庭的每个地方都十分熟悉。
B. “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活动来写“我”的园庭生活。
C. “让蝼蛄来弹琴/让蟋蟀来吹笙”,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蝼蛄、蟋蟀在“我”离开后的喜悦之情。
D. “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思乡曲入梦,写出了故园牵绊着“我”,感情真挚动人。
15. 诗歌选择小母鸡、老公鹅作为告别的对象,有何用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该词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意境萧索凄清,从中能看出苏轼对争名夺利的俗世的厌弃和理想落空的愁苦。
B. “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写出了苏轼对时间消逝迅速的感叹,《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
C. 词的下阕表达了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几时归去”又流露出想要归去却不知几时可以归去的无奈,词人还没有确定的退隐计划和安排。
D. 本词不仅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而且用字传神精妙,如“一溪云”中的“溪”,比“一朵云”“一团云”,都更有意境。
15. “作个闲人”中的“闲人”有几层含义?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如梦令
【宋】曹组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
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
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词重点在于“睡起”两字,睡起之前,写词人的所想所行;睡起之后,写词人所闻所见。
B. 这首词中的主人闻鸟鸣而起,起而独行踽踽,盖亦有无聊意绪。
C. “两两黄鹂相应”是写动态,“门外绿阴千顷”是写静态,一动一静,相映成趣,造成了清幽的境界。
D. “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但又与开头的“动”“静”有所不同。
15. 请对诗歌的最后一句“风动一庭花影”作简要赏析。
河南省驻马店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15. 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河南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河南省焦作市县级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 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者与听者的友情。“挥手”是描摹弹琴的动作,语出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C. 颈联的“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霜钟”点明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
D. 尾联写听完蜀僧弹琴后的感觉,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暮,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15. 本诗在音乐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②比喻。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把乐声比喻成流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③用典。运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余响入霜钟”也是用典,写琴音与钟声交响,兼寓知音之意。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诗人的心情也一下子变得惆怅、沉重起来”错,尾联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这是以感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本题考查的是在音乐描写上的特点,针对的考点是描写音乐的手法。颔联两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正面描写蜀僧弹琴。这两句用大自然万壑松涛之声比喻琴音的清越宏远,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琴声极其铿锵有力的特点。颈联两句写听琴的感受。前句“客心洗流水”,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把乐声比喻成流水。同时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衬托出琴师技艺的高超和音乐的魅力;这一句还包含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下句“余响入霜钟”也是用典。“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此句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尾联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这也是侧面描写的手法,以感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
【点睛】常见的一些诗歌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设置悬念、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点面结合、象征、烘托、虚实结合、反衬、通感、白描、对比、设置悬念、联想、想象等。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①
(元)萨都刺
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
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
注:①萨都刺被贬官南行途中所作。
15. 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秋宵永”的“永”字浸润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因为夜不能寐,才感到秋夜格外漫长。
B. 作者引用了曹操的诗句,看见乌鸦向南飞去的景象,又体现与曹诗感情的共鸣。
C. “霜落蒹葭冷”一句,从时间和地点两个方面写出孤雁栖息的蒹葭丛中的困境。
D. 这首词意境开阔,借写孤雁寄托作者的情怀,体现了流畅朴实、直抒胸臆的风格。
16.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5. B 16. 表达了作者在被贬南行途中孤寂之感和对前途难卜的忧惧之情。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语言和内容的能力。
B.“看见乌鸦向南飞去的景象”错误。从“悄无踪”和“但见孤鸿影”可知“乌鹊南飞”是作者的联想,词的上片,在这浩瀚的夜空中,词人说见不到南飞的乌鹊的踪影,所能见到的只有孤飞的鸿雁的影子。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这首词以“泊吴江夜见孤雁”为题,当是诗人被贬官南行途中所作。上片专说“泊吴江夜见孤雁”之事,前两句交持“见抓雁”的环境、背景,他夜不成眠,才感到秋夜格外漫长,后两句点明题中“见孤雁”三字,“但见孤鸿影”句直接着题,“见孤鸿”即“见孤雁”。在作者所展示的情景中,长空的空阔高远与孤雁的形单影只形成强烈的反差,不难令人想见此时独立船头的词人孤寂落寞的情怀。
下片传说孤雁,从过去说到未来。前两句说孤雁的过去——它从北方边塞飞来,在江河上孤独地飞,忍受着难耐的寂寞。这里借雁说人,抒写的是词人离开北方南下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后二句收束全篇,从时间(霜秋)、地点(江滩)两面言孤雁于深夜栖止于蒹葭丛中之困境。从中透出词人对自己前途难卜的忧虑。
河南省濮阳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4. 下列有关诗词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 《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D. “诚斋体”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歌风格的特称,杨万里号“诚斋”,故得名。其诗以语言通俗明快、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而自成一家。
15.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的一、二句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B. 本诗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 本诗的五、六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样,都表现了农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
D. 本诗的七、八句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16. 下列各组对文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兜鍪:古代战土戴的头盔。 照管:照料,照看。
B. 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半霎:极短的时间。
C. 渠:河渠。 朝餐:早饭;吃早饭。
D. 莳:移植。 匝:遍;满。
17. 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4. B 15. B 16. C
17. ①从内容上来看,捕捉场景,新鲜有趣。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②从语言形式来说,语言自然活拨。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③从手法来看,想象丰富,设喻风趣。三四句,以笠比盔,用蓑喻甲,形象鲜明,使诗歌有趣活泼,更富有深意:暗赞农民的战天斗地的精神。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理解错误。古代《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没有《乐》。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以‘兜鍪’和‘甲’借代”理解错误。这里用的不是借代的修辞手法,而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斗笠”比作“兜鍪”,即古代战土戴的头盔,“蓑衣”比作铠甲,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紧张的战斗。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唤渠朝餐歇半霎”,意为: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其中“渠”,他、他们,代词。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首先,在诗歌内容上,诗歌所描写的内容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富有生活气息,如“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描写全家参与插秧的劳动场景;“雨从头上湿到胛”是言雨势之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一“唤”与一“不答”,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情趣。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语言接近口语,自然活泼,使诗幽默活泼。如写农家全家插秧的劳动场景时,写田夫“抛”秧、田妇“接”秧,小儿“拔”秧、大儿“插”秧,这些描写,毫无修饰,朴素自然,通俗易通,明白如话。
最后,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巧用修辞,生动形象。如诗的颔联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比喻新鲜,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写得生动活泼,表现出农民雨中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人如临其境。
河南省信阳市多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故园别(节选)
流沙河别了太阳照不到的园庭
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
我熟悉园墙上的每一条裂缝
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
我熟悉庭阶上的每一个凹坑
就像熟悉自己的面影
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
在这里悄悄地结了婚在这里歌在这里哭
在这里第一回当了父亲
在这里做过愚蠢的书生梦
在这里偷看着天上的风云
现在我要回城去了
眼泪滴着恋栈之情
别了 我的小母鸡
感谢你天天为我下蛋
别了 我的老公鹅
感谢你夜夜为我守门
纸窗不须糊了 让它去破
柴灶不须烧了 让它去冷
菜园不须种了 让它明年野草青青
让蝼蛄来弹琴
让蟋蟀来吹笙
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
(有删改)
【注】故园: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槐树街5号的余家老宅。诗人流沙河曾在那里生活过。
14.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第三到六行,写出了“我”对园庭的每个地方都十分熟悉。
B. “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活动来写“我”的园庭生活。
C. “让蝼蛄来弹琴/让蟋蟀来吹笙”,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蝼蛄、蟋蟀在“我”离开后的喜悦之情。
D. “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思乡曲入梦,写出了故园牵绊着“我”,感情真挚动人。
15. 诗歌选择小母鸡、老公鹅作为告别的对象,有何用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小母鸡、老公鹅故园中的家禽,小母鸡“天天为我下蛋”、老公鹅“夜夜为我守门”与“我”朝夕相伴。
②聚焦“我”与小母鸡、老公鹅的关系,体现了人与故园动物的和谐相处。
③感谢小母鸡、老公鹅,抒情对象具体化,有利于诗人情感的抒发,表达出人对故园的感恩与不舍。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写出了蝼蛄、蟋蟀在‘我’离开后的喜悦之情”错误。“让蝼蛄来弹琴/让蟋蟀来吹笙”中“让”字是“我”的主动行为,与“奏支思乡曲”连在一起,表达了“我”对故园的眷恋之情。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意象作用的能力。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要结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主旨以及作者构思的技巧。
结合诗句“别了/我的小母鸡/感谢你天天为我下蛋/别了/我的老公鹅/感谢你夜夜为我守门”可知,小母鸡“天天为我下蛋”、老公鹅“夜夜为我守门”与“我”朝夕相伴。选取小母鸡、老公鹅作为告别对象,一是小母鸡、老公鹅是故园中的家禽与“我”朝夕相伴,且默默为“我”奉献,写出了人与故园动物的和谐相处。二是,让抒情对象具体化,感谢小母鸡、老公鹅,有利于抒发对故园的深深情谊。
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该词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意境萧索凄清,从中能看出苏轼对争名夺利的俗世的厌弃和理想落空的愁苦。
B. “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写出了苏轼对时间消逝迅速的感叹,《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
C. 词的下阕表达了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几时归去”又流露出想要归去却不知几时可以归去的无奈,词人还没有确定的退隐计划和安排。
D. 本词不仅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而且用字传神精妙,如“一溪云”中的“溪”,比“一朵云”“一团云”,都更有意境。
15. “作个闲人”中的“闲人”有几层含义?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闲人”可以指闲适自在、乐观通达的人。作者乐观洒脱,愿意做个“且陶陶、乐尽天真”的“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清闲自在,尽情享受隐居生活的快乐。
②闲人还可以指因怀才不遇、不得重用而赋闲归隐的人。词人心有抱负却世无知已、无人赏识,不得已之下,只能做个“虽抱文章,开口谁亲”的“闲人”。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A. “意境萧索凄清”理解有误,“清夜无尘,月色如银”描绘的景象清新宁静,故应该是“意境清幽宁静”;“愁苦”也理解有误,词人月夜饮酒,远离尘世喧嚣,没有“愁苦”之情。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几时归去”意思是“何时能归隐田园”,可见诗人有归隐的想法;“且陶陶、乐尽天真”意思是“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词人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表现出豪放达观;“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意思是“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这是诗人设想的归隐生活,弹琴饮酒,赏景吟诗,描述的是隐居生活,由这些内容来看,“闲人”的字面意思是指闲散之人,作者闲散自在,乐观旷达。
结合诗人的经历来看,他胸怀抱负,有兼济天下的志向,故而“闲”其实并非他一开始的追求,而是在不得已之后的选择,从“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中可见,诗人满腔报国之志无人能够理解,不受重用,不得不宽慰自己,退一步做个“闲人”。这里的“闲人”其实是指怀才不遇、不得重用而赋闲归隐之人。
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如梦令
【宋】曹组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
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
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词重点在于“睡起”两字,睡起之前,写词人的所想所行;睡起之后,写词人所闻所见。
B. 这首词中的主人闻鸟鸣而起,起而独行踽踽,盖亦有无聊意绪。
C. “两两黄鹂相应”是写动态,“门外绿阴千顷”是写静态,一动一静,相映成趣,造成了清幽的境界。
D. “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但又与开头的“动”“静”有所不同。
15. 请对诗歌的最后一句“风动一庭花影”作简要赏析。
【答案】14. A 15. (1)此句用以动衬静的手法,鲜明的表现出词人在幽寂的环境中“睡起不胜情”的愁情思绪。(2)用“动”字,形象的写出了风和花的关系,使得此句有摇曳生姿之妙。(3)此句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不为写花影而写花影,表现了作者心有所待,孤独寂寞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睡起之前,写词人的所想所行”错,结合“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可知,这是写词人睡起前的所见所闻;而所行应该是在睡起后“睡起不胜情,行到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碧梧金井”,写词人从床上起来,便独自来到伫立着一棵青桐的水井旁边。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炼句)的能力。
“风动一庭花影”意思是突然风一吹,在一片寂静中,满庭院的花影在风中摇曳。词人正黯然神伤,忽然“风动一庭花影”,更觉此情备幽,难以自胜,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表现了作者心有所待,孤独寂寞之情。
词人先叹“人静”,再见“风动花影”,以为是有人到来,细看却发现不是,“动”字,极富表现力,化静为动,用以动衬静的手法,鲜明地表现出词人在幽寂的环境中“睡起不胜情”的愁情思绪。
这首词写静境极有韵味:门外千顷绿阴中只有黄鹂相应之声;碧梧金井畔只有风弄花影。而这些都是闺中人睡起后步出庭院时的所见所闻,背后透露出的是闺中人心有所待的轻微的寂寞之感。
河南省驻马店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15. 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答案】14. D 15. (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
(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
(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
(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
(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说法错误,雨为昨夜之雨,非游赏时所遇。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景物描写特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然后指出诗歌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点出效果和情感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答题时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几个角度作答。此句从顺序上看,俯仰结合,远近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水中红蕖,是俯视角度;从着眼点看,视觉、嗅觉结合“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是视觉,白色的鸟语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隐忍入胜;“细细香”是嗅觉;从手法上看,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速。“细细”运用通过,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点睛】分析诗歌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几个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灯,着眼点注意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灯多角度分析写景;艺术手法主要注意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和比喻、你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