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客观题训练(三)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代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后,“先进的”中国人以为西方的那一套可以救中国,他们认为真理在西方,而不在东方或中国。在这种思想的助推下,中国哲学思想整体上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尤其是古代中国在东南亚儒学话语系统中具有的强势话语权。在21世纪的当代,中华民族应继承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思想话语体系,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话语体系的复兴。
中国哲学以其生命智慧、智能创造,凭借3000多年来创造的一整套独特的哲学核心概念、范畴而登上世界哲学舞台。当下我们应发扬中国哲学独特创造的概念、范畴话语体系,在世界哲学舞台上讲好中国哲学自己的话语故事,大声发出中国自己的话语声音。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的智慧智能创造的灿烂文明,产生的《道德经》《论语》《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及《墨子》等具有卓越智慧的开创之作,开创了“哲学突破”。中华哲学思想以特色鲜明、资源丰厚、表达独创的话语体系走向世界,使世界重新体认中华哲学思想话语体系的独特风采。
哲学原属爱智的学问,智慧是生命的觉解状态,热爱生命必然追求智慧,这是中西哲学的共同追求;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热爱生命、追求智慧的心路历程。在经济全球化、信息革命的时代,在“互联网+”的时代,唯有促使中外哲学在对话、交流、会通、互补、互济中共同发出光辉灿烂的哲学火花,才能在共同繁荣发展中推进世界哲学更上一层楼。
要开创中国哲学思想话语体系和学派,在世界哲学思想话语体系竞争中,在西方哲学思想话语体系的强势环境中,学人们需付出艰辛的努力,既要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又要艰苦奋斗、坚持不懈,才能攀登高峰。
中华民族要建构自己的哲学思想话语体系和学派,无既成的样板可依傍,只能根据中国哲学思想话语概念、范畴和其逻辑结构的实际及中国哲学思想话语体系的发展规则,敢想前人所未想,敢做前人所未做,才能实现建构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学术之梦。
建构中国哲学思想话语体系和学派,无疑要立足中国哲学思想话语体系,讲好中国哲学思想话语的故事。立足中华母语话语体系,必须放眼世界,学习、借鉴、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和话语体系,使中华民族哲学思想体系和学派建构得甚善至美,使中华民族哲学思想话语体系和学派在世界哲学思想话语舞台上,显出璀璨的光辉。(摘编自《讲中国自己的哲学话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之后,古代中国在东南亚儒学话语系统中的强势话语权也随之消失了。
B.中国哲学之所以登上世界哲学舞台,是因为创造并使用了3000多年的一整套独特的哲学核心概念、范畴。
C.具有卓越智慧的诸子著作,继承了“哲学突破”,中华哲学思想的话语体系特色鲜明、资源丰厚、表达独创。
D.中华民族要建构自己的哲学思想话语体系和学派,无样本可以借鉴,只要敢想敢做,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中国哲学思想在古代对东南亚有巨大影响为前提,提出了当下应该在世界哲学舞台上讲好中国哲学自己的话语故事的观点。
B.文章列举《道德经》《论语》等具有卓越智慧的哲学开创之作,旨在证明中华民族5000年来凭借智慧智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C.文章指出当下要讲好中国自己的哲学话语故事,体现作者对中华哲学话语体系复兴的热切期待,采用了层进式。
D.文章末段提出了讲好中国自己的哲学话语故事的方法,认为必须立足西方哲学思想和中华母语话语体系,古为今用,中为洋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思想在古代和近代对世界有不同的影响,中华民族在当代应继承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思想话语体系并追求复兴。
B.中西哲学都热爱生命追求智慧,我们可以促使它们交流碰撞,迸发出灿烂的哲学火花,共同推进世界哲学的繁荣发展。
C.在中外哲学思想话语体系的强势环境中,学人们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兼容并蓄、坚持不懈,才能开创中国哲学思想话语体系。
D.要让中华民族哲学思想体系和学派建构得甚善至美,必须立足中华母语话语体系,学习、借鉴、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材料一:
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四大机构,公布了一份最新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全球正遭遇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几乎同时,中国却传来了好消息。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加上衡南基地此前早稻测产,杂交稻突破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再次打破杂交水稻单产纪录。袁隆平院士听到测产结果后说,下一步目标,向全省、全国水稻产区推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袁隆平曾在公开场合多次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覆盖全球梦”,自称“90后”的袁隆平,数十年间从未停下逐梦的脚步。(摘编自《央视新闻网》)
材料二: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袁隆平目睹了严重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决心发挥自己的才智,尽快培育出水稻新品种,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此后,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从1964年到1965年,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观察试验,他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撰写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并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中国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为早日攻关成功,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及时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中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1984年6月成立了全国性的杂交水稻专门研究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又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均任中心主任。
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中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大面积推广生产。
1998年8月,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袁隆平率领着全国农业专家协作攻关,日夜奋战,攻克了杂交水稻科研难关,超级杂交稻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摘编自《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
材料三: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及出国讲学等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现在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非洲等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这样评价袁隆平:“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摘编自《东方评论》)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的最新调查报告来看,全球粮食危机依然严重。
B.2020年11月,中国在水稻研究上再次传来好消息,湖南衡南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的晚稻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再次打破水稻单产记录。
C.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说明他既要让杂交水稻造福中国,还要造福世界,表现了他胸怀天下的抱负和情怀。
D.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采用开办培训班和出国讲学等方式向外国传授技术,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培养人才,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关于杂交水稻的两个梦想源于当年严重的天灾人祸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这让他立志培育人工杂交水稻来战胜饥饿。
B.袁隆平是一个实干型的科学家,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他不仅亲自在田间地头劳作实践,甚至还和助手到野外去寻找植株。
C.袁隆平不仅在科研实践上硕果累累,在科研理论上也有卓越成果,他撰写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填补了我国水稻研究方面的一项空白。
D.人工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包含了袁隆平在内的许多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心血,体现了中国人团结协作、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题。
凤凰琴(节选)刘醒龙
葬礼来了千把人,把余校长都惊慌了手脚,都是界岭小学的新老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亲属,操场上站了黑压压的一片。来的人都送了礼,有布料、大米,也有送鱼送肉、送豆腐鲜菜的。孙四海摆个桌子在那儿登记,大家都不去那儿,说这么多的人情,余校长若是还起礼来,哪还负担得起?孙四海坐在那儿没事干就去厨房帮忙,孙四海刚进去,邓育梅就来喊他,说余校长要他俩去商量一件事。
张英才和舅舅分别看到他们进了余校长的家,不一会儿就出来了,脸上很平静。他们没料到这是开校务会,专门研究那仅有的一个转正名额①。舅舅随后进去看看,见余校长正在那儿填表,就没有打扰,出来对张英才说:“余校长转正后,这两年师范怎么个读法?三个孩子由谁来养活呢?一二十个住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又该怎么办呢?”张英才也没有答案,就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谁能把后路看得一清二楚呢?”酒席在操场摆了几十桌,大家都说,就是上次老支书死,也没有明老师死得隆重热闹。
酒席散后,就到了黄昏。张英才送完最后一张桌子回来,见舅舅和余校长正在他家门口争论着什么,两人都很激动。站了一会儿,孙四海和邓育梅也来了。舅舅见了,就喊:“你们都过来!”张英才走过去。舅舅递过一张表,说:“你看余校长怎么填的。”张英才一看,上面赫然写着张英才三个字。张英才结结巴巴起来:“余校长,你怎么能把转正名额让给我呢?”舅舅说:“我劝不转他,就看你的了!”余校长说:“谁来也没用,这是校务会决定的。”张英才不相信:“真的吗?”孙四海说:“是真的,从上次李子出事后,我就一直在想,假如自己一走,李子一家怎么办,特别是李子怎么办。我的一切都在这儿,转不转正,其实是无所谓的。”邓育梅接着说:“明老师这一死,我彻底想通了,不能把转正的事看得太重。人活着能做事就是千般好,别的都是空的。张老师,你不一样,年轻,有才气,没负担,正是该出去闯一闯的时候。”张英才仍旧说:“我不信,这不是你们心里想的。”余校长正色道:“张老师,你这样说太伤人心了。邓校长和孙主任的确是自愿放弃的。只有一点,大家希望你将来有出息了,要像万站长一样,不管到哪里,都莫忘记还有一个叫界岭的地方,那里孩子上学还很困难。”张英才听不下去,大叫一声:“我不转正。”转身钻进自己屋里。
舅舅随后进来,打开凤凰琴拨了几个音。张英才说:“你不要乱弹琴。”舅舅不管又拨了几下:“你不是想知道,这琴的主人是谁吗?就是我。”张英才一惊:“那你干吗要送给明爱芬?”舅舅只顾说自己的:“转正的事我不强迫你,我讲个故事,你再决定。十几年前,这个学校只有两个教师——我和明爱芬。那年学校也是分到一个名额。论转正条件,明爱芬比我强一大截。我就想别的门路,迅速和你舅妈结了婚。你舅妈品行不好,已离了两次婚,但她有一个军官叔叔做靠山。明爱芬当然明白这一点,她为了证明自己比我强,明知无望,又刚生孩子,仍硬撑着要去参加考试,想在考分上压倒我。结果就是前几天余校长所说的,将自己弄废了。我一转正就调到了文教站,走之前,就想将凤凰琴作为礼物送给她,让她躺在床上时有个做伴的。写好字后又怕自己的名字会刺激她,就用小刀把它刮掉。我将自己的东西全拿走了,就只留下凤凰琴,没想到它一直搁在这里。”张英才听完了说:“这叫有得必有失!”舅舅说:“你真聪明,我就是要你明白这个道理。”躺下后又补充:“这次转正要两步棋一步走,一边到师范报到,一边办手续,晚了赶不上考试,拿不到学分就麻烦了。”
一觉醒来,天已亮了,天上纷纷扬扬地下起了雪。张英才离开界岭小学时,大部分学生还未到校,这种天气余校长、邓育梅和孙四海都要到半路上去接学生,三人都为不能为他送行而感到不好意思。张英才将那副四百度的近视眼镜送给了孙四海,余校长将凤凰琴送给了张英才,然后,大家握手道别,各走各的路。(有删节)
注:①这个转正名额是张英才写了一篇反映界岭小学的文章见报后,上面点名奖给他的,但他说服舅舅万站长,把名额让出来,给了余校长,余校长又让给了明老师,明老师在拿到转正名额表后,含笑去世,最后名额又回到了张英才手中。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了明爱芬老师葬礼上的人数、礼物以及酒席上的热闹,正面描写了界岭地区的贫穷落后的状况和明老师奉献教育、受人爱戴的光辉形象。
B.转正名额最后落到自己头上,张英才两次强烈表达不相信,并不是他不愿相信余校长等人的人品,而是他太懂得转正名额的珍贵。
C.小说巧妙借一个转正名额来展开故事情节,并由此引出舅舅万站长和明老师之间的旧事,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民办教师转正的艰难。
D.小说结尾时,张英才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天气下离开界岭小学,这个环境描写既烘托人物心情的压抑沉重,也暗示界岭小学的前途依旧晦暗难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谔,字昌国,临江军新喻人。幼敏惠,日记千言,为文立成。绍兴二十七年,中进士第,调峡州夷陵县主簿。未上,抚州之乐安多盗,监司檄谔摄尉,条二十策,大要使其徒相纠而以信赏随之,群盗果解散。金渝盟,诸军往来境上,选行县事,有治办声。
改吉州录事参军。囚死者旧瘗以鞂,往往暴骨。谔白郡,取船官弃材以棺敛之。郡民陈氏僮窃其箧以逃,有匿之者。陈于官,词过其实,反为匿僮者所诬。帅龚茂良怒,欲坐以罪,谔为书白茂良,陈氏获免,茂良亦以是知之。
岁大祲,饥民万余求廪,官吏罔措。谔植五色旗,分部给粜,顷刻而定。知袁州分宜县。县积负于郡数十万,岁常赋外,又征缗钱二万余,谔乃疏其弊于诸监司,请免之。以母忧去。寻丁父忧,服阕,除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迁国子监簿,寻擢监察御史。奏减袁州分宜、秀州华亭月桩钱。
谔里居时,创义役法,编为一书,至是上之。诏行其法于诸路,民以为便。
迁侍御史,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讲。讲《尚书》,言于上曰:“《书》,治道之本,故观经者当以《书》为本。”上曰:“朕最喜伊尹、傅说所学,得事君之道。”谔曰:“伊、傅固然,非成汤、武丁信用之,亦安能致治!”因论及边事,上有乘机会之谕,谔曰:“机会虽不可失,举事亦不可轻。”上尝问曰闻卿与郭雍游雍学问甚好岂曾见程颐乎谔奏雍父忠孝尝事颐雍盖得其传于父上遂封雍为颐正先生。
光宗登极,献十箴,又论二节三近:所当节者曰宴饮,曰妄费;所当近者曰执政大臣,曰旧学名儒,曰经筵列职。除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请辞。以焕章阁直学士知泉州,又辞。提举太平兴国公而归。绍熙五年,卒,年七十四,赠通议大夫。
谔为文仿欧阳修、曾巩。初居县南之竹坡,名其燕坐曰艮斋,人称艮斋先生。周必大荐士,及谔姓名,孝宗曰:“是谓艮斋者耶?朕见其《圣学渊源》五卷而得之”云。
节选自《宋史·谢谔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尝问/曰/闻卿与郭雍游/雍学问甚好/岂曾见程颐乎/谔奏雍父忠孝尝事颐/雍盖得其传于父/上遂封雍/为颐正先生。
B.上尝问曰/闻卿与郭雍游/雍学问甚好/岂曾见程颐乎/谔奏雍父忠孝尝事颐雍/盖得其传于父/上遂封雍/为颐正先生。
C.上尝问/曰/闻卿与郭雍游/雍学问甚好/岂曾见程颐乎/谔奏/雍父忠孝尝事颐/雍盖得其传于父/上遂封雍为颐正先生。
D.上尝问曰/闻卿与郭雍游/雍学问甚好/岂曾见程颐乎/谔奏/雍父忠孝尝事颐/雍盖得其传于父/上遂封雍为颐正先生。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进士第,指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第,是等级的意思。中第,又称及第。
B.知,指主持、管理。“知袁州分宜县”就是管理袁州分宜县,作知县。摄、擢、提举都是提拔的意思,如“擢监察御史”。
C.缗钱,指用绳子穿连成串的钱。缗,就是穿铜钱的绳子,一般以一千钱为一缗。
D.国子监,明、清时最高学府的通称。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称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谔聪敏智慧,才华出众。写文章一挥而就;创立的“义役法”得到推广,给百姓带来了方便。
B.谢谔做事有谋略,措施有力。妥善处置乐安盗贼事件;设五色旗,分散售粮,很快就解决了饥民求粮问题。
C.谢谔直言敢谏,竭忠尽智。与皇上讨论边事时,直言劝诫不可轻率冒进;建议光宗“二节”“三近”。
D.谢谔为官重视民生,打击豪强。多次上书请求减免百姓赋税,取用官船厂的木材做成棺材收殓死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秋暮登北楼王武陵
秋满空山悲客心,山楼晴望散幽襟。
一川红树迎霜老,数曲清溪绕寺深。
寒气急催遥塞雁,夕风高送远城砧。
三年海上音书绝,乡国萧条惟梦寻。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登楼的缘由。满山秋色使客居他乡的游子触景伤怀,于是诗人登楼望远,排遣心中的郁结情绪。
B.颔联描绘登楼所见。层林尽染,秋霜中满山火红的枫叶映入眼帘;曲水回环,澄静的小溪环绕着山寺。
C.颈联抒发登楼所感。秋暮天寒,塞雁急飞;楼高风冷,“远城砧”使人联想到杜甫诗句“白帝城高急暮砧”。
D.尾联寓情于景,韵味悠长。多年漂泊在外,家乡的音讯断绝,萧瑟破败的家园,也只能在梦中找寻。
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9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 ,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宾馆入住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 ,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 )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如果这些信息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 的当下,必须 、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甚至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高歌猛进 熟视无睹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B.突飞猛进 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C.突飞猛进 熟视无睹 如日中天 有备无患
D.高歌猛进 屡见不鲜 如日中天 有备无患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诚然,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B.但是,这些新技术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C.因而,人们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有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D.然而,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甚至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
B.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
C.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甚至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D.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参考答案
1.B.“是因为创造并使用了3000多年的一整套独特的哲学核心概念、范畴”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应是凭借3000多年创造了核心概念、范畴。
C.“继承了‘哲学突破’”中“继承”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是开创不是继承。
D.“只要敢想敢做,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表述绝对化,“只要……就”换成“只有……才”。
故选A.
2.D.“认为必须立足西方哲学思想和中华母语话语体系,古为今用,中为洋用”说法错误,应该是立足中国,洋为中用。故选D。
3.C.“在中外哲学思想话语体系的强势环境中”说法错误,张冠李戴,在文章倒数第三段,原文为“在西方哲学思想话语体系的强势环境中”,不是选项所说的“中外”。故选C。
4.B.曲解文意,“湖南衡南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的晚稻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再次打破水稻单产记录”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加上衡南基地此前早稻测产,杂交稻突破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再次打破杂交水稻单产纪录”可知,是“晚稻平均亩产”加上“早稻测产”共“1500公斤”,而不是“晚稻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另外,原文是“打破杂交水稻单产纪录”,而不是“打破水稻单产记录”。故选B。
5.A.强加因果,“两个梦想源于当年严重的天灾人祸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这让他立志培育人工杂交水稻来战胜饥饿”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袁隆平曾在公开场合多次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覆盖全球梦’”可知,这两个梦想和“当年严重的天灾人祸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没有直接关系。
故选A。
6.A项,“正面描写”理解错误,文中写“有布料、大米,也有送鱼送肉、送豆腐鲜菜的”是从侧面反映了界岭地区的贫穷落后的状况;“葬礼来了千把人,把余校长都惊慌了手脚,都是界岭小学的新老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亲属,操场上站了黑压压的一片”,也是从侧面描写明老师奉献教育、受人爱戴的光辉形象的。故选A。
7.“……问曰”是固定格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颐”是“事”的宾语,“雍”是“盖得其传于父”的主语,所以在“颐”后断句,排除B。故选D。
句子翻译:皇上曾经问他说:“听说你和郭雍交友往来,郭雍的学问很好,难道曾经见过程颐吗 ”谢谔上奏:“郭雍的父亲郭忠孝曾经侍奉程颐,郭雍可能是得到他父亲的传授。”皇上就封郭雍为颐正先生。
8.B.“摄、擢、提举都是提拔的意思”错误,“摄”是“暂时代理”的意思。故选B。
9.D.文中写谢谔重视民生,但未提及“打击豪强”;此外“取用官船厂的木材做成棺材收殓死者”说法也不正确,“收殓死者”用的是公家造船厂扔掉的木材。故选D。
参考译文:
谢谔,字昌国,临江军新喻人。小时候就很聪明,每天写上千字,做文章立即可成。绍兴二十七年,考中进士,调任峡州夷陵县主簿,还没有到任,因抚州的乐安县盗贼很多,监司发檄文让谢谔代理县尉,制定二十条方策,大概要点是让他们的徒党互相检举而用必然兑现的赏赐跟在后面,群盗果然解体逃散。金朝背弃盟约,各路军队从谢谔所在的县往来经过,他被选中执行本该是县令所作的事,从此有了善于治事办差的名声。
改任吉州录事参军。关押而死的犯人过去用草席埋葬,常常使白骨暴露。谢谔报告郡里,拿公家造船厂扔掉的木材做棺木收殓他们。郡中百姓陈家的家僮偷了箱子逃跑,有藏匿他的人。(陈家)向官府陈述,言过其实,反而被藏匿家僮的人诬陷。守帅龚茂良愤怒,打算判他的罪,谢谔写信告知龚茂良,陈氏得以免罪,龚茂良也因此而了解谢谔。
有一年遭大灾荒,饥民一万多人请求救济,官吏束手无策。谢谔插五色旗,分散部署售给(饥民)粮食,很快就平定了。为袁州分宜县知县。县里累积亏欠郡襄好几十万,每年正常的赋税之外,还征收缗钱两万多,谢谔于是到各监察部门陈述意见指出弊端,请求免除。因母丧离职。不久又因父丧服孝,服丧期满,授任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迁任国子监主簿不久提升为监察御史。上奏减免袁州分宜、秀州华亭的月椿钱。
谢谔在家的时候,创立义役法,编成一部书,适时献给皇帝。下诏推行这个法律到各路,百姓认为方便。
迁为侍御史,再迁为右谏议大夫兼侍讲。讲《尚书》时,对皇上说:“《尚书》,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所以读经的人应当把《尚书》当作根本。”皇上说:“我最喜爱伊尹、傅说的学说,得到了怎样做君主的道理。”谢谔说:“伊尹、傅说当然好,但没有成汤、武丁的信任而任用他们,又怎能达到大治!”因而谈到边防军事,皇上有乘机而动的谕旨,谢谔说:“机会虽然不可失去,但也不能轻举妄动。”皇上曾经问他说:“听说你和郭雍交友往来,郭雍的学问很好,难道曾经见过程颐吗 ”谢谔上奏:“郭雍的父亲郭忠孝曾经侍奉程颐,郭雍可能是得到他父亲的传授。”皇上就封郭雍为颐正先生。
光宗登基,谢谔献《十箴》,又议论“二节”“三近”:应当节制的事是宴会饮酒,是胡乱浪费;应当接近的人是执政大臣,是儒学名家,是经筵讲官。授任御史中丞,代理工部尚书。请求祠禄,以焕章阁直学士为泉州知州,又推辞,让他提举太平兴国宫还乡。绍熙五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追赠通议大夫。
谢谔作文章效仿欧阳修、曾巩。早年住在县南的竹坡,因他日常起居处起名叫艮斋,人称艮斋先生。周必大推荐人才,提及谢谔姓名,孝宗说:“是称为艮斋的人吗 我看见他的《圣学渊源》五卷而知道的。”
10.D项,“尾联寓情于景”表述错误。“三年海上音书绝,乡国萧条惟梦寻”的意思是说,羁旅漂泊异地多年,音书断绝,只有在梦里回到那破败凋敝的故乡了。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看,此联较为直接地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之苦和思念家乡却不能归乡的伤痛,属直抒胸臆。故选D。
11.第一处,高歌猛进:放声歌唱,勇猛前进,形容行进中情绪高涨,斗志昂扬。突飞猛进:形容事业、学问等进展非常迅速。“高歌猛进”偏重于表现昂扬的情绪,“突飞猛进”偏重于表现前进的速度,此处用于“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更合适。
第二处,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根据语境强调的是经常看见,用“屡见不鲜”更合适。
第三处,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如日中天:像太阳升到了正午的时候,比喻事物正处于最兴盛的阶段。根据语境,此处是说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用“方兴未艾”更合适。
第四处,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有备无患: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有备无患”直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未雨绸缪”强调事先做好准备,根据语境,强调事先准备,用“未雨绸缪”更合适。故选B。
12.第一段说“刷脸”带来的便利,第二段说信息采集与安全问题,故应以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开头,排除A.C两项;
第一段讲“刷脸”带来的便利,括号内接着先说“便利”,这样与上文衔接才更紧密,排除B项。故选D。
13.画线语句错误有二:一是关联词不当,根据上文,可将“甚至”改为“同时”,排除A项;二是“加大……处罚措施”搭配不当,可将“措施”改为“力度”,排除B项。
前文说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甚至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因此下面应先说加快制定标准,再说加大处罚力度,C项语序有误,另外“甚至”一词使用不当。故选D。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