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6 21:5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南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河南省焦作市县级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①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成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何关中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高帝曰:“诸君知猎乎 ”曰:“知之。”“知猎狗乎 ”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而何之勋烂焉。
(节选自《史记·萧何传》)
【注】①无害:无比,无人能胜。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B.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C.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D.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祖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庙号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简称为“汉太祖”,谥号简称为“汉高帝”。
B. 布衣,指麻布衣服,古代衣服的质料主要是丝与麻,丝织品价格昂贵,富贵人家才能穿用,平民一般只能穿布农,因以布衣借指平民。
C. 汉代的爵位共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常见的是王、公、侯这三等。封爵一般是需要有贡献的,比如扶保刘邦的酂侯萧何。
D. 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它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但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何擅长文书,无人能比,曾经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就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
B. 沛公进入咸阳以后,为了犒劳将领,任他们争抢瓜分珍宝钱财,唯独命萧何接受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法律文献,并把它收藏起来。
C. 汉高祖论功行赏,封萧何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不服。高祖以猎人与猎狗比喻,以及追随自己打天下的人数来说服功臣。
D. 司马迁对萧何做了评价,认为萧何在秦时充当刀笔吏,表现平平,“未有奇节”;到“汉兴”之时,萧何才施展抱负,大有建树,堪称“勋烂”。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走归汉。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坚营勿与战。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派水上,禽赵王歇。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诸将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B.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C.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D.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阴,古人把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叫阴,水北山南为阴,淮阴,指淮河的北岸区域。
B. 布衣,本指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可穿麻布衣服而不能衣锦绣,又借指平民百姓。
C. 足下,对对方的敬称,《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敢以烦执事”中“执事”也是如此。
D. 平旦,指天亮时间,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中“旦日”表示的时刻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信早年贫困,遭遇颇为不顺。他没能为吏,也不会经商,生活无着;参军后,在项梁项羽手下都没有受到重用,最后投奔刘邦。
B. 韩信料事如神,设计偷袭赵军。井陉口一战,他笃定赵军会中计,便趁其倾巢出兵时,派出事先埋伏的两千奇兵,一举占领赵军营地。
C. 韩信胆略过人,诸将都很信服。他巧妙运用兵法,背水布阵,激发士气,使士兵们奋起反击,大获全胜,大家都心服口服,自愧不如。
D. 韩信爱惜人才,特意赦免广武君。他认为广武君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传令军中将士活捉广武君,后来,又亲自为其解开绑绳并拜为军师。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
(2)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14. 韩信为什么可以取得井陉之战的胜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河南省濮阳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人。曾祖谨,有功于周,为太师、燕国公。父宣道,仕隋至内史舍人。大业末,志宁调冠氏县长,山东盗起,弃官归。
高祖入关,率群从迎谒长春宫,诏授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贞观三年,为中书侍郎。太宗尝宴近臣,问:“志宁安在?”有司奏:“敕召三品,志宁品第四。”
帝悟,特诏预宴,因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是时议立七庙,君臣请以凉武昭王为始祖,志宁以凉非王业所因,独建议违之。帝从之。尝谓志宁曰:“昔成王以周、召为师傅,日闻正道,习以成性。今太子幼,卿当辅以正道,无使邪僻启其心。勉之,官赏可不次得也。”太子承乾数有过恶,志宁欲救止之,上《谏苑》以讽。帝见大悦,赐黄金十斤、绢三百匹。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时太子以农时造曲室,累月不止,又好音乐过度。志宁谏,太子不纳。太子败,帝知状,谓曰:“闻公数谏,承乾不听公,故至此。”是时宫臣皆罪废,独志宁蒙劳勉。
永徽四年,陨石十八于冯翊,高宗问曰:“此何祥也?朕欲悔往脩来以自戒,若何?”志宁对:“《春秋》:‘陨石于宋五。’内史曰:‘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物固有自然,非一系人事。虽然,陛下无灾而戒,不害为福也。”俄迁太傅。尝与右仆射张行成、中书令高季辅俱赐田,志宁奏:“臣家自周魏来,世居关中,赀业不坠。今行成、季辅始营产土,愿以臣有余赐不足者。”帝嘉之,分其田以与二人。
显庆四年,以老乞骸骨,诏解仆射,更拜太子太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王皇后之废,长孙无忌、褚遂良固争不见从,志宁不敢言。武后以其不右己,衔之,后因杀无忌,坐免官,出为荥州刺史,改华州,听致仕。卒,年七十八,谥曰定。
(节选自《新唐书·于志宁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B. 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C. 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D. 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指调动官职,文中的调、授、兼、拜与其意思相同。
B. 七庙:古代宗法制度,天子设七庙供奉祖先。后泛指帝王供奉祖先的宗庙,也代指封建王朝。
C. 起复:古代官员在父母去世后,一般应停职回家守丧,在丧期未满时又被朝廷重新起用,叫做“起复”,类似的说法还有“夺情”。
D. 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12.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臣商议设立七庙时,大家都想立凉武昭王为世祖,于志宁却以凉武昭王并未开创大唐帝业的根基为由进行反对,后来唐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B. 于志宁在皇上同时给他和另外两位朝臣赏赐田地时,主动请求将赏赐给自己的那部分田产分赐给另外两人,高宗对他大加赞赏并同意了他的请求。
C. 唐太宗很重视太子培养,拿西周时周公、召公的例子来勉励于志宁,请他用正道来辅佐教导太子,并让他告诫太子不可随意给属下官职赏赐。
D. 武则天皇后认为于志宁在高宗废王皇后的问题上不替自己帮忙,对他怀恨在心,后来借机给他定罪,将他撤去原职,贬到地方任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尝宴近臣,问:“志宁安在?”有司奏:“敕召三品,志宁品第四。
(2)太子承乾数有过恶,志宁欲救止之,上《谏苑》以讽。
河南省信阳市多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 “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呑炭为哑①,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 “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漆身为厉,吞炭为哑:身上涂漆为癞,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厉,通“癞”,癞疮。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委质而臣事襄子 委质: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B.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指责
C. 皆众人遇我 众人
D 则虽死不恨 恨:遗憾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豫让曾事奉范、中行氏,得不到重用,而在智伯处受到尊宠。文章开篇便挑明了豫让与智伯的关系,为下文刺杀赵襄子作了铺垫。
B. 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但因为赵襄子“心动”“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
C. 豫让两次刺杀前的准备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第一次甘为“刑人”,第二次更是不惜毁容自残。这都说明了豫让报仇意志坚定,不惜牺牲,用尽一切手段。
D. 赵襄子与豫让虽为敌对双方,但更是一对知己。赵襄子明知豫让是刺客,却为其忠义所感动;豫让虽欲刺杀赵襄子,实则为了彰显为人臣的忠义,赵襄子的死并不是他的目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节选自萧统《文选》,有删改)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文)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隐居,在院中开辟三条小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
B. 解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类似表示辞官的词语还有“解官”“解印”。
C. 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太宗”以及文中的“曾祖”等。
D. 元嘉,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历代帝王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当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又写了《归去来兮辞》。
B. 陶潜仕途短暂。因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了;此后还担任过州主簿、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 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的粮食和肉,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 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酒酣之时就抚弄无弦琴以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2)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3)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B. 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C. 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D. 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
B. 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C.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指现在的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D. 仆,古人对自身的谦称。类似的词语有愚、鄙、臣、公、子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布为躲避追捕,躲藏在濮阳周氏家里。周氏给季布剃去头发,脖子套上铁锁,穿上粗布衣服,将他卖给鲁地的朱家。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 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 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 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13.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河南省驻马店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选自《唐才子传卷六·白居易》,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并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B.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C.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并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D.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B. 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唐初以中书舍人为之,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职者,称某官知制诰。
C. 致仕,与古代官职的变动有关,它与“左迁”“出”“谪”“黜”“罢”等词均表示官职的贬谪。
D.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表现手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才华非凡。曾拜谒顾况,顾况先戏之以“不易”后叹之以“不难”,并把他推荐给中书舍人。
B. 白居易性格忠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权贵奸党,使他仕途不顺,也是他“放纵诗酒”的原因之一。
C. 白居易能随遇而安。失意时借佛教生死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卜居履道里,以品茶饮酒、谈禅咏古为乐。
D. 白居易诗名远播。他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2)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河南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河南省焦作市县级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①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成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何关中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高帝曰:“诸君知猎乎 ”曰:“知之。”“知猎狗乎 ”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而何之勋烂焉。
(节选自《史记·萧何传》)
【注】①无害:无比,无人能胜。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B.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C.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D.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祖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庙号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简称为“汉太祖”,谥号简称为“汉高帝”。
B. 布衣,指麻布衣服,古代衣服的质料主要是丝与麻,丝织品价格昂贵,富贵人家才能穿用,平民一般只能穿布农,因以布衣借指平民。
C. 汉代的爵位共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常见的是王、公、侯这三等。封爵一般是需要有贡献的,比如扶保刘邦的酂侯萧何。
D. 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它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但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何擅长文书,无人能比,曾经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就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
B. 沛公进入咸阳以后,为了犒劳将领,任他们争抢瓜分珍宝钱财,唯独命萧何接受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法律文献,并把它收藏起来。
C. 汉高祖论功行赏,封萧何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不服。高祖以猎人与猎狗比喻,以及追随自己打天下的人数来说服功臣。
D. 司马迁对萧何做了评价,认为萧何在秦时充当刀笔吏,表现平平,“未有奇节”;到“汉兴”之时,萧何才施展抱负,大有建树,堪称“勋烂”。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汉王之所以能全面(或“详细”)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的多少、地方的好坏、民间疾苦这些事,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所有文书档案。
(2)汉王三年,汉王与项羽在京县、索城之间对峙,汉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数”是“多次”的意思,作状语修饰第一个“使”(派遣),句子主语承前省略,“数”前断句,据此可排除AB;
“能胜兵者”为定语后置,修饰“子孙昆弟”,其前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D。
故选C。
句子翻译:君王在外风餐露宿,却屡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起了怀疑您的心思。为您打算,您不如把自己子孙兄弟中能够作战的都派到前线军队中去,这样君王一定会更信任您。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理解错误,依据“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分析可知,应该是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唯独命萧何接受丞相府、御史府的法律文献”理解错误。依据文句“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理解可知,是“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文书档案等收藏起来”,并不是高帝的命令,而是萧何自己主动去做的。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具知”,全面(详细)了解;“者”,……的事情;“以”,因为;“……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判断句式,“……者,……也”表判断。
(2)“距”,相距,引申译为“对峙”;“使使”,派遣使者;“劳苦”,慰劳;“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省略句,省略介词“于”,补出后句式为“汉王与项羽相距(于)京索之间”。
参考译文:
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因为他擅长文书,没有别人能比得上,被任命为沛县的主吏掾。高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屡次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他。高祖担任亭长,萧何又经常给他帮助。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文书档案等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汉王之所以能全面(或“详细”)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的多少、地方的好坏、民间疾苦这些事,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所有文书档案。汉王二年,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守卫关中。萧何在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运送给前方军队,汉王多次弃军败逃而去,萧何常常征发关中士卒,补充军队的缺额。汉王因此专门委任萧何处理关中政事。汉王三年,汉王与项羽在京县、索城之间对峙,汉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鲍生对丞相说:“君王在外风餐露宿,却屡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起了怀疑您的心思。为您打算,您不如把自己子孙兄弟中能够作战的都派到前线军队中去,这样君王一定会更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汉王大为高兴。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太史公说:萧相国在秦朝的时候是一个文牍小吏,平平庸庸,无所作为,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等到大汉兴起。他的功勋才光辉灿烂。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走归汉。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坚营勿与战。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派水上,禽赵王歇。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诸将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B.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C.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D.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阴,古人把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叫阴,水北山南为阴,淮阴,指淮河的北岸区域。
B. 布衣,本指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可穿麻布衣服而不能衣锦绣,又借指平民百姓。
C. 足下,对对方的敬称,《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敢以烦执事”中“执事”也是如此。
D. 平旦,指天亮时间,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中“旦日”表示的时刻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信早年贫困,遭遇颇为不顺。他没能为吏,也不会经商,生活无着;参军后,在项梁项羽手下都没有受到重用,最后投奔刘邦。
B. 韩信料事如神,设计偷袭赵军。井陉口一战,他笃定赵军会中计,便趁其倾巢出兵时,派出事先埋伏的两千奇兵,一举占领赵军营地。
C. 韩信胆略过人,诸将都很信服。他巧妙运用兵法,背水布阵,激发士气,使士兵们奋起反击,大获全胜,大家都心服口服,自愧不如。
D. 韩信爱惜人才,特意赦免广武君。他认为广武君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传令军中将士活捉广武君,后来,又亲自为其解开绑绳并拜为军师。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
(2)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14. 韩信为什么可以取得井陉之战的胜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0. D 11. A 12. D
13. (1)韩信派人暗中去侦察,得知广武君的计策未被采用,这才敢率兵进入井陉。
(2)这次将军反而命令我们背水列阵,然而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呢?
14. (1)韩信能够灵活运用兵法,懂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2)韩信能够进行周密的部署,出奇计制胜;(3)对手成安君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韩信派出的二千奇兵,在等到赵军倾巢出来争夺战利品时,就冲入了赵军的军营,拔光了赵军的旗帜,插起了二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发现军营里已全部是汉军的红旗,于是队伍大乱,士兵们纷纷逃跑。
“二千骑”是后置定语,修饰“奇兵”,其后断句;“共候”的宾语是“赵空壁逐利”,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C;
“二千”是后置定语,修饰“赤帜”,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水北山南为阴,淮阴,指淮河的北岸区域”错误。水南山北为阴,淮阴,指淮河的南岸区域。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又亲自为其解开绑绳并拜为军师”错误。由原文“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可知,是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事奉,并不是拜他为师。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使,派;间,暗中;用,采纳;引兵,率兵。
(2)得分点:陈,列阵;竟,最后;何,什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韩信能够取得井陉之战的胜利,首先在于懂得用兵的谋略,“诸将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可见韩信能够灵活运用兵法,懂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
其次,在于韩信周密的部署和出奇制胜的策略,“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引诱赵军倾巢出动,在赵军军营插上汉军旗帜,使得赵军打乱,可见韩信攻打敌人部署周密,能够出奇计制胜;
最后,韩信能够取得胜利还得益于对手的愚蠢,“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广武君策”,对手成安君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给了韩信可乘之机。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他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而又没有操行。没能被举荐为吏,也不会经商置办产业,总是跟从他人混吃混喝,人们大多讨厌他。当项梁渡过淮河时,韩信带着剑跟随项梁,没有什么名气;项梁战败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都没有采用。汉王刘邦入蜀,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韩信与张耳率领几万军队,要东下井陉攻打赵国。赵王、成安君陈余就在井陉口聚集军队。广武君李左车劝成安君说:“我听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饷,士兵就会挨饿。现在井陉的道路,车不能并行,马不能成队,这样行军几百里,势必粮饷就落在队伍的后面。希望你暂时借给我精兵三万,从小道拦截他们的武器粮饷;您坚守阵地不和他们交战。不到十天,两将的首级就能献到您的帐前。”成安君是个儒生,经常说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广武君的计策。韩信派人暗中去侦察,得知广武君的计策未被采用,这才敢率兵进入井陉。距离井陉口三十里,停下来宿息。半夜传令军中出发,选出轻装骑兵二千人,每人拿一面红旗,从小道到山上隐蔽起来观察赵军,并告诫士兵们说:“赵军看见我们逃跑,一定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们,你们就赶紧冲进赵军营地,拔掉赵军的旗帜,立起汉军的红旗。”韩信于是派一万人先出发,出井陉口,背靠河水排开阵势。赵军看到以后便大笑。天刚亮,韩信击鼓开出井陉口,赵军开营出击汉军。这时韩信、张耳假装丢弃了旗鼓,逃回了河边的阵地。赵军果然倾巢而出抢夺汉军的旗鼓,追赶韩信、张耳。韩信派出的二千奇兵,在等到赵军倾巢出来争夺战利品时,就冲入了赵军的军营,拔光了赵军的旗帜,插起了二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发现军营里已全部是汉军的红旗,于是队伍大乱,士兵们纷纷逃跑。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并俘虏了很多人,在泜水上杀死了成安君,擒获赵王歇。韩信于是传令军中不要杀死广武君。于是有人捆广武君送到了韩信的账中,韩信解开了捆绑的绳子,请他面东而坐,自己面对西对坐,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诸将领上前祝贺完毕后,乘机问韩信说:“兵法上说设军阵要右后靠山陵,左前对水泽,这次将军反而命令我们背水列阵,然而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呢?”韩信说:“这在兵法上有,只是你们没有细看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各位将领都佩服地说:“太对了。这不是我们所想得到的。”
河南省濮阳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人。曾祖谨,有功于周,为太师、燕国公。父宣道,仕隋至内史舍人。大业末,志宁调冠氏县长,山东盗起,弃官归。
高祖入关,率群从迎谒长春宫,诏授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贞观三年,为中书侍郎。太宗尝宴近臣,问:“志宁安在?”有司奏:“敕召三品,志宁品第四。”
帝悟,特诏预宴,因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是时议立七庙,君臣请以凉武昭王为始祖,志宁以凉非王业所因,独建议违之。帝从之。尝谓志宁曰:“昔成王以周、召为师傅,日闻正道,习以成性。今太子幼,卿当辅以正道,无使邪僻启其心。勉之,官赏可不次得也。”太子承乾数有过恶,志宁欲救止之,上《谏苑》以讽。帝见大悦,赐黄金十斤、绢三百匹。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时太子以农时造曲室,累月不止,又好音乐过度。志宁谏,太子不纳。太子败,帝知状,谓曰:“闻公数谏,承乾不听公,故至此。”是时宫臣皆罪废,独志宁蒙劳勉。
永徽四年,陨石十八于冯翊,高宗问曰:“此何祥也?朕欲悔往脩来以自戒,若何?”志宁对:“《春秋》:‘陨石于宋五。’内史曰:‘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物固有自然,非一系人事。虽然,陛下无灾而戒,不害为福也。”俄迁太傅。尝与右仆射张行成、中书令高季辅俱赐田,志宁奏:“臣家自周魏来,世居关中,赀业不坠。今行成、季辅始营产土,愿以臣有余赐不足者。”帝嘉之,分其田以与二人。
显庆四年,以老乞骸骨,诏解仆射,更拜太子太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王皇后之废,长孙无忌、褚遂良固争不见从,志宁不敢言。武后以其不右己,衔之,后因杀无忌,坐免官,出为荥州刺史,改华州,听致仕。卒,年七十八,谥曰定。
(节选自《新唐书·于志宁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B. 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C. 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D. 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指调动官职,文中的调、授、兼、拜与其意思相同。
B. 七庙:古代宗法制度,天子设七庙供奉祖先。后泛指帝王供奉祖先的宗庙,也代指封建王朝。
C. 起复:古代官员在父母去世后,一般应停职回家守丧,在丧期未满时又被朝廷重新起用,叫做“起复”,类似的说法还有“夺情”。
D. 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12.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臣商议设立七庙时,大家都想立凉武昭王为世祖,于志宁却以凉武昭王并未开创大唐帝业的根基为由进行反对,后来唐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B. 于志宁在皇上同时给他和另外两位朝臣赏赐田地时,主动请求将赏赐给自己的那部分田产分赐给另外两人,高宗对他大加赞赏并同意了他的请求。
C. 唐太宗很重视太子培养,拿西周时周公、召公的例子来勉励于志宁,请他用正道来辅佐教导太子,并让他告诫太子不可随意给属下官职赏赐。
D. 武则天皇后认为于志宁在高宗废王皇后的问题上不替自己帮忙,对他怀恨在心,后来借机给他定罪,将他撤去原职,贬到地方任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尝宴近臣,问:“志宁安在?”有司奏:“敕召三品,志宁品第四。
(2)太子承乾数有过恶,志宁欲救止之,上《谏苑》以讽。
【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太宗李世民曾经设宴款待亲近的朝臣,问:“于志宁在哪儿?”主管官吏禀奏:“陛下下令召见三品及三品以上官员,于志宁是第四品。”
(2)太子李承乾屡犯罪过,于志宁想挽救、阻止他,呈上《谏苑》婉言劝说。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久,兼任太子詹事,因为要替母亲服丧才免去了职务,太宗诏令提前复职,于志宁坚持请求服丧满期,太宗派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促开导说:“为国尽忠和为母尽孝无法同时做到,现在太子等待人去教导约束,您勉强复职吧,替我完成辅导他的任务。”于志宁这才复职。
“起复”“本官”之间是动宾关系,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
“为我”是“卒辅道”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 .“授”“拜”都是授予官职,“兼”为兼任官职。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并让他告诫太子不可随意给属下官职赏赐”表述有误,原文“勉之,官赏可不次得也”的意思是唐太宗希望于志宁好好教导太子,同时向他许诺官职赏赐是可以不按常规次序而破格获得的。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尝”,曾经;“安”,哪里;“敕”,皇帝下命令。
(2)“数”,多次、屡次;“过恶”,罪过;“救止”,挽救、阻止;“讽”,婉言劝说。
参考译文:
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县人。曾祖父名谨,在北周立有功劳,授太师官衔,封燕国公爵号。父亲名宣道,在隋朝官至内史舍人。炀帝大业末年,于志宁被选调为冠氏县长,山东发生暴乱,他弃官回家了。
高祖李渊进入关中时,于志宁带领随从到长春宫迎接拜见他,高祖下诏授予他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贞观三年,于志宁担任中书侍郎。太宗李世民曾经设宴款待亲近的朝臣,问:“于志宁在哪儿?”主管官吏禀奏:“敕令召见三品及三品以上官员,于志宁是第四品。”
太宗明白过来了,特地诏令他参加宴会,当即授予他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等官职。当时商议建立供奉皇家祖先的七庙,大家都把希望把凉武昭王李暠奉为始祖,于志宁认为凉武昭王并未开创大唐帝业的根基,只他一个人的意见跟大家不同。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太宗曾对于志宁说:“往昔周成王以周公、召公为老师,每天听到的都是正道,反复熟悉就成了他的本性。现在太子年纪小,您应当用正道来辅佐、教导他,不让邪门歪道诱惑他的心灵。努力办好这事,官职赏赐是可以不按常规次序破格获得的。”太子李承乾屡犯罪过,于志宁想挽救、阻止他,呈上《谏苑》婉言劝说。太宗看到后非常高兴,赏赐给他黄金十斤、绢帛三百匹。不久,兼任太子詹事,因为要替母亲服丧才免去了职务,太宗诏令提前复职,于志宁坚持请求服丧满期,太宗派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促开导说:“为国尽忠和为母尽孝无法同时做到,现在太子等待人去教导约束,您勉强复职吧,替我完成辅导他的任务。”于志宁这才复职。
太子在农忙季节时建造深邃的密室,一连几个月不停工,还过度地爱好歌舞。于志宁劝谏太子,太子不听。李承乾的太子身份被废除后,太宗了解了实际情况后,说道:“听说您多次劝谏,承乾不听您的,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这时东宫属官都获罪免官,唯独于志宁(因勤勉)而受到慰问和鼓励。
永徽四年,有十八颗陨石坠落到同州,高宗询问说“:这是什么征兆?我要以悔改以前的过失、修养以后的德行来警戒自己,怎么样?”于志宁回答:“《春秋》记载,‘有五颗陨石坠落在宋国。’内史说:‘这是自然现象,不是产生吉凶的根源。’事物本来有自身的规律,并非全部和人事有关。虽然是这样,陛下在没有灾害的情况下也警戒自己,这对造福是没有妨害的。”不久升任太傅。曾和右仆射张行成、中书令高季辅一起得到高宗赏赐的土地,于志宁禀奏:“我家从北周、北魏以来世代居住在关中,家产没有失去。张行成、高季辅如今才开始经营田产,希望把赐给我的土地赐给不足的人。”高宗赞赏他的美德,把赐给他的土地分赐给了张行成、高季辅。
显庆四年,因为年老请求退休,诏令免去尚书左仆射职务,改授太子太师官职,保留同中书门下三品头衔。王皇后被高宗废除时,长孙无忌、褚遂良坚决劝阻却不被高宗采纳,于志宁不敢说话。
武则天皇后认为他不替自己帮忙,心怀不满,后来趁着杀掉长孙无忌时,于志宁也获罪免职,离京任荣州刺史,改任华州刺史,朝廷批准他退休。去世时,七十八岁,追认为幽州都督,谥号为“定”。
河南省信阳市多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 “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呑炭为哑①,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 “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漆身为厉,吞炭为哑:身上涂漆为癞,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厉,通“癞”,癞疮。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委质而臣事襄子 委质: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B.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指责
C. 皆众人遇我 众人
D 则虽死不恨 恨:遗憾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豫让曾事奉范、中行氏,得不到重用,而在智伯处受到尊宠。文章开篇便挑明了豫让与智伯的关系,为下文刺杀赵襄子作了铺垫。
B. 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但因为赵襄子“心动”“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
C. 豫让两次刺杀前的准备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第一次甘为“刑人”,第二次更是不惜毁容自残。这都说明了豫让报仇意志坚定,不惜牺牲,用尽一切手段。
D. 赵襄子与豫让虽为敌对双方,但更是一对知己。赵襄子明知豫让是刺客,却为其忠义所感动;豫让虽欲刺杀赵襄子,实则为了彰显为人臣的忠义,赵襄子的死并不是他的目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可是我选择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2)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为: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委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也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
“事范中行氏”为动宾结构,“事”后不能断开,排除A、D。
“何以”即“以何”,意为“为什么”,中间不能断开;“而反委质臣于智伯”为介词短语后置结构,“于智伯”之前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能力。
C.“众人:一般人”错误,应该是名词做状语,“像对待一般人那样”。
故选C。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用尽一切手段”错误,比如豫让对他朋友就说,假装亲近赵襄子,借机杀他会更有机会。豫让就表示这是不忠的行为,坚决反对。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所以”,……的原因; “愧”,“感到惭愧”;“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定语后置句,“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事”,侍奉。
(2)“明主”,圣明的君王;“掩”,埋没;“美”,美名;“死”,为……而死;“义”:道义。
参考译文: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没什么名声。他离开那里去服侍智伯,智伯非常尊重宠爱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哎呀!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使自己高兴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服刑的人,潜入赵襄子宫中刷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中有所动。抓起来询问刷厕所的刑人,却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带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赵襄子说:“他是个有情义的人,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把他放了。让他离开。
过了一段时间,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长成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也困难吗!”豫让说:“既然已经委身侍奉人家,却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况且我所做之事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选择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离去后,过了不久,赵襄子要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赵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赵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赵襄子就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委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也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像对待一般人那样对待我,所以我像对待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像对待国士那样对待,所以我就像对待国士那样报答他。”赵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哎呀,豫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您,也足够了。您该为自己做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义。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样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于是赵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义气。就派使臣拿着自己的衣裳给了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用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节选自萧统《文选》,有删改)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文)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隐居,在院中开辟三条小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
B. 解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类似表示辞官的词语还有“解官”“解印”。
C. 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太宗”以及文中的“曾祖”等。
D. 元嘉,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历代帝王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当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又写了《归去来兮辞》。
B. 陶潜仕途短暂。因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了;此后还担任过州主簿、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 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的粮食和肉,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 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酒酣之时就抚弄无弦琴以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2)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3)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王弘想邀请颜延之赴宴,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两万文钱给陶渊明补贴家用,陶渊明却全部送去酒家,以便日后能方便地买酒喝。
(2)后来年纪大了,容颜衰老,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叫人摆酒,请她畅快地弹奏几曲。
(3)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内心宁静安适,随遇而安,因为有感于这个人的话,今夜才觉得有贬谪的伤感。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尝往”的宾语是“庐山”,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
“于半道”是下句的状语,应与上句断开,与下句相连。排除B项。
句意:陶渊明曾经去庐山游玩,王弘让陶渊明的朋友庞通之准备了酒具,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陶渊明的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二小僮抬着竹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及文中的‘曾祖’”错误。“曾祖”指的是祖父的父亲,不是“庙号”。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B.“此后还担任过州主薄、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错误。由原文“州召主簿,不就”可知,陶潜并未担任过州主簿。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弥日”,整天,整日;“悉”,全。
(2)“委身”,托身,此处是“嫁人”的意思;“贾人”,商人;“快”,畅快。
(3)“出官”,京官外任;“斯人”,这个人;“始”,才;“迁谪”,此处指贬官。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晋国的大司马。陶渊明自少时便有很高的志趣,而且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很好,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时的人都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
因为家庭贫穷,亲人年迈,陶渊明不得不出仕做了江州祭酒。因为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约束,不久就自己解职回家了。州郡征召他做主簿,他不去上任。(陶渊明)亲自耕作,种田自给,于是得了瘦弱的疾病(饿得又瘦又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他)僵卧在床贫困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
后来陶渊明做过镇军、建威参军。他曾对自己的亲友说:“我姑且暂时去弹奏那弦歌(指做文官),为将来隐居生活做准备,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就让他去做彭泽县令。公家的田地全叫下属种秫(高粱),说:“我只要常常能醉于酒就知足了。”妻子和子女坚持请求种粳米(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到了年末,恰逢州郡派遣督邮来视察,县吏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束上衣带去拜见他。”陶渊明长叹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乡里小儿低头弯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下了《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年,朝廷征召陶渊明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他,却不能使他前来(指叫陶渊明来他府上)。陶渊明曾经去庐山游玩,王弘让陶渊明的朋友庞通之携带酒具,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陶渊明的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二小僮抬着竹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过了一会儿,王弘来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
先前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交情深厚,后来他做了始安郡的太守,经过浔阳的时候,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想邀请颜延之赴宴,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两万文钱给陶渊明补贴家用,陶渊明却全部送去酒家,以便日后能方便地买酒喝。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是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弹拨无弦琴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先回去了。”
(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以自己降低身份为后一个朝代做官为耻辱。自从宋高祖的基业渐渐兴盛,陶渊明再不愿意做官。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在湓浦口送客,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音调。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乐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容颜衰老,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叫人摆酒,请她畅快地弹奏几曲。她弹完后,神态忧郁不乐,自己说起了年轻时的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流落,容颜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离。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内心宁静安适,随遇而安,因为有感于这个人的话,今夜才有了贬谪的伤感。于是创作了这首诗,作成歌来赠送给她。一共六百一十六个字,命名为《琵琶行》。
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B. 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C. 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D. 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
B. 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C.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指现在的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D. 仆,古人对自身的谦称。类似的词语有愚、鄙、臣、公、子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布为躲避追捕,躲藏在濮阳周氏家里。周氏给季布剃去头发,脖子套上铁锁,穿上粗布衣服,将他卖给鲁地的朱家。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 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 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 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13.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如今樊哙怎么可能凭十万兵力就能纵横驰骋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
(2)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呀。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项籍使将兵”,“兵”作“将”的宾语,后面应断开,排除BD;
“高祖购求布千金”,“千金”是“购求”的后置状语,不可断开,排除A。
本句译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类似的词语有……公、子等”错误。公、子是对人的敬称,不是谦称。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能力。
B.“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错误。季布援引历史故事,只说明出兵难以取胜,“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没有说服吕后收回成命,“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奈何”怎么,为什么;“横行”,纵横驰骋;“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面欺”,省略句,判断句。
(2)“所以”,……的原因;“益”,更加;“闻”,名声显著;“扬”,传播;“曹丘扬之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季布,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出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洛阳拜见了汝阴侯滕公,乘机对滕公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任命他做了郎中。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
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先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起程去了。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况且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季布的名声之所以远近闻名,这都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啊!
河南省驻马店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选自《唐才子传卷六·白居易》,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并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B.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C.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并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D.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B. 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唐初以中书舍人为之,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职者,称某官知制诰。
C. 致仕,与古代官职的变动有关,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