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讲学稿

文档属性

名称 《外国诗两首》讲学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6 20:5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外国诗两首
课型 新授课 主备 潘修武 审核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个备教师 任教班级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学习难点: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感悟法 3.比较法
●学习方法:朗读→体会→感受→共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预习导学:
(1)读一读写一写
栖息( qī ) 草茸茸( róng ) 欢嚷(rǎng ) 喧响( xuān ) 树篱(lí)
浸(jìn)水 璞(pú)玉
(2)多音字
晕 【(yūn)晕倒 (yùn)昏晕】 撒【(sā)撒网 (sǎ)撒种】
悄【(qiāo)悄悄 (qiǎo)悄然】
(3)释义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沉浸: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4)作者简介
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5) 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二、课内导学:
《蝈蝈与蛐蛐》导入同学们,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去倾听大自然中两种平凡的昆虫——蝈蝈和蛐蛐的吟唱,去倾听作者对自然的歌颂。整体感知1.配乐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 学生自评朗读情况。追问:这首诗歌应该怎么朗读。3.作者简介,并请一名学生以第一人称朗读作者简介的内容,然后以诗人的身份对同学们的朗读情况作简评,对同学们的朗读提出自己的要求。PPT:4.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看看诗歌,这首诗歌选取了什么意象进行描绘?一共描绘了几幅画面?明确:诗歌描写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里“蛐蛐的鸣叫”。赏析品读朗读诗歌,理解诗人通过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里“蛐蛐的鸣叫”两幅画面要表现什么主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预设:诗人描写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里“蛐蛐的鸣叫”,实际上诗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歌颂了大自然无限美好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美是永恒的。2.作者只选取了大自然中两种最平凡、最普通的昆虫,只选取了两个季节,能否表现 “大自然的歌声不绝从来不会死亡这一”主题?为何不多选几种动物来写?为何不一年四季都写?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盛夏和冬日的特点,以及这两种最普通的昆虫在这样的季节中的表现,由此理解这两种普通昆虫和两个季节的代表性。3.再次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看看诗中哪些词句能体现作者的情感?预设:将蝈蝈和蛐蛐的鸣叫称为“乐音”和“歌儿”,“可喜的草丛”,“草茸茸的山上”等,无一不流露出作者对这些事物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的喜爱和赞美。诗歌赏析方法小结:PPT1.感受诗歌意象构画的优美画面2.从诗歌内容中品味诗人情感3.对诗歌某一技法进行个性化分析4.读诗后的个人感受运用刚刚总结的方法学习《夜》配乐朗读,了解诗歌内容,捕捉诗歌描写的意象。2.诗人通过描写的意象感受诗人描写的夜有何特点?预设“静”和“美”。3.从哪些词句可以体现静和美的特点?4. 比较《蝈蝈与蛐蛐》和《夜》的异同。明确: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课堂小结:现在请同学们从下列这些句子中选一句来总结这节课的学习。这节课我学到了……我发现……我自豪的是……我需要加油的是……我希望……
五、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济慈(夏)蝈蝈的乐音 主题:(冬)蛐蛐的歌儿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夜叶赛宁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静谧、美丽 溪水 月色 (反复吟咏)(安适、宁静的心境) 大河 小溪 青草
六、教学反思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