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复习---高中语文客观题训练4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高考复习---高中语文客观题训练4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6 22:4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客观题训练(四)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文化的诞生,是中华民族的一次自新,中国社会的转型于此开始。学界普遍认为,它的发生,乃是明代以来的西学渐进的结果,鸦片战争后已经在内忧外患里形成了变革的潮流,寻求新的精神坐标纠缠了几代人。这是阵痛里的选择,也是生命裂变的一次涅槃,历史给了中国人一次重新选择自我的机会,而诸多思想者的登台,恰是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
清末民初的报刊十分活跃,报刊的言论催促了时风的变化。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的回忆与总结性文字里可以看到,主要的变化如下:一是新知识的介绍,自然科学与哲学思潮纷纷亮相,各类思想占据一些媒体的先要部分。二是在新知识基础上的新的世界观的表述,在进化论基础上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主导一些专栏作家的思想。古老的幽闭的文化空间被撕裂了一个通口,孔学语境被一遍遍冲刷着,西方新思想有了生长的空间。三是对于社会改革的诉求,人们关心政治,热衷于对时局的判断,家国的情怀和变革冲动于斯,随着那些言论空间的建立,士大夫的精神也随之易辙。人们突然意识到在古老的东方之外的另类文明有许多优长,这些潜在的意识到了晚清已经不可阻挡地涌现出来,传统士大夫文化的形态被慢慢更色。我们看清末民初无数的新载体,其间输送的思想与艺术品,都与传统书写的文风有别,新式思想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各类媒体,讨论与辨析,争鸣与说服,形成多样的生态。到了《新青年》杂志的出现,新知译介力度之大,思想之鲜活,都超出了以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诸种思潮被多角度叙述着,异于儒道释的词章一洗旧尘,旧的文明在新的现实面前显出自己的局限性来。思想的革新,在那时候破土而出。
新文化涉及如此丰富的内容,但流于空泛的时候在所不免。那时候的许多思想还只能在纸上流淌,对于西学的本质的认识也未必精当。陈独秀善于考虑宏观理念,他关于孔教的批评,关于教育方针,关于法律与言论自由的观点,关于旧思想与国体问题的沉思,都涉及新的国家的走向和命脉。而一些基本言论,是与旧思想隔膜的。较之于陈独秀的激进式话语,胡适关于文学改良的看法,显得委婉、温和。他试图在一种渐进式的逻辑里更改国人的书写习惯。他的《文学改良刍议》认为,文学只是一个载体,而背后有许多深的意旨。
文学改良和革命的口号的提出引起了新旧之争,许多人卷入到论辩之中。那些不同思路的交锋如今看来亦耐人寻味。辜鸿铭、林纾等人对于白话文的质疑,都有学理的支持,而后来马一浮等对于胡适学术逻辑的微词,实则也看到了进化论中的价值观的问题。陈独秀、胡适等人在不变中求变,而反对者则在变中保持不变,即认为中华文化有一个基本稳定的表征系统,实用主义化的过程可能导致心学的本然的流失。这种警告并非没有价值,我们看陈寅恪、熊十力关于中国文明的思考,其有意味的部分也恰是陈独秀、胡适诸人所缺失的。
但辜鸿铭、林纾、梅光迪的声音在转变的时代毕竟太弱小了,旧文化如何面对今天的社会,仅仅坚守还不能解决问题。儒道释的许多遗产在现代遇到了难题,即在精神的层面不都能满足人道精神的渴念。科学与民主,系传统社会最为缺少的存在,当人的价值、尊严和自由、平等缺失的时候,一种新的文化的可能性也随之产生。
(节选自孙郁《<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总序》)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个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不同思想者百家争鸣带来了文明的演进,其中西方思想占领着主导地位。
B.清末民初,新一代知识青年开始接受西方新思想,传统士大夫文化的形态渐渐被替代。
C.胡适、陈独秀的文学观念,基本从外在的层面涉及问题,新文学究竟如何展开,还没有确定的经验。
D.过去的文明因为其局限性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抛弃,异于传统的新思想应运而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表达观点之后,分析了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思想文化、政治背景,并论证了新文化诞生带来的影响。
B.文章第二段从报刊言论的变化论述了新的载体打造的平台为新一代知识人的登场创造了条件。
C.围绕新文化运动的新旧之争,文章逐层论证了中华文化其实有着一个基本稳定的表征系统。
D.文章最后指出新文化运动存在的局限性,但表明少数的反对者并不能阻止时代发展的步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科学与哲学思潮等新式思想纷纷登台亮相,形成与以往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状态。
B.从新文化诞生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思想在新学的冲击下渐渐泛出新绿,士大夫传统的根基开始动摇。
C.在知识层面求新和制度层面求新,是新文化的诉求,这也符合传统易学“变则通,通则久”的理念。
D.不同的对话和精神互动,催促了现代性的生长,新思想与新观念移入国民精神之中,新文化的产生有了可能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记者对几位《意见》制定的参与者、研究劳动教育的资深学者、北京和地方劳动教育的先行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参考。
记者:区别于过去,“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该有哪些明显的特征?要避免哪些理念和原则上的误区?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实施“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教育的同时,还需要突出倡导三种劳动表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同时要大力发扬三种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檀传宝: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脑力劳动比重增大,服务性、消费性的劳动比重增大,复合性劳动、创造性的劳动比重增大。要注意体力劳动的一面,但不能仅仅把劳动理解为原始的、简单的体力劳动。
记者:北京十二中有数十年劳动教育的传统,还拥有校办工厂;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坚持开展劳动教育也有十五六年了,本报曾进行专门报道。万事开头难,两位校长能否谈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初期遇到过哪些困难?
李有毅:起初,学校在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中,受限于以往的思维定式和政策文件的表层解读,没有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范畴和实施路径,没有将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到学校的实践中。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首先调整对劳动的认识,认为劳动的基本任务包含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认知、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等诸多方面。其次,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劳动和育人的结合。学校将劳动作为一种上位概念融入到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常规工作予以统筹安排。再其次,将课程作为劳动与教育的结合点。2018年起,总校制定劳动教育贯通课程实施方案,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小初高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并在实践中进行调整。
方少文:其中一个难点是和家长的沟通。对开展劳动教育,家长一开始是比较冷淡甚至反感的,也有担心使用工具的安全问题。学校首先通过家长会、书信反复沟通,然后请家长轮流参与到劳动课堂中来,让家长感受孩子们对劳动的喜爱与收获,通过孩子们在劳动以后的悄然变化,家长们逐步认可、配合、支持并引领辐射到邻居、同事、亲友中。
记者:尽管有过曲折,但两位校长克服困难,把学校的劳动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坚持开展劳动教育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李有毅:应该是学生明显的进步。我们看到,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既能用其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又能感受劳动在人生中的价值,培育对劳动者的尊重,可谓益德益智;另一方面,学生在劳动中能愉悦身心、强健体魄、增强意志力,可谓益体;学生还可以在参与劳动过程中感知和创造劳动的美,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实现益美。
方少文:坚持劳动教育为学生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劳动意识大大增强,劳动态度端正;劳动技能大大提高;高年级初步了解了农事劳作和职业技能;对自身、家庭、社会的责任感明显增强,主动为他人着想,为父母分忧,关心社会与环境。节假日或亲友聚会时,能独立做一桌菜的小学生不在少数。(摘编自《新时代如何全面加强劳动教育》,《中国教育报》2020-04-23)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长发和檀传宝在谈话中都提到了创造性劳动,它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
B.檀传宝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特征,不能把劳动理解为原始的、简单的体力劳动。
C.李有毅、方少文谈到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遇到的困难都包含了对劳动教育认识方面的问题。
D.方少文的谈话表明家长可能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一道阻力,学校应做好和家长的沟通。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访谈中可以看出,徐、檀二人都有较高理论水平,他们应该是研究劳动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
B.李、方两位校长是劳动教育的先行者,克服困难,长期坚持开展劳动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C.记者的提问从劳动教育的内涵开始,继问开展劳动教育的困难和收获,逐步深入,逻辑性较强。
D.既有理论指引,又有实践借鉴,这是一场很有深度的访谈,读者一定能够从中得到深刻的启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题。
奔腾 张炜
原野上,一匹奔腾的骏马……
刚开始它迎向太阳,沐浴霞光。白云和漫漫长路衬托得它更为俊美。
当它的鬃毛和长尾蒙上一层灰尘、全身汗水淋漓的时候,太阳正好移到了当空。烈日将一切灼焦。滚烫的风里摇动的植物、龟裂的大地……
暮色里仍在踏踏狂奔的,是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它用力催动自己的步伐,昂起头颅。夜风欲息,鬃毛再不能在光色中像火焰一样燎动了。苍茫中,四周的绿色全部融解、隐去。只有星星闪现空中。
人们只凭这踏踏的马蹄声,判断有一匹马在野地里奔跑。
是什么让你无休止地奔波,不能停息?你仰天发出嘶呜,那是你的回答吗?可是这长啸也无法诠释,你留给自然的那些回响也令人费解。它大概是你不停奔腾中伴随的声息,如同留给自己的歌唱。
奔腾的骏马!由缓缓而行到飞驰而去的、踏踏不止的奔波之旅啊,永远向前,直到一切消失……
为什么要奔腾?设问那滚滚流动的长河:为什么要奔涌?为什么要无休无止地汇向海洋?设问那个喷薄而出的朝阳:为什么总要升上高空,穿过层层雾霭,普照大地?设问这潮起潮落的海洋:为什么这样滔滔无际,泛起一片银光,或是咆哮,耸荡起一片如山的波涌——不停地扑向海边,又不断地碎成雪白的、丈把高的浪花?
没有回答。它们都不能够停止,只是继续着,只是按照上帝所赋予它们的动力和节奏,无休止地运动下去。
万物有灵,有自己的命数。这是生命之谜,是潜在底层的灵魂的焦灼。这一切迫使它们运动和磨损,永无休止地变幻和造化。时光可以剥蚀山脉,让其化为浮尘和土壤,时光可以改变一切。时光在运动和旋转中改变生命。这绚丽的悲剧,伟大的毁灭,整个过程弥散出无与伦比的美。
骏马必要奔腾。它不会在污浊的泥潭里匍匐、咀嚼。骏马应该倒在原野之上,或者是洁白的雪崖之上、裸露的岩石之上。当它倒下的时刻,它的头颅也仍然指向前方——成为原野上行进的一个伟大标记。
那个秋天,寒风乍一吹起,田野流转着沉甸甸的香气。一匹浑身挂带着伤痕的马踏踏而去,迎着秋风、向着南方——那是一片黛色的山峦。它冲破层层罗网,身上留下割伤,淌着鲜血。可这一场挣脱和奔突令其何等愉快。它不倦而无畏,掠过的尽是诅咒与惊恐。
有人断言它不久即会因干渴倒在泥沟,因莽撞冲上断崖。它将摔得皮开肉绽,最后被山里的食肉动物啃成一堆白骨。
骏马嘶鸣着,往前驰骋。许久以前,还是它身陷罗网的时刻,它就遥望南方那一片黛蓝色的山了。那是何等美丽的一片。它期待那里遍布山花,阵阵鸟语使人迷醉。那是无限的幻想之梦。
那时它还被绞索缚住,四周栽满铁藜。它不知这正是一个鲜活强悍的生命所要经历的磨难,只是一味企盼遥想。那必定离去的一念在鼓励它,冲撞心扉。它甚至想象山阳坡上,有一片灿烂的卷丹花、河谷上有英武的钢松、无边的嫩草、丰美的食物,还有在阳光下泛亮的活泉……
一场永不停歇的挣脱开始了。百折不挠,直至成功。
向南的高地越来越陡,山势险峻。它浑身淌满了汗水,每一根毛发都在欣悦和激愤中浸湿,四蹄扬起的尘埃又将其糊住。它周身发痒,寒风吹起瑟瑟发抖。可是那片闪着光泽的卷丹花、美丽的钢松,都在诱惑鼓舞。它看到了命运的微笑。
午夜,月亮和它一起飞奔;饥渴了,喝一口混浊的泥浆,啃一点草叶。一刻不停地往前。踏踏马蹄伴着高空的雁鸣——那是另一些奔波不息的生命。视野里有什么鬼火在闪烁,一些发蓝的眼睛……那是狼,以及其他食肉动物。它们甚至发出了阴笑,咯咯的笑声使夜晚变得更为可怖。
整整花费了一个季节,它才走穿这片大山。
它站在山阳坡上,看到了河谷,但没有看到红色的卷丹花和一排排的钢松。在苦涩的水潭旁,它勉强地饮用了一点水。它的毛发因为被越来越冷的山风吹扫,脱落了很多。它甚至有点倦怠。每天,当东方的太阳喷薄而出的那一刻,它的神情就为之一震;看到那一天繁星,它就感到一丝莫名的温情暖意。泪水涟涟,它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跑啊跑啊,更南方,一片雾霭下闪烁的蔚蓝,化为它梦寐以求之所、潜伏和生长之地。
力量像汩汩流泉,又一次冲腾奔涌。
涉过河水时,汹涌的水流险些把它冲走。它奋力挥动四蹄,胜了。登上彼岸,全身的污垢也被洗涤了——此时太阳升上半空,周身给照得灿亮。那新鲜的毛色证明了它青春勃发的生力,那甩动的长鬃显示着它永未丧失的希望。它昂首长啸,声震河谷……
两岸的植物、动物,所有的生灵,都惊奇注视。它们呼出的惊叹与它的嘶鸣混在一起,激荡四野。一排落叶松在行注目礼,美丽的叶片垂下,给奔波的精灵以宝贵馈赠。
只有希冀,没有终点;只有远途,没有退路。它奔着,永无休息。一片又一片土地飞跃了,跨越了。那个美丽的传说,那个奇异的梦幻,那个落在童心里的种子,这一切所催生的那片绚丽终未出现。它渐渐明白只有奔腾——这奔腾本身就是一片绚丽,一个希冀,一个未知,那才是终点的终点。
它走过了一个季节,又穿越了另一个季节,仰天长啸,美鬃冉冉燎动……
为什么不能停歇?为什么不愿止步?它只记住了内心里最纯美最准确的判断。它只为了终点的终点、一切的一切——奔腾……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骏马在奔跑中变成了满身伤痕的老马,这可以看成是为了生活而奔波的现代人的缩影。
B.文章中骏马在奔腾中遭遇了各种磨难,揭示了环境的黑暗,暗示了骏马的悲剧命运。
C.文章以骏马的行踪为线索,将它所见到的环境想象的美景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D.文章作者善于描写,多用修辞,语言生动形象而又极富哲理,常能激发读者深思。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9题。
哥舒翰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之裔也蕃人多以部落称姓因以为氏年四十遭父丧三年客居京师为长安尉不礼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初事节度使王倕,倕攻新城,使翰经略,三军无不震慑。后节度使王忠嗣补为衙将。翰好读《左氏春秋传》及《汉书》,疏财重气,士多归之。后吐蕃寇边,翰持半段枪当其锋击之,无不披靡,由是知名。
天宝六载,擢授右武卫员外将。先是,吐蕃每至麦熟时,即率部众至积石军获取之,共呼为“吐蕃麦庄”,前后无敢拒之者。至是,翰使王难得、杨景晖等潜引兵至积石军,设伏以待之。吐蕃以五千骑至,翰于城中率骁勇驰击,杀之略尽,余或挺走,伏兵邀击,匹马不还。翰善使枪,追贼及之,以枪搭其肩而喝之,贼惊顾,翰从而刺其喉,皆剔高三五尺而堕,无不死者。
其冬,玄宗在华清宫,王忠嗣被劾。敕召翰至,与语悦之,遂以为鸿胪卿。仍极言救忠嗣,上起入禁中,翰叩头随之而前,言词慷慨,声泪俱下。帝感而宽之,贬忠嗣为汉阳太守,朝廷义而壮之。
翰素与禄山、思顺不协,上每和解之为兄弟。其冬,禄山、思顺、翰并来朝,上使内侍高力士于京城东驸马崔惠童池亭宴会。禄山以思顺恶翰,尝衔之,至是忽谓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与公族类同,何不相亲乎?”翰应之曰:“古人云,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敢不尽心焉!”禄山以为讥其胡也,大怒,骂翰曰:“突厥敢如此耶!”翰欲应之,高力士目翰,翰遂止。
十二载,进封凉国公,食实封三百户。时杨国忠有隙于禄山,频奏其反状,故厚赏翰以亲结之。十三载,拜太子太保,更加实封三百户,又兼御史大夫。至土门军,入浴室,遘风疾,绝倒良久乃苏。因入京,废疾于家。(选自《旧唐书.哥舒翰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哥舒翰/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之裔也/蕃人多以部落称/姓因以为氏/年四十/遭父丧/三年客居京师/为长安尉不礼/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
B.哥舒翰/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之裔也/蕃人多以部落称姓/因以为氏/年四十/遭父丧/三年客居/京师为长安尉不礼/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
C.哥舒翰/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之裔也/蕃人多以部落称姓/因以为氏/年四十/遭父丧/三年客居京师/为长安尉不礼/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
D.哥舒翰/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之裔也/蕃人多以部落称/姓因以为氏/年四十/遭父丧/三年客居/京师为长安尉不礼/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
B.玄宗,是封建帝王的年号之一,文中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杜甫《兵车行》“武皇开边意未已中的“武皇”即指的是他。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C.鸿胪卿,古代官职名,掌管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之事及国之凶仪、中都祠庙、道释籍帐除附之禁令。
D.食实封:古代封赐给功臣贵戚食邑的户数与实际封赏数往往不符,实际上赐与的封户叫实封,文中是指可实际享用其封户租赋的一种封赏。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哥舒翰治军有方,仗义疏财。王倕攻取了新城,交给哥舒翰经营,三军为之震服;他轻财重义,士兵大都归附他。
B.哥舒翰武艺高强,作战勇猛。他常用长枪将敌手挑落下马;吐蕃曾率兵来抢粮,他率军将敌人斩杀殆尽。
C.哥舒翰赤胆忠心,报恩救主。王忠嗣曾对他有知遇之恩,遭到弹劾后,哥舒翰极力营救,在皇帝面前慷慨陈词,声泪俱下。
D.哥舒翰耿直不阿,不同流合污。他与安禄山不和,皇帝想撮合他们;安禄主动拉拢,他却破口痛骂,严词拒绝。
五、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6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0题。
题巴州光福寺楠木唐 史俊
近郭城南山寺深,亭亭奇树出禅林。结根幽壑不知岁,耸干摩天凡几寻。
翠色晚将岚气合,月光时有夜猿吟。经行绿叶望成盖,宴坐黄花长满襟。
此木尝闻生豫章,今朝独秀在巴乡。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
会待良工时一眄,应归法水作慈航。
注: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京兆尹严武被贬,任巴州刺史时作《题巴州光福寺楠木》诗。史俊官至监察御史,后被贬巴州刺史,追和本首,又名为《寄严侍御楠木》。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二句的“亭亭”跟周敦颐《爱莲说》“亭亭净植”中的“亭亭”意思相同。
B.诗歌第五、六句视听结合写楠木生长环境的深幽黯淡凄清。
C.诗歌第七、八句用鲜明的色彩词写楠木叶如盖花满枝的秀美。
D.本诗题写楠木,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托物寄意,借物抒怀。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9分)
伴随着各地一波又一波的消费热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个连续8天的超长黄金周完美收官。有网友调侃说,无论你是在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中“挤瘦”了,还是在家中与三五好友小聚“胖了三斤”, 的是,你一定为久违的假日经济作了贡献。
没错,“假日经济”虽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名词,但它已经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作为释放内需潜力的重要路径之一,假日经济自然被 了更多期待。
如今,假日经济已成为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中 的一部分。即便是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冲击出现了短暂 ,但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际,假日经济便率先复苏,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活力。
需要指出的是,假日经济不只是简单的“旅游经济”,更不是单纯的“节日经济”,它的发展离不开庞大的产业体系支撑。除了大家熟悉的旅游业外,诸如餐饮、娱乐、影视、交通、展览、竞技等行业,无不与假日经济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的一项是( )
A.毋庸置疑 寄予 不可或缺 停滞
B.毋庸质疑 寄予 不可或缺 停止
C.毋庸置疑 赋予 不容忽视 停滞
D.毋庸质疑 赋予 不容忽视 停止
12.下列在括号中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共同构建起的假日经济生态充满生机、丰富多元。
B.它们共同构建起充满生机、丰富多元的假日经济生态。
C.充满生机、丰富多元的假日经济生态被它们共同构建起。
D.被它们共同构建起的假日经济充满生机、丰富多元。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假日经济既不是简单的“节日经济”,也不是单纯的“旅游经济”,它的发展离不开庞大的产业体系支撑。
B.假日经济不只是简单的“旅游经济”,也不是单纯的“节日经济”,它的发展离不开庞大的产业体系支撑。
C.假日经济不只是简单的“节日经济”,也不只是单纯的“旅游经济”,它的发展离不开庞大的产业体系支撑。
D.假日经济既不是简单的“旅游经济”,也不是单纯的“节日经济”,它的发展离不开庞大的产业体系支撑。
参考答案
1.A.因果倒置,“不同思想者百家争鸣带来了文明的演进”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一段“诸多思想者的登台,恰是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可知,是“文明的演进”带来了“不同思想者百家争鸣”;而且原文只说到新思想的影响,并没有说“西方思想占领主导地位”。
B.曲解文意,“传统士大夫文化的形态渐渐被替代”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二段“传统士大夫文化的形态被慢慢更色”可知,是“更色”,而不是“被替代”。
D.说法绝对,“必须抛弃”说法绝对,依据原文第二段“旧的文明在新的现实面前显出自己的局限性来。思想的革新,在那时候破土而出”可知,并没有说必须抛弃,只是说“显出自己的局限性来”。
故选C。
2.C.“文章逐层论证了中华文化其实有着一个基本稳定的表征系统”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四段“而反对者则在变中保持不变,即认为中华文化有一个基本稳定的表征系统”可知,“中华文化有一个基本稳定的表征系统”那只是反对者的观点。
故选C。
3.A.“形成与以往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状态”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二段“讨论与辨析,争鸣与说服,形成多样的生态”可知,原文是“形成多样的生态”,并没有说是“与以往传统文化完全不同”。
故选A。
4.B项,“不能把劳动理解为原始的、简单的体力劳动”错。原文是“要注意体力劳动的一面,但不能仅仅把劳动理解为原始的、简单的体力劳动”,可见劳动包含了原始的、简单的体力劳动。
故选B。
5.D项,“读者一定能够从中得到深刻的启发”说法绝对。结合访谈内容及“记者对几位《意见》制定的参与者、研究劳动教育的资深学者、北京和地方劳动教育的先行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参考”分析,是“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参考”。“读者一定能够从中得到深刻的启发”说法绝对。
故选D。
6.B.骏马遭遇的磨难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的现象,作者也没有在文中着力的去抨击这些现象,整篇文章的基调是昂扬向上的,所以“揭示了环境的黑暗,暗示了骏马的悲剧命运”言过其实。
故选B。
7.“姓”是“称”的宾语,意思是“以部落名称作姓”,排除AD;“京师”是“客居”的宾语,意思是“在京城客居”,排除B。
划线句子的意思是:哥舒翰是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的后代。吐蕃人大多以部落名称作姓,于是就把哥舒作为姓氏。四十多岁时,父亲去世了,在京城客居了三年,因为没受到长安县县尉的礼遇,激动发愤改变志向,仗剑来到河西。
故选C。
8.B项,“玄宗,是封建帝王的年号之一”错误。玄宗是皇帝的庙号。
故选B。
9.D项,“破口痛骂,严词拒绝”理解有误。原文“翰应之曰:‘古人云,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敢不尽心焉!’”可知哥舒翰利用古语来委婉拒绝安禄山。原文“禄山以为讥其胡也,大怒,骂翰曰:‘突厥敢如此耶!’翰欲应之,高力士目翰,翰遂止。”可知在安禄山大骂哥舒翰时,哥舒翰被高力士用眼色阻止,没有破口痛骂。
故选D。
参考译文:
哥舒翰是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的后代。吐蕃人大多以部落名称作姓,于是就把哥舒作为姓氏。四十多岁时,父亲去世了,在京城客居了三年,因为没受到长安县县尉的礼遇,激动发愤改变志向,仗剑来到河西。开始侍奉节度使王倕。王倕进攻新城,派哥舒翰指挥,三军没有不被震慑的。后来节度使王忠嗣任命他为衙将。哥舒翰喜欢读读《左氏春秋》、《汉书》,不重钱财,重义气,所以兵将都归附他。后来吐蕃进犯边境,哥舒翰手持半截长枪迎着敌军的兵锋攻击,所到之处敌军都败逃了,因此闻名。
天宝六年,被提升为右武卫将军。此前,吐蕃每年等到麦子熟了,就率领部队到积石军来收割,共同把积石军称为吐蕃麦庄,前后没人能够禁止。到了这个时候,哥舒翰派王难得、杨景晖等暗中率军到积石军,埋伏下来以等待他们。吐蕃派五千名骑兵进入境内,哥舒翰从城中率领骁勇部队前来进攻,斩杀了大部分敌军,余下的吐蕃军逃跑,伏兵杀出,将敌兵全部杀死了,没有一名骑兵逃回去。哥舒翰擅长使用长枪,追上敌人后,把矛对准他的肩上,大吼一声,敌人回头看,哥舒翰就刺中他的咽喉,把他挑起来,腾空有五尺多高,才落下来,没有不死的。
那年冬天,唐玄宗在华清宫,王忠嗣被弹劾。皇帝召哥舒翰进京朝拜,和他谈话很愉快,于是任命他为鸿胪寺卿。哥舒翰极力陈说,想救出王忠嗣,皇帝皇帝起身去宫中,哥舒翰磕头跟随着皇帝。一路言辞激动,眼泪直流。皇帝感动并宽恕了王忠嗣,将王忠嗣贬职为汉阳太守,朝廷的人都称赞他仗义。
哥舒翰一向和安禄山、安思顺合不来,皇帝常想让他们和解得像兄弟一样。那年冬天,遇上他们三人都来朝拜,皇帝就让内侍高力士在京城东驸马崔惠童池亭设宴。安禄山因为安思顺厌恶哥舒翰,曾经怀恨他,在这个时候突然对哥舒翰说:我们的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您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种族都一样,怎能不友好呢?”哥舒翰说“:俗话说‘狐狸对巢穴叫,不吉利’,因为它忘了本。兄长既然愿和我交好,我敢不一心友好吗?”安禄山以为哥舒翰讥讽他是胡人,发怒骂道:“突厥种竟敢这样?”哥舒翰想回骂他,高力士用眼色阻止了,哥舒翰于是就没有说话。
天宝十二年,哥舒翰晋爵为凉国公,封邑三百户。当时杨国忠与安禄山有隔阂,多次告发他反叛的表现,因此赏赐很多给哥舒翰来结交他。天宝十三年,被拜为太子太保,又增加封邑三百户,同时兼任御史大夫。到了土门军,在浴室遇上风寒,摔倒了很久才苏醒过来。于是进入京城,病死在家。
10.D.“本诗题写楠木,运用比兴”错误。本诗首联“近郭城南山寺深,亭亭奇树出禅林”直接引出写作对象,并没有使用比兴的手法。
故选D。
11.第一组,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毋庸质疑:不必提出疑问。根据语境“的是,你一定为久违的假日经济作了贡献”,根本不需要怀疑,填入“毋庸置疑”。
第二组,寄予:指寄托;给予关怀、同情等。赋予: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根据语境“更多期待”,和“期待”搭配,填入“寄予”。
第三组,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不容忽视:很重要,不能不管或者不理。根据语境“假日经济已成为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填入“不可或缺”。
第四组,停滞:指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停止:停下来,不再进行、继续。根据语境“出现了短暂”,填入“停滞”。
故选A。
12.根据括号前“除了大家熟悉的旅游业外……无不与假日经济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可知填入的句子不应该是被动句,被动句衔接不紧密,排除CD;
“假日经济生态充满生机、丰富多元”,语序不当,排除A。
故选B。
13.A.“不是……也不是”,关联词使用错误,造成语意完全相反。
B.“旅游经济”和“节日经济”,两个句子语序不当,先“节日经济”,再“旅游经济”。
D.兼有A.B两项的错误。
故选C。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