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6 21:4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科举制度形成的时间及意义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历史意义
2
1
3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灭亡的原因
(重点)
(难点)
(重点)


北 周
隋朝的建立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581年
长安
杨坚
隋文帝杨坚
“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赵翼(清)

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事件:隋文帝灭陈
北齐
西魏
北朝
南朝


东晋
西



十六国
北周
北魏
东魏


隋朝疆域
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措施
隋朝前期的繁荣(开皇之治)
通过整顿户籍,隋朝政府清理出隐漏人口164万,还有大量逃亡农民通过申报户口重新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国家控制了大量的自耕农,并以此为依据来收取赋税。
制度。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隋朝的统一和繁盛为大运河的开凿
奠定了基础
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条件)
(1)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隋朝经济繁荣,使隋炀帝
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2)隋朝国家的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3)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朝的大运河(隋炀帝 605年开始)
( )
( )今( )
( )今( )
( ) 渠
( )渠
( )
( )河
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
钱塘江
洛阳
涿郡 北京
余杭 杭州
永济
通济
邗沟
江南
概况:
三点:涿郡、洛阳(中心)、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 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大运河开凿的作用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
意义(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
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开凿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一分为二的观点)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科——考试科目
举——选拔人才
开创背景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注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创立过程
初步建立——隋文帝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正式确立——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选官制度 选官依据 选拔官吏的权力 影响
九品中 正制 门第高低 上层权贵(地方) 权贵垄断官吏的选拔权
科举制 学识高低 (才能) 中央(皇帝) 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一朝登天
寒门苦读
影响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影响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样的状况导致了什么结果?
状况:隋炀帝的暴政。
结果:农民起义。
隋朝的灭亡
隋暴政的表现
三征辽东
营建东都洛阳
江南巡游
奢侈无度
赋税、徭役沉重
兵役沉重
隋朝灭亡
时间:
原因: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1.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根本原因)
2.农民起义和贵族反叛(贵族反叛,如李渊父子)(直接原因)
3.大运河的修建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陵








繁盛
短暂
国家统一
经济繁荣
大运河的开凿
二世而亡 581—618年
589年
开创科举制
1.(2021·福建)下图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A.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B.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C.隋统一全国的背景
D.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C
统一背景
2.(2021·黑龙江龙东)为了巩固统治,隋炀帝命人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中心是( )
A.长安 B.洛阳
C.涿郡 D.余杭
B
3.(2021·江苏扬州)古诗云“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注:“青钱选”比喻科举考试时文章写得好,每次都被选中)。这说明科举制在选官上注重( )
A.血缘 B.品德
C.门第 D.才学
D
4.他在位时开创科举、开凿运河,造福后世。他好大喜功、不惜民力,结果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这里说的“他”是 (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汉献帝 D. 隋炀帝
D