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必修2《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后作业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必修2《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后作业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26 12:5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版必修2《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后作业设计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海客谈瀛(yíng)洲 越人语天姥(láo)B.对此欲倒东南倾(qīng)送我至剡(shàn)溪
C.渌(lù)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jī)D.千岩万转(zhuǎn)路不定 熊咆(páo)龙呤殷岩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烟涛微茫信难求( ) ②云霞明灭或可睹( )③天姥连天向天横( ) ④势拔五岳掩赤城( )⑤熊咆龙呤殷岩泉( ) ⑥恍惊起而长嗟( )⑦失向来之烟霞( )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对此欲倒东南倾(倒:倒下。)    B.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
C.列缺霹雳(列缺:指闪电。列,通裂。)D.忽魂悸以魄动(悸:心惊,心跳。)
4.对下列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势拔五岳掩赤城”是说天姥山的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赤城是南方一座山城的名字。
B.“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意思是一夜之间就飞过了倒映着月影的镜湖。镜湖又名鉴湖,“镜”“鉴”同义。
C.“谢公宿处今尚在”句中“谢公”是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地方住宿。
D.“身登青云梯”一句的意思是自己登上了直上云霄的山路。梯,指山路上的石阶。
5.对这首七言古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游历了天姥山之后而写的一首留赠友人的诗歌。
B.这首诗随诗人情感与思绪的变化,句式与节奏也在不断变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四句连用四字句,节奏紧凑,生动描绘出洞天石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作者性格傲岸,却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所以在诗中既表现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又有无力回天的感伤。
二、阅读李白的《谢公亭》,完成练习。
谢亭①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注释]①谢亭:即谢公亭,在安徽宜城城北,南齐著名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眺在此送别过友人。
1.对这首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因地及事,次句触景生“愁”。同是一个谢公亭,风景也依然如旧,但在此送别友人的谢眺已不可得见,睹物思人,不能不生人事变迁、古今茫茫之慨叹。
B.“客散”、“山空”照应起句“离别”,“青天月”、“碧水流”照应次句的“风景”,借旷远寂静的画面,进一步渲染惆怅的氛围。
C.颈联是实写想象中的情景,借春秋两季景物的不同变化来展现此处的人事沉沦与寂寞,令人于自开自落的荷花和飒飒秋风中的竹声里领略到“风景每生愁”的真切内涵。
D.“今古一相接”,表明诗人与谢眺有着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其言外之意是,谢眺之外,再
无可引为知音的人了。“相接”指精神相通,志趣投合。
2.对诗歌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愁”前加一“每”字,表明诗人多次到过此处,每次都感怀生叹,从而通过这种数量的
叠加和情感的积蓄,大大强化了“愁”的程度。
B.颔联青天孤月、碧水长流是想象中的景,借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盛事难再的意味。
C.尾联上句超越时空,纵贯今古,笔力雄健,意境高远。
D.尾联下句是说长久的郁积化为浩然长歌。诗以此作结,不仅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境界的高情逸趣,而且鲜明地表示了抒情主人公潇洒伟岸的形象。
三、阅读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完成练习。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教学设计>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
注:李白因入永王幕府一案,被流放夜郎,杜甫当时流寓甘肃秦州,写此诗寄怀。诗中的“天末”本是形容边塞遥远,这里指泰州。
1.对这首诗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前两句意思是,我这里秋风渐起,你现在又是怎样的心境呢
B.三四句意思是,一路上风波险恶,你什么时候才能平安到达啊!
C.第五句意思是,杰出的文人大都经历坎坷,好教学设计>文章就像跟命运敌对似的。
D.第六句,“魑魅”本义为妖怪,句意是奸邪小人总是要伺机害人的。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 遭人诬陷的。
2.关于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五律从秋风起笔,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定下了悲怆的基凋。
B.最后两句不说“吊”而曰“赠”,合写屈李,既写活屈原,又表现了自己对朋友的钦敬之
情。
C.诗中“意如何”、“几时到”,用语殷殷,情真意切,突出了题目中的“怀”字。
D.这首诗景中有情,并间有议论,尤其是有丰富的联想,一泻千里地抒发了诗人深挚的感情。
四、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梦李白二首(其二)
杜 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自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 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此诗的写作背景同《天末怀李白》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告归常局促 局促:不安的样子。   
B.苦道来不易 苦道:艰苦的道路。
C.冠盖满京华 冠盖:仕宦者的冠服车盖,这里指贵族官吏。
D.斯人独憔悴 憔悴:困苦忧愁的样子。
2.翻译下列诗句:孰云网恢恢 将老身反累
答:
3.对这首诗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两句写梦中李白的话,“舟楫恐失坠”是说恐中途有危险。
B.“出门搔自首,若负平生志”是杜甫回忆李白抑郁不得志的苦闷神情。
C这首诗是五言古诗,写出了杜甫、李白梦想神随的友朋关系。
D.诗中所写,虽是梦境,全如实境。描绘栩栩如生,历历如在目前。
五、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分别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
“溪涨清风①面,月②繁星满天。数只船③浦口,④声笛起山前。”
①A、吹 B、掠 C、袭 D、拂
②A、落 B、圆 C、明 D、上
③A、傍 B、依 C、横 D、到
④A、声 B、有 C、几 D、一
六、阅读下面诗句,回答1-2题。
行路难三首(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盆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李白的什么胸怀?
2.此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都体现了李白的什么特点?
七、阅读下面诗句,再回答问题
古 风 (其十九)
李 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
①莲花山——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②云台——云白峰,即华山北峰。③卫叔卿——仙人名,传说他曾乘云车、驾白鹿见过汉武帝。
1.对下列诗句及词语的解说,不解切的一项是 ( )
A.“迢迢见明星”,意为:远远地看见了华山玉女。 迢迢——无远地;明星——华山玉女峰,因其高大上接云天,故名“明星”。
B.“虚步蹑太清”,意为:脚不着地,凌空而行;太清——道家将太空称为太清。
C.“霓裳曳广常:“形容华山仙女身穿彩虹做的衣裙,拖曳着宽宽的飘带。裳(cháng)——裙子;曳——拖着;广带——宽宽的衣带。
D.“豺狼尽冠缨”,形容安史之乱的叛匪,这些衣冠禽兽一个个得了高官厚禄。
豺狼——指安史及其部卒;冠缨——此处为动词,享受了高官厚禄。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李白擅长拟古之作,有《古风》59首,此诗为第19首。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样,均属游仙诗。所不同者,《梦》中诗人未和仙人同游。
B.诗篇描述在西岳华山莲花峰上同明星仙女相遇,诗人受仙女之邀共赴云台峰拜访卫叔卿,随后又同驾鸿雁遨游了太空的情节。
C.在太空所见,并非全是美景。当飞临洛阳时竟目睹了安史叛匪屠戮人民,血流遍野的惨状,诗人因受刺激一下子从幻景被拉回现实。
D.本诗充分展示了李白善于想象的特质。虚构的情节令人产生审美愉悦;诗篇又表达了他既有出世思想,更有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八、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云:“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文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乐天《新制布裘》云:“ ”《新制绫袄成》:“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皆伊尹自任一夫不获之辜也。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少陵为难。然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白氏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忧劳者易生于善虑,安乐者多失于不思,乐天宜优。或又谓白氏之官稍达,而少陵尤卑,子美之语在前,而长庆在后。达者宜急,卑者可缓也;前者唱导,后者和之耳。同合而论,则老杜之仁心差贤矣。
   (黄彻  《溪诗话》)
1.阅读白居易的《新制布裘》,在文中补出作者引用的诗句。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 为裘有馀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2.文中提及的三首诗都表现了诗人 。(答案不超过10字)
3.有人认为老杜诗比白氏诗的思想境界高,其理由是(可摘引原句):
4.有人认为白氏诗比老杜诗的思想境界高,其理由是(可摘引原句):
5.本文作者认为杜诗的思想境界比白氏诗的思想境界
答案:
一、1.A;2。【①实在,确实 ②有时 ③遮断 ④超出 ⑤震动 ⑥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 ⑦原来】3。A;4。A(赤城是一座山的名字)5。A(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
二、1. 【C(虚写)】2. 【 B(眼前景)】
三、【1.B(“鸿雁”指信,作者盼望得到李白的消息。)2.D(感情不是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而是千回百转,萦绕心际。)】
四、【1.B(苦苦诉说) 2.谁说天道不公平,宽广无垠?(那为什么像李白这样的好人)到了老年反受牵累呢?】
五、【①D(与“闲适恬静”的意境相符的只有“拂”即轻轻擦过)②A(“繁星满天”的现象只能用“落”,因为常言说“月朗星稀”,由此得③C(表现出“闲适”且自然不落俗套者非“横”莫属,有名句“野渡无人舟自横”)④D(“有”“声”不能与上句形成工整对仗,“几”不能表现“恬静”“清幽”的意境))
六、【1.李白自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2.①丰富的想象力 ②大胆的夸张。】
七、【1.A 2.C】
八、【1.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2.对百姓疾苦的关心3.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于诗意推身以利人,二者较之,少陵为难4.然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白氏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忧劳者易生于善虑,安乐者多失于不思,乐天宜优。5.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